1942年3月8日,日軍攻克緬甸舊都仰光。如果此時的日軍再向西繼續攻擊,或許就有可能一舉攻占防御薄弱的印度。但是,日本為何沒有一鼓作氣攻占印度呢? 日軍無法進入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日軍陷入中國戰場,大量兵力和資源都被消耗在此;其次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需要在太平洋的海天之上與美軍搏殺;最后,就是因為日軍在科希馬和英帕爾兩地戰敗,不得不通過緬甸倉促撤退,再也無力覬覦南亞次大陸。其中尤為關鍵的就是英帕爾戰役。 在1942年拿下緬甸之后,一些自負的日軍將領認為攻取印度、直達中東、最終與歐洲軸心國會師的時刻即將來臨。于是在緬甸開始為大規模入侵印度做準備。到了1942年3月,極具戰略意義的印度安達曼群島,就已經被日本控制。 不過,也就在這個階段,英日之間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日軍戰線太長,又在各戰場投入大量兵力,所以機動的野戰兵團已經很難抽調。另一方面,英國由于緬甸等殖民地的失守,兵力逐漸集結到了印度,無論是防御力量,還是機動作戰力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強。 所以,日軍沒有直接派地面武裝向印度發起攻擊。而是從1942年12月20日開始,日本從東南亞各大機場抽調戰機轟炸加爾各答,破壞了加爾各答的基礎設施,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災難。作為回應,英軍也出動戰機轟炸日軍的機場,削弱了日本發動遠程空中攻擊的能力。1943年,倫敦向印度派遣雷達制導夜間戰斗機,進一步加強了印度的防空能力,一度讓日本不再敢發起轟炸。 在空中沒有討到便宜的日本,此時在各個戰場上也是接連失敗。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日軍大本營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此次作戰任務,日軍交由東南亞還能機動作戰的野戰兵團第15方面軍(下轄第15、第31和第33師團)承擔。而日軍需要面對的對手,則是英軍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 1944年3月,日軍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英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勛爵得知日軍的企圖之后,親臨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制定了作戰計劃。盟軍決定把部隊集結在英帕爾附近的高地,利用地理優勢來阻擊日軍,同時空軍做好準備,戰爭爆發后一面轟炸日軍,一面給盟軍提供后勤支持。 對于這一切,日軍一無所知,繼續按照他們最初的計劃,在渡過欽敦江后,就兵分三路開始行動:日軍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分兩路從左右兩翼進攻,第31師團負責正面突破。戰役初期日軍的進展還算順利,第33師團在3月28日打到了距英帕爾西南約20公里的比辛布爾地區,將英帕爾的南部通道完全封鎖。第15師團也如期攻占了英帕爾至科希馬之間的密宣,將英帕爾的北部通道死死堵住。向科希馬進攻的31師團很快也打到離英帕爾不遠的科希馬的外圍。 這時候形勢對英軍來說有點嚴峻,因為當時駐守英帕爾地區的英軍只有兩個師,即隸屬于英軍第4軍的第17師和第20師。不過在關鍵時候,美軍雪中送炭,用45架“達科他”式運輸機,將英軍第15軍的第5英印師官兵和武器裝備運到了英帕爾前線。這樣一來,日軍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此時的牟田口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勝利已經在望。于是,又調了來了包括坦克和重炮聯隊在內的一批新銳部隊,然后對英帕爾發起了更為瘋狂的攻擊。到了4月10日,日軍攻占了英帕爾東南面的伯萊爾公路上的謝阿姆山口。日軍雖然又獲得了一些勝利,但是也到了強弩之末的階段,不僅彈藥無法補給,就是連糧食也極度匱乏,士兵的口糧數量不得不一降再降,從4兩降到3兩,再降到2兩,最后連2兩也吃不到了。 反觀英軍,不僅彈藥和糧食充足,而且兵力也得到了加強,于是在5月15日發起反攻。第17英印師第48旅楔入了日第33師團的后方,并在"鐵定-英帕爾"公路上第33號里程石處修筑起工事。隨后,英印軍第48旅向北推進到莫伊朗,他們經過激烈的戰斗,在那兒設下了另一個立足點,威脅著日軍第33師團的后路。 就在日軍陷入英軍攻擊的同時,雨季接踵而至,路面泥濘不堪。牟田口廉垂死掙扎,指揮饑腸轆轆的軍隊,改變正面進攻的戰術,向英帕爾以北迂回進攻。 1944年6月10日,日軍第33師團與英印第20師在叢林里狹路相逢,爆發激戰,日軍士兵拼死搏斗終于在6月22日,擺脫了英印軍的圍追堵截,沖出了叢林。但此時的日軍,不僅缺少彈藥和糧食,而且有將近半數的士兵染上瘧疾、痢疾等疾病。 在饑餓和疾病的雙重攻擊下,日軍士兵一個個倒在了叢林中,牟田口廉也不得不在7月2日午夜下令撤退。在他們撤退的路上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尸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 這場戰役,以牟田口廉也的狂妄開始,以日軍的慘敗告終,除了丟下2.5萬具尸體,他們一無所獲。 參考資料: 1、《“忽視后勤的無謀之戰”》 2、《論東南亞戰場的戰略轉折──英帕爾戰役》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