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的美學專著(美學)的出版,標志美學學科的產生。 2、(1750)年,鮑姆嘉通用(Asthetik)稱呼他研究感性認識的專著,標志(美學學科)的產生。 3、在審美發生和美的起源理論中,從古希臘到20世紀初,先后出現過(摹仿說、生物本能說、游戲說)等傳統學說,(巫術與圖騰崇拜說)20世紀以來在西方的研究當中占主導地位。 4、一百多年來,人類學、考古學、美學、藝術學的研究為我們勾勒出一幅人類史前藝術與審美活動的圖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與裝飾品、原始造型藝術、原始歌舞、原始神話)等幾大類型。 5、自然美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 6、自然美的現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未經勞動改造)的自然事物,另一類是(經過勞動改造)的自然事物。 7、在(人類產生)以前,沒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的領域是隨著(人類生活)的發展而逐漸擴大的。 8、社會美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環境的美)兩個大的方面。 9、根據(材料)不同,繪畫藝術可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繪畫藝術可分為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歷史畫等。 10、雕塑藝術的制作方法是(雕刻)和(塑造)。從雕塑藝術樣式來區分,雕塑藝術可以分為(頭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11、建筑藝術根據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園林建筑、紀念性建筑)等。 12、從世界范圍看,園林藝術主要有(歐洲園林、阿拉伯園林、東方園林)三種類型。 13、根據表現手法區分,戲劇藝術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戲曲)等。 14、人類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舞、樂)三者合一的。 15、人們將感性的審美經驗升華到理性的思維高度,我們可以把審美形態分為現實美和藝術美,在審美形態方面可以分出(優美、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不同的類型,前者側重于(客體存在),后者偏重于(主體感受)。 16、優美的核心是(和),其實質在于它體現出了(主體)和(客體)的和諧統一。 17、康德認為崇高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數量的崇高),另一種是(力量的崇高)。 18、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所寫的(《詩學》)主要是探討悲劇的。他認為悲劇所引起的(憐憫)與(恐懼)之情,能起"陶冶"作用。 19、從表現內容上分類,喜劇可分為(否定型喜劇、肯定型喜劇、含淚型喜劇)三種。 20、審美心理結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主要心理因素。 21、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相繼涌現出許多心理學流派,主要包括以德國的(立普斯)為代表的"移情說";以谷魯斯和浮龍·李為代表的("內模仿說");以英國的布洛為代表的("心理距離說");以意大利的(克羅齊)為代表的"形象直覺說"等。 22、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是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流派。 23、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和動機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七個層次。 24、美育是(審美教育)的簡稱,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 25、西方古典美學的代表人物(席勒)把審美的自由活動稱作"游戲",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客服人性的分裂。 26、美育的性質決定了美育的特點,美育與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區別在于(形象性、娛樂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點。 27、美育的實施途徑主要包括(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此外,(自然美育)和(藝術美育)也滲透其中。 28、(蒙太奇)和長鏡頭是電影藝術的主要語言和表現方法。 29、美感必然包含著(快感),但美感又不等同于生理快感。 30、(藝術欣賞)同樣離不開想象,詩和畫的意境,只有通過欣賞著的想象才能顯現出來。 31、理解因素滲透在美感經驗的每一個環節上,與(多種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 二、名詞解釋: 1、美學思想: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對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的哲學概括。人類早期的美學思想散見于古代大量的文論、畫論、書論、樂論及哲學、歷史等著作中。這些不具備系統的理論體系的美學思想往往凝聚、結晶為美學范疇和美學命題,是美學產生的基礎,但還不是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 2、審美主體:審美主體特指審美活動中的主體,是審美活動的發出者、承擔者,在審美活動中與審美客體構成對象性關系。審美主體是在人類漫長的實踐活動基礎上產生的,人在改造客觀世界即 人化自然界 的同時,也改造著人自己, 人化著自身的感覺和感官。人的感官不但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更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 3、審美客體:審美客體特指審美活動中的客體,是在審美活動中歷史地形成并與審美主體構成對象性關系的另一方。審美客體同樣是在人類漫長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審美客體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客體的審美價值離不開主體和主體的實踐活動而存在。 4、摹仿說:"摹仿說"的代表人物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這種觀點認為所有的藝術都起源于對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摹仿。"摹仿說"在歐洲雄霸了兩千年,因為它作為人類早期對審美發生問題的一種樸素解釋,堅持了美與藝術來源于客觀現實,具有一定的合理之處。 5、生物本能說:"生物本能說"的代表人物是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等人。這種觀點認為人類審美源于吸引異性與人的本能,一切審美與藝術創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 6、游戲說:"游戲說"是由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提出的,因此又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這種觀點認為,審美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7、巫術與圖騰崇拜說:"巫術與圖騰崇拜說"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和美國著名美學家托馬斯·門羅。他們認為,包括神話、歌舞等在內的原始人類文化現象都是巫術儀式或巫術習俗的組成部分,人類審美發生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活動。這種學說是19世紀末,尤其是20世紀以來西方在審美發生與藝術起源問題上影響最大的一種理論。 8、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認為,審美與藝術發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自從19世紀末葉以來,在歐洲大陸的民族學家和藝術史學家中就廣為流傳審美發生于勞動的理論,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和他的《沒有地址的信》。這種觀點在我國學術界與文藝理論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至今仍有較大影響。 9、美學:美學是研究美、美感、審美活動規律和美的創造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 10、現實美:現實美是指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會事物的美等等。 11、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各種自然事物呈現的美,它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它的社會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實踐,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屬性和特征(如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條件。 12、社會美:社會美是社會事物、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的美,它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形象。 13、造型藝術:造型藝術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紙張、泥石、木料等),通過塑造靜態的視覺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的一種空間藝術,也是一種靜態的視覺藝術。造型藝術主要包括繪畫藝術、雕塑藝術、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 14、實用藝術:所謂實用藝術,是指以實用為目的,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審美性的藝術種類。實用藝術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實用藝術品具有實用和審美雙重功能。 15、表情藝術:藝術的一大門類。又稱表演藝術。指的是借助于音響、節奏、旋律或人體動作,同時經過表演這個環節,以此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感情的藝術。 16、語言藝術:語言藝術即文學,是以語言或其文字符號為表現媒介的一種藝術形式。語言藝術是最重要的藝術種類之一,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影響。語言藝術是一個龐大的藝術門類,它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具有自己系統的、獨特的藝術規律和審美特征。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影視文學是語言藝術的主要載體。 17、綜合藝術:綜合藝術是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一類藝術的總稱。綜合藝術吸收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的長處,獲得了多種手段和方式的藝術表現力,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將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特點融會到一起,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8、繪畫藝術:繪畫藝術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線條、色彩和塊面等藝術語言,通過構圖、造型和調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間(平面)里創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的藝術。繪畫在造型藝術中處于基礎地位。 19、建筑藝術: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準,建筑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筑、宮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園林建筑、生產建筑等類型。從總體來說,建筑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建筑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筑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 20、音樂藝術:音樂藝術是以人聲或樂器聲音為材料,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上的流動來創造審美情境的表現性藝術。音樂藝術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主要包括旋律、節奏、和聲等。 21、電影藝術:電影藝術是將藝術與科學結合而成的一門綜合藝術,它以畫面為基本元素,并與音響和色彩共同構成電影基本語言和媒介,在銀幕上創造直觀感性的藝術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長鏡頭是電影藝術的主要藝術語言和表現方法。電影藝術的種類除有聲片、無聲片、黑白片、彩色片外,按樣式分有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四大部類。電影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22、電視藝術:電視藝術是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造型為傳播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塑造鮮明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為目的的屏幕藝術形態。 23、優美:優美又稱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態。狹義的美,指的就是優美。中國美學史上,將其稱為"陰柔之美",這是一種優雅之美、柔媚之美。從審美屬性上看,優美主要具有綺麗、電壓、含蓄、秀麗、纖柔、婉約等特色。 24、崇高:崇高又稱為壯美,就是一種雄壯的美、剛性的美。中國美學史上,將其稱為"陽剛之美"。從審美屬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偉、雄渾、壯闊、浩方、勁健、奇特的特色。西方美學史上,對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與優美的比較中進行的。 25、悲劇性:"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也就是說,在歷史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由于客觀社會原因或歷史的必然沖突,真善美、生命、愛情、信仰、理想等"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被損害或被毀滅,這個過程或結果使人們陷入劇烈的悲痛,但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驚心動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轉化為快感,從而獲得一種特殊的審美感受,即悲劇性美感。 26、喜劇性:喜劇性是與悲劇性相對應的。"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也就是說,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以此來掩蓋自己的庸俗或丑惡,而當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時,不僅暴露出自己的本質原形,而且當眾受到嘲笑、諷刺和否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喜劇性是一種突現了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之間的不協調或不和諧,給人以笑的審美類型。 27、格式塔:(參見《美學教程》179頁) 28、審美美感:指人(主體)在欣賞自然美、社會美或藝術美時所產生的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 29、再造性想象:是人類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再現出記憶的客觀事物的形象。 30、創造性想象:是在經驗的基礎上對記憶進行加工組合,創造出新的形象。 31、直覺性:所謂審美心理的直覺性,就是指審美主體對于審美客體(自然美或藝術美)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 32、移情說:是西方傳統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它是要把我們人的主觀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質歸結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觀存在。主要特點是感情的外射。 33、美育:美育即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培養人的正確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特殊教育方式,其特點是形象直觀,自由愉悅,潛移默化。 34、鮑姆嘉通:德國哲學家,美學的提出者。他在1750年發表了《美學》第一卷,首次使用"Aesthetic"來為美學命名,認為美學應該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標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鮑姆嘉通也通常被尊為美學之父。 35、寓莊于諧:喜劇藝術的特征是寓莊于諧。"莊"指喜劇的主題思想體現了深刻的社會內容,藝術家創作喜劇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諧"指主題思想的表現形式是詼諧可笑的,喜劇要引發欣賞者的笑聲,使人們在笑聲中受到啟迪、教育和精神享受。總之,寓莊于諧就是指用詼諧可笑的形式表現生活的深刻本質。 三、簡答題: 1、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有哪些? 答:美學的研究對象是美、美感、審美活動和美的創造活動的規律。 2、學習美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①學習美學時要自覺聯系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實踐理解美學理論。學習美學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有意識地結合自己的審美活動感受、領會有關美學原理,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通過親自在生活中從事各種藝術創作實踐來體會、理解美學規律。 ②要掌握正確的哲學思考方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具有較強的哲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對我們研究美學、學習美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思想方法,就能夠從根本上確立我們研究美學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正確方法。在學習美學過程中,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要結合人類歷史,尤其是審美實踐的歷史、審美創造的歷史、美學自身的發展史。美學原理吸收了美學史上一切美學思想的精華,學習美學史可以使我們通過對不同觀點的分析和比較,加深對美學問題和理論的理解。 ④要邊學習邊思考,善于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注意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積累自己的經驗。美學研究的領域十分廣泛,美學這一學科還很年輕,有許多問題有待人們進一步去探討。我們在學習中,要學會用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法研究身邊的美學現象,解決實際的美學問題,從客觀實際出發,從實際需要出發,從個人能力和興趣愛好出發,獨立思考,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豐富美學理論。 3、為什么審美發生是"多元決定"的? 答:因為人類的審美活動與藝術活動,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其中滲透著人類摹仿的動機、生物的本能、游戲的需要等。在原始社會中,原始生產勞動、原始宗教(巫術)、原始藝術(圖騰歌舞、原始巖畫)等等,幾乎很難區分開來,它們共同組成了原始社會人類的實踐活動,并且共同組成了原始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審美發生于非藝術,人類審美發生與藝術起源最終歸結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漫長歷史進程。人類審美活動的起源雖然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是,這些多種原因實際上集中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審美發生與藝術起源歸根結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4、探討審美起源和審美發生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答:關于美的起源和人類審美活動的起源,我們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來了解的。第一種途徑是考古學,即通過對出土的史前文物,尤其是史前藝術品進行考察和研究;第二種途徑是對殘存的原始部落進行分析研究;第三種途徑是對兒童藝術心理學進行研究。第一種方法是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徑,后兩種途徑由于只能提供推測因而可信度較差。 5、自然事物是通過與人的生活的哪些方面發生聯系而成為審美對象的? (答案要點) ①作為人的生活環境出現,或者是為人們提供生活資料的來源。它們是人類生活、勞動所不可缺少的東西。 ②與社會生活發生以形式美味中介的簡介聯系。由于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直接感受的是美的形式,于是,人們看到那些與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形式的事物時,也會產生美感。 ③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包括經過勞動改造的和未經過勞動改造的自然美)與人的某些性格品質相似。人常常賦予客觀對象以人的某些特性,從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 6、 欣賞自然美對美育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點)①欣賞祖國大自然的美,可以激發人們熱愛祖國的情感。 ②對自然美的欣賞,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③自然美能夠陶冶人的性情,培養人的高尚情操。 ④對自然美的欣賞,還能夠開闊人的視野,增長人的知識。 7、自然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自然美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顯現,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具體來說,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①構成自然美的先決條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質料、色彩、形狀等自然特征。沒有這些自然屬性,也就沒有自然美。 ②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來說,美的事物總是體現為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統一,但不同的美側重的方面又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現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內容往往是朦朧的,不確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卻是具體的、直接引發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據突出和顯要的地位。 ③自然美具有聯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給人美感,往往與人們由此產生的聯想有關,而且聯想越豐富、越奇妙,這種美感就越濃烈。 ④自然美具有變易性。自然美的變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變化不居的特點。許多自然物的形態不是固定不變的,人們對自然物的觀賞角度也是可以變化的,這就產生了自然美的變易性。 8、社會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社會美的實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在人的各種社會活動中的感性顯現。社會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直接的體現,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與自然美相比,社會美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社會美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質力量在社會事物中的直接體現。社會美和人類實踐有著明顯的直接聯系,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直接產生的。 ②社會美突出體現為美與善的統一,它與一定的社會功利性密切相關,社會美內容重于形式。 ③社會美具有實在性、穩定性。認識社會美,主要不是通過對某一社會事物的聯想去把握它的社會意義,而是去通過社會事物本身去感受其固有的社會意義。而且,社會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意義是明確的、穩定的,不像自然美的事物一樣,具有朦朧不定的社會意義。 ④社會美同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觀念等相聯系,政治立場、論理和道德觀念的不同,影響對社會事物的審美判斷。 9、怎樣欣賞自然美? 答:何謂美,美源于深邃的心靈和純正的智慧,它會令人心曠神怡,令人癡迷其中,那是一種動人的感覺。 美是人間的靈魂,給世界帶來色彩、幻想和永恒。 愛在美間延續,延續它的生命和思想。 美是一種享受,一種淡淡的、純純的芳香沁入心扉。 美能塑造心的靈魂,讓生命在自然的超越中獲得新的概念和印象。 美能帶來邪惡,但也來驅走惡魔,甚至感化世界。 人人渴望美,但這種享受要用心去尋找。 尋找的過程也許艱難困苦,也許以失敗告終,但生命的持續永留。 美是自然的心理感受,我們可以想象,也可以相擁,無論結果是什么,美的源泉仍在心田。 參見"難點問題補充說明"部分。 10、試析藝術美與現實美的區別和聯系。 (參見《美學教程》70~72頁及本書本章補充說明2) 11、試述藝術美的主要特征。 (參見《美學教程》72~75頁) 12、試析優美與崇高的區別。(參見《美學教程》130~132頁) 13、淺談如何在喜劇中"寓莊于諧"。 (參見《美學教程》138~141頁) (答案要點) ①在倒錯中顯真實。一切藝術都要真實地反映生活,而藝術的真實是指藝術所反映的生活本質的真實。喜劇藝術也要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在這一點上,喜劇與其他藝術是相同的。但喜劇藝術在反映生活真實時,必須采用"倒錯"的形式,只有在倒錯中表現真實,才能產生喜劇效果。所謂"倒錯",就是"言非若是,言是若非",形式上所表達的外在意義與形式表現的內在真實內容是相矛盾的。但喜劇藝術中的這種倒錯一定要有特定的條件,使假象并不掩蓋本質,而是揭露本質,使諷刺的對象處在"欲蓋彌彰"的情況下。倒錯的藝術形式也是由生活中的喜劇本身的倒錯形式決定的。 ②以夸張增強喜劇效果 夸張以致變形常常能產生明顯的喜劇效果。喜劇中的夸張是指把喜劇的倒錯、乖訛、自相矛盾的特征予以適度夸張,使得喜劇形式能夠更加鮮明、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質真實,更能突出表達喜劇作品的內在思想,更能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喜劇藝術的夸張使得藝術中的喜劇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喜劇,體現了藝術家對生活的提煉、理解和創造。 除了以上兩種方法外,能夠增強寓莊于諧的喜劇效果的方法還有巧合、重復等。 14、舉例說明移情說理論的基本內容。 15、舉例說明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審美理論的核心內容。 答:人本主義強調審美活動在人的自我實現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把審美活動看作是人的"需要層次"中的高級階段,看作人的"自我實現"的重要一環,看作能使人獲得巨大精神享受的"高峰體驗"。審美實質上就是對自我本質和價值的觀照。人的潛能的發揮離不開審美活動,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審美和藝術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和實現自我價值。強調要研究讀者、觀眾、聽眾的審美需要和接受心理,真正做到尊重觀眾、以人為本。 16、大眾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答案要點) 大眾文化以文化工業的方式出現,遵循市場規律成批生產或復制出文化產品,并且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傳播,將為數眾多的大眾作為消費對象,具有標準化、模式化、平面化、通俗化和商品化的特點。 參見《美學教程》196~198頁。 17、后現代文化的兩大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點) 后現代文化的兩大特征是"消解"和"復制" ①以零散化、變化、多元化和不確定性"消解"整體性。包括消解藝術作品的深度、消解主體性、消解藝術性與生活的界限和藝術種類之間的區別。 ②"復制"是指后現代藝術不再把"獨創性"作為藝術作品的重要特性,而生產大批"類像"的"仿真"作品。 參見《美學教程》201~205頁。 18、文化產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答案要點) 文化產業主要包括三大類: ①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化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包括書刊、音像制品、繪畫、雕塑等; ②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演出業、游戲業、策劃業等;③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飾裝潢、廣告設計、景觀設計等。 廣義地講,文化產業還包括體育產業、旅游產業、教育產業等。 見《美學教程》208~212頁。 19、美育的主要任務有哪些?見《美學教程》224~228頁。 四、辨析題: 1、審美的主體是主觀的,審美的客體是客觀的。 答:錯誤。 理由:審美活動主體的人與作為審美對象的客體之間的關系不是天然存在的,是勞動實踐 使得人和自然界區分開來,從而有了主體和客體之分。作為審美客體的審美對象,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觀事物,而是在人類漫長的實踐活動過程中,由與人為敵或與人無關的自然轉變成的"人化的自然"。因此,審美客體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另一方面,審美主體也是審美實踐的產物,審美主體的五官感覺一方面是客觀的,但同時又在審美社會實踐中產生主觀審美感受。 2、我國著名的績溪木雕別具特色。那里的村民個個都是"藝術家",每家每戶的門框、門面、窗戶都是用木質材料精心雕刻制作的,而在這里雕刻的圖案都是南瓜、茄子、玉米、谷子等瓜果蔬菜和農作物。請結合所學的理論,分析說明當地人為什么把這些自然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答案要點) 這一現象說明了自然與社會生活的客觀聯系決定了哪些自然事物能夠引起人們的興味和喜愛,被人們賦予自然美的特性。那些瓜果蔬菜和農作物雖然也是自然事物,但茁壯的秧苗、成熟的果實是農民付出勞動的結果,而且它們對農民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因而農民們看到這些自然事物感到親切、喜歡,并把它們作為美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 同時,自然美并不決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決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種自然特征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當人們把瓜果蔬菜同豐收的喜悅相聯系時,就會把它們作為美的事物來欣賞;而同樣,人們也可能會把他們作為惡和丑的事物來看待。 3、老虎、青蛙等自然事物,有時被人們作為自然美的對象來欣賞,有時又被人當作惡或丑的事物來看待,這是為什么? 答:這一現象說明了自然美并不決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決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種自然特征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當人們把老虎的勇猛和人的勇敢威猛品質相聯系、把青蛙捉害蟲與人的行為品質相聯系或把青蛙游泳與小孩游泳相聯系時,人們就會把它們作為美的事物來欣賞;而當人們把老虎吃人的兇殘與壞人的兇惡相聯系、把青蛙身體上冰涼的粘液與人的尸體上的冰冷粘液相聯系,就會把它們作為惡和丑的事物來看待。 4、"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美已經存在",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這種說法不對。理由參見教材《美學教程》40-42頁。 5、"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答:正確。 理由:這句話就是強調客觀現實是藝術創造的基礎,自然美豐富生動,是藝術家創造的 源泉。強調在藝術創造中,要以大自然為師,勤于觀察客觀對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藝術要靠藝術家用"心"去創造,而不是摹寫自然,基本正確地反映了藝術創造中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70頁-72頁) 6、《清明上河圖》是以宋代都城汴梁的市民生活為主題的長卷繪畫作品,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和自然風光,是歷代風俗畫創作的典范。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唐太宗乘步輦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也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雖然這兩件作品所表現的對象大為不同,但是因為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使作品的藝術美超越了現實美,因而都是藝術珍品。 (答案要點) 正確。此題主要討論藝術美和現實美的辯證關系。理由參見本書本章補充說明部分。 7、"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 答:正確。理由:恩格斯這段話揭示了藝術典型的一條普遍規律,即藝術典型都應該是共性與個性 的有機統一。所謂"每個人都是典型",是指藝術中的典型形象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夠揭示社會生活的一定本質,即具有典型的共性。所謂"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是指藝術典型應當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鮮明、具體的個性特征。(73頁) 8、"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正確。理由參見《美學教程》134頁-136頁) 9、喜劇藝術的本質特點在于"逗樂",越是丑的東西越有審美價值。 (答案要點) 不對。此題應該從喜劇"寓莊于諧"的特征出發辨析。這種說法忽略了喜劇藝術揭示生活本質的要素。"為逗樂而逗樂"、缺乏實際內容的膚淺笑話不能稱為喜劇,喜劇必須在詼諧形式中表現生活本質真實。丑作為與美對立的范疇,能進入審美領域是因為它們體現了一定的社會意義,在倒錯的形式中揭示了社會生活的真實。喜劇中的丑是在倒錯(自相矛盾)的形式中顯示真實,果戈理的《欽差大臣》中偽裝成欽差大臣的騙子;電影《百萬英鎊》中的一個流浪漢;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中的工人都是這種"丑"的代表。 10、 "美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是在德國古典美學" 答:錯誤。 理由:在德國古典美學時期,美學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獨立和相對成熟的學科,但還 不具備真正的科學性質,因為在康德、席勒、歌德、黑格爾等著名美學家那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唯心主義的成分。美學成為真正的科學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與日趨融合,美學突破了長期以來思辨哲學的局限,走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批運用心理學方法研究審美經驗的美學流派涌現出來,他們更加注重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和解釋人們的審美實踐活動,更加注重提供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普遍印證的研究結論,從而把美學從純粹形而上的哲學研究神壇拉向關注具體審美現象的實用哲學研究,并迅速在西方美學中取代了德國古典美學的主導地位。目前這種趨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美學正走向又一個新的、更加貼近社會發展需要的時代,美學研究正在向電影美學、小說美學、音樂美學、詩歌美學、繪畫美學、建筑美學、工業設計美學、環境美學、旅游美學等新的領域突進,那種封閉的、遠離現實的美學范圍日趨縮小,而開放的、貼近現實的美學充滿了活力和生機,范圍日益擴大。概括起來說,美學研究經歷了一個從思辨走向科學,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發展過程。 11、能夠欣賞美的人是由勞動創造的。 答:正確。 理由:①勞動創造了美的事物;②勞動創造了具備審美素質的人(美感是"人質感覺變 成人的感覺")③勞動創造了主客體的審美關系。 所以人哦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創造的,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在勞動和創造 中產生的,不是以勞動為基礎的一切享受和享樂都是不道德的和不可靠的。"能夠欣賞美的人是由勞動創造的"這一重大的美學命題,對于培養人們的正確的勞動觀念以及啟迪人們的創造意識,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2、社會美的呈現離不開它的意蘊 答:對。因為社會事物作為美的對象而呈現,主要是以它的意蘊使人感動。社會美的靈魂是善,善被蘊涵在美的感性形式之中,社會事物的意蘊因素在社會美的呈現中具有主導作用。 五、論述題: 1、舉例說明自然美與人及社會實踐的關系。 (參見《美學教程》41頁。以太陽為例) 2、結合實例論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點。 (參見《美學教程》53~61頁。可以某個名人為例,也可以身邊熟悉的人為例) 3、舉例論述勞動創造了美。 答案要點:①勞動創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際所到的自然、認識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人造自然、人體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進入人的觀照范圍,成為人的精神把握的對象,進而成為美的事物。 ②勞動創造了具備審美素質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覺變成人的感覺"):人通過勞動培養了自身精神能力的專注,發展了感官的特長:概括性(理論家)、聯系性(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與投射)、創造性(遠距離欣賞)。 ③勞動創造了主客體的審美關系:主體通過勞動把本質力量投射、確證在對象中,客體在勞動中不斷喚醒著"人之感覺變成人的感覺",人在勞動中直觀自身。 ④勞動創造了美的規律:在對美的創造的多次觀察與總結中,人們找到了諸如和諧、對稱、均衡、黃金分割等美的創造的規律。這些美的規律對人們從事美的創造具有非常有效的指導意義。 ⑤勞動創造美,這一重大的美學命題,對人們現實的審美追求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它睿哲地告訴人們,一切美好的享受都必須以勞動的付出、勞動的奉獻為前提,否則就連人體美都是不可靠的。 (6)要有事例。 4、舉例論述你對后現代主義文化"消解"和"復制"特點的理解。 (1)"消解"體現在:消解深度,消解主體、消解藝術、消解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消解了藝術門類之間的區別,消解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 (2)"復制"體現在:取消獨創性,使藝術成為"類像",從而導致距離感的消失和平面的出現。 (3)論述時要有舉例。 5、結合毛澤東的詩《沁園春雪》談談崇高的本質特征。 6、請結合北京奧運場館"鳥巢"、"水立方",論述藝術美與現實美的聯系和區別 六、案例分析題 唐詩里有許多寫月亮的,同一個月亮,由于人的心情不同,在詩里的意象琳瑯滿目:閨中少婦看見的是"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憐宵";攀越蜀道旅人卻是"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憑吊古戰場時,看見的是"寒月照白骨";而蕩舟于春江花月夜時,卻又是"落月搖情滿江樹"。請從審美心理角度舉例分析造成這種不同意象的原因。 答案要點:(1)、造成這種不同意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審美活動中的移情作用,就是指人們在觀察客觀事物時,往往不自覺地將無生命、無情感的事物當做有生命、有情感的,與此同時,人自身又受到這種錯覺的影響,進而和事物發生共鳴。(158頁) (2)、審美心理結構具有兩重性,既具有共同性、客觀性同時也具有個體性和主觀性。由于審美主體的生理心理基礎、社會經歷與文化修養、年齡、職業、性格等個性差異,就造成了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審美對象審美體驗的不同。(154頁) (3)要有舉例論述。 PAGE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