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通,在中醫里講的就是三焦通,臟腑通,經脈通,氣血通,人體上下一身通暢,則百病不生。 氣血運行的通道是經脈,經脈通不通,則決定著氣血運行、陰陽濡養、筋骨營養、關節通利、虛實盛衰,可解讀百病。 如果三焦中阻,則氣血在其運行通道——經脈中阻滯,氣滯血瘀,經脈受阻,筋骨不利,關節不通,不通則痛。 通,也是中醫治病的竅門之一,因為疾病源于不通,不通則病,通則無病。 痛風也是一樣。 痛風是以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痛到關節功能受限不可屈伸為主要臨床表現。關節為什么紅腫熱痛或腫痛就是因為濕熱痰濕痹阻關節,關節不通則痛發為痛風。 而痛風原因就是因為濕熱痰瘀濁毒痹阻,留滯于經脈,流注于筋脈骨節,再外感風寒濕熱諸邪侵襲而誘發,主要和飲食不節損及脾胃,脾胃不健運化失司,濕熱內生,日久生痰生瘀,濕熱痰瘀痹阻經絡,進而肝腎虧虛有關。 大家好,我是中醫姜醫生,希望大家喜歡我分享的內容,對中醫藥、養生和痛風等慢性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您有尿酸高或痛風的問題我們可以互動,把報告發給我,也可以咨詢我,我會在非診療的業余時間,一一回復大家。 點擊加載圖片 痛風致病,經絡不通是關鍵上面說過,經絡是氣血津液運行和轉換的通道,其健康的核心是通暢。經脈如果遭到外邪侵襲或內傷等諸多因素而不同,則氣機不暢,“氣為血之母”,氣不行則血不行;“氣能行津”,氣不行則津液不行,導致血液和津液都阻滯在經脈,日久郁而化熱,這會讓經脈更加阻滯,不通則痛,發為痛風。點擊加載圖片 濕、熱、痰、瘀,是痛風發生的重要病理物質雖然我們知道外界的風寒濕熱諸邪侵襲關節,和痛風發生密切相關,但有形之邪留滯經絡,臟腑氣機升降失權,會加重經絡阻滯。痰濕還會導致瘀血形成,正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的那樣“水不利則為血”。痰濁、瘀血阻滯,日久化熱,流注于關節,從而導致關節紅腫熱痛、僵硬畸形。痰濕熱瘀濁毒日久最耗傷正氣陰精,痛風就會從最初僅僅關節紅腫熱痛的濕熱實證轉為虛癥,并虛實兼雜。 所以濕熱痰瘀是痛風重要的病理物質,體內的濕熱痰瘀還會影響痛風緩解后的預后效果,并會引起反復發作, 肝腎虧虛,是痛風多年后的發展結果按照中醫理論,肝主筋,腎主骨,而痛風多年反復發作后,久病及腎,母病及子,最終導致肝腎虧虛。痛風初期以邪氣阻滯經絡為主,病久則耗傷肝腎陰精,導致肝腎虧虛而不能濡養筋骨關節,不能清泄濁毒或尿酸,筋骨不榮則痛,筋骨萎弱,則會出現腰膝酸軟,夜尿多等肝腎虧虛癥狀。 既然痛風是因為不通而痛,其治療則可應用中醫通法。 中醫里的“通法“,最初指的是具有通里攻下作用的藥物是二便瀉下,使腑氣通暢,比如南朝醫家徐之才所說的“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他所說的通是狹義的通。后來的中醫各派在這個急促上,將“通法”進一步苦戰,最終發展為凡是能讓人體氣血津液經絡通暢,臟腑功能協調的治療方法,都屬于中醫“通法”。 點擊加載圖片 痛風,用中醫有清熱利濕、溫陽散寒、泄濁祛瘀、滋補肝腎四通治法依據中醫通法治療痛風的四通原則,擬定健脾滋腎泄濁方——生地、元參、黃芪、金銀花、連翹、丹皮、赤芍、丹參、三七粉(沖服)、茜草、紫草、蟬蛻、白茅根、冬蟲夏草(研沖)、地榆、槐花等組成。 如果處于痛風急性期,關節疼痛的,上方加秦艽。 上面這個方子主要合奏清熱利濕利尿、活血化瘀、健脾滋腎為一體,調理痛風急慢性期,頻獲良效。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痛風石。#哆咖醫生超能團##健康真知計劃##真知新坐標#。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源于網絡,侵刪):1.2013年第12期《大家健康雜志》袁忠等文章《中藥滋腎健脾泄濁化瘀解毒法治療紫癜性腎炎30例療效觀察》。 2.2021年第12期《環球中醫藥雜志》周雨桐等文章《“通法”在痛風治療中的應用》。 |
|
來自: 陰陽先生林國良 > 《陰陽失眠調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