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的規模最大,解放軍共投入60萬兵力,國民黨軍為80萬。戰役中共產黨部隊殲敵56萬,是三大戰役之首(遼沈戰役殲敵47萬,平津戰役殲敵52萬),并且持續時間最長:淮海戰役66天,平津戰役64天,遼沈戰役52天。  如此大規模的戰役,過程自然是很復雜的。但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可以是這樣的:解放軍中野和華野,在66天里,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上七個兵團中的五個。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共七個兵團,其中李延年的第6兵團和劉汝明的第8兵團沒有被殲滅,因為他們南撤了。所以被殲滅的是五個兵團,合計22個軍,56個師。 淮海戰役被歷史學家劃分為三個階段,其實就是依次殲滅這五個兵團的過程。第一階段殲滅了黃百韜的第7兵團;第二階段殲滅了黃維的12兵團和孫元良的第16兵團;第三階段殲滅了邱清泉的第2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 如果要進一步簡述,可以總結為:淮海戰役先后圍殲了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這三部分。因為孫元良、邱清泉和李彌的三個兵團都歸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指揮,其中孫元良兵團的規模最小,只有兩個軍,并且在第三階段之前,就在突圍中被殲滅了。這個是指五個兵團司令加上杜聿明這六個人的結局,分別是兩人陣亡、兩人被俘、兩人逃脫。 陣亡的是黃百韜和邱清泉。黃百韜是自殺,有目擊證人。邱清泉死因不明,推測是死于流彈或炮擊。被俘的是杜聿明和黃維。兩人后來都進了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1959年第一批特赦戰犯,黃維是1975年最后一批。逃脫的是李彌和孫元良。兩人都曾被俘,但李彌化妝成了傷兵,而孫元良謊稱自己是中尉副官,最后都趁亂逃脫。兩人后來都被蔣介石再次起用,孫元良去了四川,李彌去了云南,當然,最后都去了臺灣。這個“等”字,指的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上的一個普遍現象:決策緩慢,猶豫不決,進退無序。 淮海戰役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在平原地區的大混戰,攻擊的時候,戰機轉瞬即逝,撤退的時候,通道也是轉瞬即閉。黃百韜、黃維和杜聿明這三部分,幾乎都是“死”在了這個“等”字上。杜衡記在《三大戰役前的“三大戰役”》中提到過,濟南戰役時,蔣介石安排了黃百韜、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北上馳援,但行動緩慢。 濟南城破后三天,粟裕就盯上了黃百韜兵團,因為,他離徐州最遠,第7兵團當時位于徐州以東120公里的新安鎮。濟南是在1948年9月24解放的,10月份,黃百韜已經從粟裕部隊的調動情報中,分析出自己有可能是被圍殲的目標。10月下旬,黃百韜向徐州“剿總”劉峙請示,將第7兵團移防至徐州。但直到11月4日,劉峙才得到國防部的回復,同意黃百韜撤至徐州。時間已經被耽誤了,但剛要出發的黃百韜卻接到劉峙的電話,讓他等待從海州西撤的44軍,然后一起去徐州。 這里插一句,淮海戰役有“小淮海”和“大淮海”之分。我們常說的淮海戰役是指后期的“大淮海”,也就是以徐州為中心,東自黃海,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東臨城,南至淮河。而粟裕在初期提出的淮海戰役是“小淮海”,“淮”指淮陰和淮安這兩淮,而“海”就是44軍撤出來的那個海州。等待44軍的這兩天時間,對黃百韜來說簡直就是度日如年。他無法理解蔣介石的這個決定,因為海州的邊上就是連云港,44軍完全可以從海路撤離。這兩天的等待無疑是致命的。44軍抵達新安鎮的時間是11月7日凌晨,而淮海戰役發動的日期正是11月6日。黃百韜就這樣被華東野戰軍圍困到了11月22日,最終覆滅。幾天后,極力主張將國民黨主力撤出徐蚌戰場的孫元良曾這樣說:國防部對敵情算不清,對共軍企圖斷不明,要部隊白白送死,實可嘆息。粟裕主力十幾個縱隊南下,離新安鎮一百里時,還不讓黃百韜西行集結徐州,反而要掩護第44軍,貽誤良機,為了救一個軍而害了五個軍。黃維兵團是淮海戰場上身份比較特殊的一支國民黨部隊。 它原屬于白崇禧的華中“剿總”,在河南“掃蕩”中原解放區,然后被蔣介石直接劃歸到了國防部名下,奉命東進解救黃百韜。但從始至終,黃維兵團都沒有并入徐州“剿總”的指揮。黃維沒有“等”,他忠實地執行了上峰的命令,而且是不顧一切地迅速東進。當時的局勢是:孫元良守徐州,邱清泉和李彌出徐州向東救援黃百韜,李延年和劉汝明從蚌埠一帶北上增援。但邱、李兵團始終無法突破華野的阻擊線,而李、劉兵團一直拖拖拉拉,有點類似遼沈戰役中,廖耀湘遲遲不增援錦州的“等等看”的心態。就這樣,“不等”的黃維在高歌猛進了一陣后發現,自己被孤立了,因為別人在“等”… 11月23日,也就是黃百韜兵團被殲滅的第二天,黃維兵團在南坪集渡過澮河,被中原野戰軍半渡而擊。到24日中午,黃維的第12兵團被澮河分成了兩半。24日晚,黃維已意識到了自己將成為共產黨部隊的下一個包圍目標,于是連夜決定向固鎮西南的鐵路線撤退,這樣可以和南面的李延年部靠攏。但就在部隊準備開拔時,黃維竟然猶豫了,也許,他是不想因自己的南撤而讓“校長”失望吧。黃維就這樣“等等看”了十幾個小時,直到25日下午4點,才下達了轉移命令。這十幾個小時又是致命的,25日夜,黃維被中野圍困在了雙堆集。這一圍就是20天,12月12日,中野發動了總攻,15日,黃維兵團12萬人被殲滅。黃維坐著坦克單獨突圍,結果坦克壞在了半路。黃維下車逃命后,被中野三縱的一名通信員抓獲。11月28日,黃維被圍的第三天,杜聿明從徐州飛到南京開會,并且提出了繞過被圍的黃維,從徐州全面撤退的方案。 蔣介石做出了艱難的決定,同意放棄徐州,并致電黃維,讓他掩護杜聿明集團撤退。就這樣,趕來“救人”的黃維,變成了一顆“棄子”。杜聿明的方案沒有錯,如果撤退成功,徐州三個兵團將被保存下來。杜聿明也很小心,這個撤退計劃被他嚴格保密,特別回避了那個被他懷疑“與解放軍有聯系”的,國防部三廳(作戰廳)廳長郭汝瑰。這一幕在電視劇《大決戰》中出現過。 徐州大撤退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混亂,杜聿明防住了中共地下黨,但沒防住南京高層向徐州政商界走漏消息。就這樣,軍事撤退變成了軍民混雜的大遷徙。12月1日凌晨,杜聿明的指揮部撤出了徐州,當晚,徐州解放。3日,杜聿明抵達一個叫孟集的地方,然后,停了下來。停的原因是蔣介石空投了一封親筆信,讓他的部隊和李延年部南北夾擊,解救黃維。杜聿明傻眼了,他的撤退計劃才執行了三天,就被蔣介石中途改變了。杜聿明的第一反應是抗命,但在糾結了一天后,還是決定遵從“老頭子”的意愿。12月4日,邱、李、孫三大兵團被華野包圍于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6日,孫元良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15日,黃維兵團被殲滅。第二天,蔣介石決定退守淮河和長江,李延年和劉汝明奉命南撤。就這樣,杜聿明自己變成了另一顆“棄子”。這個時候,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已經南下。為了配合平津戰役,總前委決定暫緩對杜聿明的攻擊,部隊休整20天。總結一下,黃百韜因為“愚蠢的命令”等了兩天,黃維因為自己的猶豫等了一天,杜聿明因為蔣介石的朝令夕改等了一天,加起來就四天的時間,卻斷送了國民黨60萬大軍的生路。這句話有時候會被人曲解,認為這是主席在批評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夾生飯”,指的是淮海戰場上戰況的復雜多變;“硬吃”,反映的是共產黨前線指揮官的果斷應變。國民黨在淮海戰役中的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決策機制遠沒有共產黨方面來得高效。而在多變的戰場態勢下,這一點顯得尤為致命。黃百韜被圍后的第十天,也就是“小淮海”將演變成“大淮海”之際,毛澤東和軍委中央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提出了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方案: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粟、譚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11月18日,總前委在成立后的第三天,就做出了一個影響未來整個戰局的臨機應變。當時黃百韜兵團還沒有被剿滅,按照軍委中央的原計劃,華野應該在圍攻黃百韜的同時,引誘救援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東進,然后切斷他們退回徐州的后路。但總前委發現黃維兵團已成孤軍插入之勢,于是決定放棄打邱、李,讓華野休整,改由中野設伏包圍黃維。中野和黃維當時都是12萬人馬,但武器裝備天差地別。中野官兵沒有任何退縮,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命令。鄧小平當時說:“即使在這場決戰中,中原解放軍全部打光,其他各路大軍也能渡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一邊是各部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一邊是決心把自己打光也要保障全局,國民黨輸得不冤。11月23日,是作出圍殲黃維兵團決策的第五天,黃維被圍于雙堆集的前兩天,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駐扎在了一個叫小李家村的地方。這里,是黃維兵團、邱清泉和孫元良兵團、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這三路國民黨大軍的南北夾擊會合點。 這在世界戰爭史上,前無古人。小平同志“全部打光”的態度,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中央放權,前委擔責,部隊奮勇,國民黨在推諉等待,共產黨在臨機決斷,淮海戰役的勝負之分即在于此。陳毅元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其實任何一部關于解放戰爭的影視劇,如果少了支前民工的劇情,都是不完整的。因為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都離不開數量巨大的支前老百姓所建立的后勤保障體系。 杜衡記在《三大戰役前的“三大戰役”》中提到過,濟南戰役期間,山東老百姓的支前民工超過了50萬,比交戰雙方的兵力總和都多。而在淮海戰役中,支前民工的總數達到了543萬!其中隨軍的民工有22萬,負責轉運的民工130萬,在后方負責物資生產和準備的民工有391萬。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的情況比較特殊。遼沈戰役打了錦州、沈陽,圍了長春;平津戰役打了天津、張家口,圍了北平;只有淮海戰役,不涉及大城市的攻防戰,全部是平原地區的野戰。沒有大城市做依托,國共雙方在運動戰中都只能攜帶有限的給養,再加之戰役規模巨大,所以后勤保障也成為了淮海戰役的“勝負手”之一。共產黨方面,一個月的糧食消耗就達到了一億斤,而隨著常備民工和俘虜數量的增加,糧食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另外,彈藥、被服、藥品和傷員運輸量同樣巨大。如此龐大的后勤運輸,靠的就是人,和陳毅元帥口中的“小推車”。國民黨方面也是在傾盡全力打“運輸戰”,而被圍困的兵團只能依賴空運。當時每天出動的飛機達到120架次,還租用了美國人陳納德開設的航空公司的飛機。到了后期,被圍困在小村莊里的國民黨軍已經燒光了所有能燒的東西,空投下來的糧食和肉類都無法做成熟食,于是南京只能空投餅干和罐頭。這場“運輸戰”,共產黨部隊完勝。許多國民黨士兵,就是為了一口吃的,臨陣投了降。圍困杜聿明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國民黨軍溜到解放軍陣地前買東西的奇特場景,解放軍不阻攔不扣留,任由他們來去自由。還有一位解放軍排長,讓投誠人員帶著他摸回了國民黨陣地,然后在戰壕里給敵人做工作講道理,最后,帶回來一個連的國民黨士兵…回顧這些故事,不得不感嘆,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硬吃了夾生飯”,但更是:人心所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