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泄殘精,人窮壽盡”古人兩句生活真理,句句經典受益!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主要方式,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而俗語正是人們經過不斷地積累生活經驗,從而發明的語言。
俗語是中國文化語言的精粹,它同成語一樣語言簡練,生動形象,但不同于有些成語的生澀難懂,俗語更加“接地氣”,俗語正是因為其雅而不俗、易懂易學的特點備受大家的青睞。
部分俗語當中蘊含著很多的道理,并不是所謂的空穴來風,其中有一句:“老泄殘精,人窮壽盡”,很多人不是太明白其內涵。那么這句俗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俗語“老泄殘精,人窮壽盡”是啥意思?
“精”可以理解為精氣,一般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身體方面,另一個是精神方面。精氣的來源有先天和后天之分,父母身體健康生出的孩子也很健康,體質良好沒有缺陷,若精氣不足,則會體弱多病,有早夭風險。
后天的精氣主要通過營養獲得,平時吃的食物、喝的水分,都會在五臟六腑的運化下被人體吸收,轉化成推動機體運轉的精氣。
陽氣和壽命息息相關,若陽氣少,人體的陽壽就會變短,古人的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人到了老了之后,要珍惜體內的陽氣,少消耗體內的陽氣,若消耗的太多,殘留的那點陽氣過早地被消耗掉,壽命會受到折損傷。
所以,“老泄殘精,人窮壽盡“的第一層意思,就是很多人理解的字面意思,老年人諸臟器機能日漸衰退,精氣的再生速度變得緩慢,若是再不加節制房事,過度消耗,那一定會影響身體健康,很難長壽。“
老泄殘精,人窮壽盡“的第二層意思,指的是老年人的精神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充滿精力,很有精氣神,意思就是年輕時身體機能都是比較好的,不過隨著時間推移,身體部位的“零件”都開始漸漸退化了。所以,年老人切忌過度耗費體力和精力。
人身體上的“精”并不是一成不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逐步退化,精氣也會變得殘缺,所以想要延緩“泄”,就要減少無關緊要的執念和欲望,盡量將精力放在與身體健康的事物上,注重養生,這才是老祖宗想表達的道理。
而本句話的下半句更是經典,下半句為:“少食壯火,自取其禍”
這句話是對年輕人的勸告,年輕人身強體壯,是人生生理和心理最佳的時候。這時候本來就是精火旺盛之時,體魄強健之刻。斷不能大補食材與藥材,如果肆意濫補,則反其道而行之。損身害體,不利于身體健康。
兩句話包含了對老年與青少年的勸告,其韻味無窮,可見古人智慧之大,在養生方面造詣之深。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警示,只言片語將人生養生之智慧講述的面面俱到。
安度晚年,做到“4不想”
一不想疾病,給自己造成身心負擔
人老了身體機能自然會下降,就像很多人身邊的老人可能就是兩天一小病三天一大病,導致很多老年人經常唉聲嘆氣,感嘆自己的身體不再年輕,過度焦慮自己的身體狀況,擔心自己動不動就生病。
但我們不該透支自己的心理情緒給自己造成雙倍的負擔,如果整天只會自怨自艾反而是對身體無益,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出現。
所以應當樂觀點,積極面對生活,生病了就及時看醫生,平時日常生活也可以通過適量運動來調理改善,不要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二不想子女
很多老人為子女操勞了大半輩子,哪怕子女成家以后也總是放心不下,不是擔心這個兒子過得不好,就是擔心那個女兒被婆婆欺負,結果弄得自己身心疲憊,而且管得多了,子女們也很反感,到頭來兩邊都不討好。
所以聰明的老人都會懂得放手,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子女的尊敬,自己也會過得很輕松。
二不想容易影響情緒的事情
很多人上了年紀之后,心思會變得比較“重”,何謂重?就是會不斷的在心里想一件事情,越想越煩躁,越想越生氣,甚至到最后連飯都吃不下。其實后來再想想,也并不是什么要緊的事情,只是自己有點鉆牛角尖而已。
人過60歲之后,由于激素水平下降,情緒很容易產生波動,這時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控制”身體,要知道一個人生氣一次,體內的器官就會“動蕩”一次,各部位都會受到波及,如果人過六十,能做到情緒平穩的話,是非常有助于長壽的。
三不想年齡的事
雖然說已經過了60歲,但是也不要太把年齡當回事,有時候年齡真的只是一個數字,只要你的身體健康,心態好,即便是到了70歲也不老。
不要總覺得自己60歲了就已經老了,有時候不是身體老了,而是你的心里老了,如果老師覺得自己老對壽命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你今年已經65歲,但是心里覺得自己剛剛55歲,你的行為模式,生活態度,人生價值也會越來越年輕態,身體也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今日話題:你認同這種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