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撰稿: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生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000字 閱讀約10分鐘 在一百年前的上海灘,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幫派組織——青幫。像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蔣介石,都是青幫成員。青幫歷史悠久,追溯起來其起源于清朝的漕幫。 ![]() 青幫三大佬杜月笙、張嘯林、黃金榮(從左到右) 今天,我們來講講漕幫的歷史。 漕幫這名字顧名思義,跟漕運有關。明清兩朝,南糧北調,六百多年間的漕運,都是通過大運河直達皇城。每次運糧,都要征發大量人手,比如兵丁,跺工、水手、纖夫,這些人能夠有編制端鐵飯碗的很少。 時至康熙初年,“每船運軍十名,至三十五年改定為一名,余九名選募水手充之,尋簽本軍子弟一人為副軍?!币簿褪钦f,到了康熙年間,一只漕船上額定的十名水手中,除了一名負責人是真正編內“運軍”外,剩下的九個都是招募來的“臨時工”。至于纖夫之類,那就更是如此了。 這些臨時工一年奔波八九個月,但工錢只有六兩銀子,僅夠糊口,去應聘的舵工、水手等,主要是山東、河南的流民,人一多,難免有人以多欺少,抱團是必然的選擇,有人就有江湖嘛。 ![]() 不同的漕幫有不同的旗幟,各漕幫的旗幟顏色、裝飾圖案、旗桿頭木雕、附屬飄帶等都不一樣 天長日久,各地夾雜著“臨時工”的運軍和漕船,按所屬地區營衛劃分為不同的“幫”,如德州幫、興武三幫、鳳中二幫、贛州幫等,數以百計,盤根錯節。這個時候,其實官方就已經有“漕幫”的稱謂了。 根據《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的記錄,有“康熙三年增造白糧船六十四號,并入漕幫僉事?!笨梢婁顜偷某霈F很早,起碼康熙三年就已經出現漕幫這一名稱。 ![]() 1797年,馬戛爾尼使團畫筆下的運河貨船 在漕幫的江湖“老油條”看來,所謂漕運,就是駕著清朝官船,為朝廷押運糧食,那仗著這一重身份肆意敲詐,簡直就是家常便飯。他們會用漕船故意撞上運河中的過往船只,然后就說對方毀壞大清的官產,要求賠償。還有的幫眾設計把漕米放到商船上,回過頭來誣陷人家偷盜漕米。 最肆無忌憚的漕幫,敢于將漕船在大運河上“鐵索連環”,攔住河道,公然討要“買路錢”。這么一來,河道堵船,耽誤漕運的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在京師直隸鬧出了糧食危機。 雍正皇帝剛即位那會兒,直隸八府四十二縣的糧倉都出現虧空,這其中漕運不暢是重要原因。光是靠朝廷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求助于民間。雍正二年,皇上通令各省,掛榜招賢辦理漕運。 此時,在運河各幫派中混的風生水起的有三位幫主,分別是翁巖,錢堅和潘清。這三位一直想找機會攀上官府,洗白自己,得到這個消息之后,心中大喜,去見河南巡撫田文鏡,條陳整頓漕運辦法。田巡撫與漕督同本上奏。雍正帝當旨諭,飭三位幫主歸漕河總督張大有節制,并聽命于勘視河工欽差何國宗指揮。 這么一來,三位就有了官方背書,成功洗白,在此之后,三位復請張何二人轉奏,請恩準許開幫收徒,以便統一糧務。清廷批準所請。 ![]() 1797年,馬戛爾尼使團畫筆下的運河貨船 有了朝廷的官方背書,三位把運河上的各路幫派一通整合,立規矩定輩分,搞了“十規”,“十戒”,還制定了各種暗號,例如開會叫“開香堂”,生活或工作遇到困難稱“淺住”等。這也被認為是漕幫的起始。 翁錢潘三位尊明代永樂年間的金幼孜、成化年間的羅清、明末的陸逵為“前三祖”,自己則成了“后三祖”,也就是漕幫實際上的祖師爺。至今,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謂的“三義廟”,“三義堂”,紀念的就是這后三祖。 有了大清朝廷的準許,漕幫日益壯大,甚至還有傳說,講乾隆皇帝曾經加入漕幫,并欽賜護法盤龍棍。這些說法很多穿鑿附會之談,但漕幫的勢力說是一手遮天,那是絲毫不過分的。除了水手纖夫兵丁之外,漕糧的很多管理者也都紛紛加入這一幫派,比如管賬的牙人,也就是經紀人。 由于漕幫內部規定對外聯絡只能使用暗號,也有很多黑話,所以這些牙人們對官府,甚至彼此之間都不公開真實姓名,而是以暗號相稱,比如“羅鍋”“螞蚱”“麒麟”等,這些暗號會寫在折扇上,底下還都有各種曲里拐彎鬼畫符一樣的東西,這其實都是漕幫內部的切口。 清朝中期,光在通州漕幫底下的牙人就有一百多號,而這種寫了各種漕幫暗號的扇子,則被稱為“軍糧經紀密符扇”,這東西過去只見于記載,但最近幾年,通州有位老先生把祖傳的密符扇捐給了博物館,這么一來,大家才得以窺見當年漕幫把持運河的冰山一角。 ![]() 清 軍糧經紀密符扇 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藏 就這樣,漕幫以自己的方式管理著運河上的一切,只要保證按時把糧食送到北京城,那在底下為非作歹,只要不是太過分,朝廷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是,漕幫雖然有朝廷背書,底子還是一群地痞流氓,無業游民,闖禍是他們的本能,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漕幫為非作歹愈演愈烈。在道光年間的一次漕運途中,漕幫成員聲稱船上代表清廷的兵丁,貪污了應發的餉銀,公然向他們勒索銀兩,而與此同時,蘇北運河上以丁朋鈴為首的漕幫幫眾,在沭陽等地為禍一方,直到因一次搶劫后分贓不均,幾個漕幫“兄弟”打了起來,才東窗事發,以致引來清軍圍捕。 漕幫這種“蓄有兇器,聚眾行兇,一呼百應”的狂妄行徑,清廷當然不高興,不過再不高興,也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人家捏著自己的漕運命脈,除了抓捕幾個惹事的小蝦米,也不能動漕幫本尊一絲一毫。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漕幫開始和其他的幫派越走越近。 ![]() 電影中的白蓮教形象 當時最大的幫派白蓮教和洪門,都是主打反清的大旗,你一個官方背書的漕幫,怎么好意思跟他們走得近呢?但是有句俗話叫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王八,這幾個還真走到一起來了,當時江湖上把漕幫和洪門以及白蓮教并列,用這樣兩句詩說明他們的關系,“白藕綠葉紅蓮花,三教原來是一家”。 漕幫里反清思想最激烈的是一群安慶人,嘉慶年間,安慶府的漕幫水手們成立一種秘密組織“安慶道友會”,簡稱“安慶幫”。后來各地都有會員加入,為了避免被認為是地域性幫會改稱“安清道友會”,簡稱“清幫”,這也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青幫前身。 青幫成立那會兒,就在努力擺脫其他漕幫成員靠運河吃飯的單一收入來源,賭錢,黃色產業,什么都沾,與此同時,他們也繼承了漕幫嚴厲的幫規,尤其是輩分稱謂。 ![]() 后排左起:徐碧云、杜月笙、黃金榮、王曉籟、虞洽卿、張嘯林、葉扶霄、金少山;前排左起:雪艷舫、雪艷琴、楊小樓、龔云甫、李吉瑞。圖為1931年杜氏祠堂落成堂會演出后合影(部分) 杜月笙夠牛吧,他在青幫里排行并不高,見到衣衫襤褸的前輩也得行禮謙讓,這種規矩讓他們凝聚力極強,在晚清一枝獨秀。此時的大運河漕糧運輸,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到了光緒年間,漕運完全停止,昔日不可一世的漕幫,也就走到了盡頭,唯有青幫一支,得以擺脫運河的束縛,并且轉進上海灘,繼續發展壯大,當然,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漕幫之所以能發展壯大,靠的是捏住了朝廷的咽喉,所以再怎么為非作歹,大清只要糧食能運到,就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甚至主動充當漕幫的保護傘。在這種情況下,倒霉的只能是運河沿岸的老百姓,這可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個真實案例了。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