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3》正在熱播中,今年的浪姐增加了樂隊組,看著姐姐們彈著樂器的颯爽英姿,好不容易分清吉他和貝斯的你,不知能不能分清這些古早樂器?
 是不是一頭霧水,“這不都是鐘嗎?哪來這么多名字?這這這個字又怎么念?” 別著急,馬上進入答案解析環(huán)節(jié),清晰的解題思路,可以先把這些樂器分成向下開口和向上開口兩隊,然后逐個擊破。提到青銅樂器,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名震天下的湖北隨州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之所以震撼世界,在于其規(guī)模大、組合完整,并且真的能演奏樂曲。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上層三組凸出架子的就是19件鈕鐘、中下層最主體的是五組共45件甬鐘,下層唯一一件長得不一樣的就是镈鐘。鐘是一件周代的打擊樂器。在辨認兩者區(qū)別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分清鐘身上的各種“零部件”。? 甬鐘的各部分名稱 鐘的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的平面上有個可懸的柄。鐘的各部分名稱是: 共鳴箱的平頂稱為“舞”,正背的中上部直的闊條稱為“鉦”,其兩邊突出的乳釘稱為“枚”。 枚在發(fā)音上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只是作裝飾用。“枚”的上下間隔部分稱為“篆”。“枚”和“鉦”占去了鐘面的大部分位置。 以下稱為“鼓”,彎曲的下口稱為“于”,尖銳的兩側稱為“銑”。懸掛鐘體的柄形物稱之為“甬”。“甬”的頂端稱為“衡”。到這里為止,以上各部位名稱在大部分長得差不多的樂器身上都是通用的,尤其是出現頻率極高的“鉦”“枚”“鼓”等。“甬”中段突出的部分稱為“旋”,“旋”上用以懸掛鐘鉤的孔稱為“干”。這兩者僅見于甬鐘,并且決定了甬鐘的懸掛方式,也就是傾斜著懸掛。西周中期開始,出現了直懸的鐘,在“舞”面上豎立一梁,稱之為“紐”,這種直懸的鐘稱之為鈕鐘。? 鐘的發(fā)聲原理 曾侯乙編鐘的每件鐘,都能奏出兩種音,堪稱一大奇跡。《考工記》“鳧氏為鐘”一節(jié),記載鐘各部分長度大小厚薄的計算方法。從實驗來看,鐘音量的大小在于共鳴箱的大小;鐘音頻的變化主要在于鼓部的厚薄,與上部的“枚”“鉦”等部位沒有明顯的關系。那么神奇的“雙音”是怎么發(fā)出來的呢?關鍵在于鐘的形狀——筒瓦形。關注考古文博的朋友,對“筒瓦”應該不陌生,這是一種瓦片的樣式。無論甬鐘或紐鐘,它的共鳴箱都像兩片瓦片蓋在一起,形成一種扁突體。這種結構的鐘稱為雙音鐘。筒瓦型的結構使得編鐘發(fā)聲時有兩種震動方式。一個音在鼓的中心位置發(fā)生,另一個音在鼓側發(fā)生,按物理的振動模式,這種鐘的敲擊點不同,其振動模式也不同。樂師在敲擊鐘不同部位時,樂音交叉?zhèn)鞑ィ蛡鞒隽藘煞N聲音。橫截面為橢圓形的鐘,就只能產生一個音頻,所以后期的鐘演變?yōu)閳A形時,雙音鐘也就消失不見。雙音鐘的優(yōu)點在于用數量不多的鐘,即能構成較完整的音階,曾侯乙編鐘的整套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中心音區(qū)十二個半音齊備,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即便咱不懂樂理,也會“不明覺厲”,驚嘆老祖宗的藝術修養(yǎng)。相比甬鐘和鈕鐘而言,镈鐘在外形上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底部不是彎曲的“于”,而是平口。這讓它看上去像是平放在地面上,但其實镈也是用鈕垂直懸掛的。所以镈其實長得和鈕鐘差不多,只是形體特別大。為了彰顯單個樂器的地位,镈鐘的鈕兩邊經常有動物造型的紋飾。镈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是用以指揮樂隊的節(jié)奏性樂器,一組編鐘里放一只就夠了。一般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在宴饗或祭祀時,與編鐘、編磬相和使用的樂器,是樂隊里的“定音鼓”。Tips:甬鐘斜著掛,鈕鐘豎著掛。長得像鈕鐘,但是平底大只單個的是镈鐘。《說文解字》有言:“鐃,小鉦也……鐸,大鈴也。”相比向下開口、常常成組出現的鐘,向上開口組的鐃、鉦、鐸三胞胎長得都像“鈴”,真的會讓人傻傻分不清。鐃是一種流行于商周時期的打擊樂器,主要出土在河南南部、山東南部和陜西關中地區(qū)。鐃可以分為大型鐃和小型鐃,使用的時候都是口朝上,小型鐃可用以手持,而大型鐃一般插在一個特制的插座上。鐃的口沿內凹,只有少數為平口,所以不能根據口沿的彎直來判斷。 鄭玄對其有注解:“鐃如鈴,無舌,有秉。”意思是鐃和鈴長得很像,但不像鈴內部有個“小舌頭”,其腔體內部是中空的,但有一個與腔體相連的直柄,里面可以插木棍,用來安置在底座上。《周禮·地官·鼓人》記載:“以金鐃止鼓”,意思是鐃是退軍時用以指示停止擊鼓的。軍中還有一種樂歌叫鐃歌,漢樂府中屬鼓吹曲。將士騎在馬上鳴鐃,用以激勵士氣。商周的鐃不單用于軍旅,而且可用于祭祀和宴樂。殷墟曾出土三個成組的鐃,但實驗發(fā)現不能演奏完整的樂曲,而是與其他樂器相配合的節(jié)奏性打擊樂器。鉦和鐃相似,同樣的筒瓦型,同樣無舌,同樣底部有一管狀甬與內腔相通,同樣口沿有內凹也有平直。區(qū)別在于鉦比鐃高大而厚重,考古界俗稱為大鐃。鐃和鉦原本屬于同一類,都可用于軍事和享樂,而鉦在軍事上的用途,相對更多一些。鉦傳統(tǒng)以為是商代晚期器物,以湖南寧鄉(xiāng)溈水一帶出土最多。目前最重的一只鉦就在湖南寧鄉(xiāng)出土,通高103厘米,重222.5公斤,向來是只能插在底座上進行打擊演奏的。鐸是一種撞擊樂器,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說文》金部解釋說:“鐸,大鈴也。”沒錯,這位也是鈴的親戚,并且親緣更近,相比前兩者而言,鐸是有小舌頭的。鐸比鐃小,主體短闊,口部呈凹弧形,頂部有長方形內空的銎,也就是小孔,用來插入納木柄。鐸的使用似乎有個專門的動作,就是“振”。《國語·吳語》:“王乃秉袍,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 其他樂器都是“鳴”,只有鐸是用“振”的。《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群司馬振鐸,車徒皆作。”所以鐸也是一種軍陣的樂器,而且具體用于軍旅和田獵。Tips: 鐃、鉦、鐸都和鈴有親戚關系,其中鐸是直系、有小舌頭,鐃和鉦是遠房、沒有小舌頭。除此之外,主要通過體型大小來判斷,從小到大分別是鈴、鐸、鐃、鉦。總說青銅器難認,字是生僻字,器物像孿生。對孿生子最大的尊重,大概就是能分清他們各自的特點,并且準確地叫出名字。希望下次去博物館看到古早的青銅樂器們,能夠自信博學地喊出他們的名字,助青銅樂隊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