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7日,由于國際形勢的影響,彼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排除萬難,同毛主席在北京順利會見。 這次歷史性的見面,是確定當時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的一塊歷史里程碑,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下,中日兩國建立邦交無疑是正確的決定。 不過,雖然當時中日雙方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免除了日本在戰爭中的“責任”,但中日談判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的態度。 在當時的談話會議上,日本方的言辭曾經惹火了性情一向溫和的周總理,而面對日本需要給予中國的巨額賠款,毛主席也選擇放棄。 實際上,關于巨額賠償這件事,日本的真實態度也值得細細推敲。 ![]() 那么,1972年,日本首相訪華的那一天究竟發生了什么事?能引得兩位國家領導人作如此反應? 又是什么原因?以至于惹周總理發火、讓毛主席甘愿放棄巨額賠款,都要與日本建立友好邦交關系呢? 【周總理發火背后,體現日本態度】1972年9月25日上午11點多,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乘坐專機到達北京機場,此時,周總理恭候這位遠道而來的貴客已經多時了。 日本專機停靠在機場后,周總理前往舷梯迎接田中角榮,隨著田中首相從舷梯走下來,兩個國家領導人也終于碰面。
此次碰面,是中日建立邦交的一次歷史性會面,原本空氣中彌漫著的嚴肅、緊張的氣氛,也隨著二人的自我介紹和接下來的握手而消散。 ![]() 在會見日本首相之前,周總理就提前在人民大會堂安排了一場歡迎宴會,并且今天日本首相到達機場,還是由周總理親自接見,足以證明中國對日本外交的尊重的態度,可以說是準備充分、誠意十足。 只不過,在當天的歡迎宴會上,卻發生了一件插曲,引得周總理十分不悅,甚至讓周總理十分憤怒。 原來,當天在宴會上,周總理與田中角榮進行談判,整個談判過程倒也沒出什么幺蛾子,可田中在宴會上演講,對于曾經的侵華事實進行反省檢討時,說出了這樣的一段話:
此話一出,現場一片嘩然,嘰嘰喳喳的嘈雜聲頓時響起來,很明顯——在場眾人對這樣的說辭并不滿意。 ![]() 對于中國曾經遭遇的慘痛經歷,以及日本曾經犯下的錯誤,僅僅用一句“添了麻煩”來形容,未免也太輕描淡寫了。 周總理聽見田中角榮如此說,立馬終止了日方的發言,并且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周總理為何突然發火呢? 實際上,從一句“添了麻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日本政府的態度,中日兩國領導人的此次會面,是出于國際形勢考慮必須要進行的建交,但日方的態度卻表明了“他們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日本真是這樣態度,還有什么好談的? ![]() (田中角榮) 于是,圍繞這個問題,中日雙方進行了激烈地討論,最終,9月29日公布的《共同聲明》中明確回應了這個問題:
周總理因為一句看似簡單的措辭失誤,而在宴會演講上當眾批評日方的言論,不僅表達了中方的立場和原則,也強制要求了日方的態度——如果要保障中日建交,就必須承認日本曾經犯下的惡行,決不允許有混淆概念、掩蓋事實的念頭。 雖然當時場面的氣氛一度緊張,但周總理并沒有繼續發作,而是放下情緒,繼續和日方商談相關事宜。 ![]() 周總理態度十分堅決,勢必要讓日本方面意識到錯誤,也勢必要得到中國本應得到的一切,但后來毛主席卻做了一件在當時讓國家上下都驚訝的決定——放棄本屬于中國的巨額賠款。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放棄日本巨額賠款,是必行之舉嗎?】1972年9月29日,經過協商談判后,中日兩國宣布中日邦交正常化,并且簽署和發布了一份名為《中日聯合聲明》的文件。 該文件主要表明了中日之間正式確立外交關系,并且后續會展開貿易合作,這些內容本屬正常,不過其中有一條內容卻引起了大眾的注意: “中國放棄對日本的賠償要求。” 或許有不少朋友不清楚這筆賠償款從何而來,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追溯到中日過去那段歷史中去了。 ![]()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陷入了長時間的反侵略戰爭中,在此期間,中國的主權被嚴重破壞,不僅領土完整性遭到破壞,而且還犧牲了不計其數的英勇戰士,日本侵華,對于中國的財力消耗和精神打擊都是無法估量的。 只不過,后來二戰時期,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讓日本的兩座城市瞬間化為塵土,而日本的猖獗也隨著這兩座城市,一同煙消云散。 日本戰敗后宣布無條件投降,而二戰結束后日本也遭到了各國的清算,而當時由于蔣介石和美國關系并不賴,所以美國也支持我國獲得賠償。 根據《波茲坦公告》的規定,戰敗國日本需要向我國賠償共計216億美元的賠償款。 216億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約為1200億元,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天價賠款了,只不過由于蘇聯認為這些資產應當屬于他們,礙于利益矛盾,賠償事宜始終沒有商量出一個結果。 ![]() 后來,由于蔣介石和美國的關系出現變化,加之國際形勢的轉變,美國頓時翻臉,此前對于支持我國獲得賠償的態度也蕩然無存,甚至還和日本聯手,對我國進行遏制。 日本方本就不想給我國賠款,加之美國的“授意”,這筆賠款最終只拿到了2200萬美元。 不得不說,日本在認錯方面的態度確實無賴,而周總理在宴會上當眾批評日本首相的言論,現在看來也確實可以理解了。 只不過,國際局勢一直在發生變化,中美關系逐漸回溫,直到1972年時,日本逐漸明白,和中國建交勢在必行,所以才有了周總理和田中角榮的會面——而中日建交,歷史遺留問題勢必不能回避,而賠款問題也是日方想要回避的難題。 此次中日建交會面,是能夠收回天價賠款的大好機會,為什么毛主席后來決定要放棄索要這筆賠款嗎? ![]() 后來,還是周總理告訴眾人: 毛主席放棄索賠,是覺得現在的日本也要發展經濟,讓他們賠款,等同于從老百姓的口袋里掏錢,這是在加重老百姓的負擔;而且就算對方賠償,也是拿一些物資進行賠償,誰能保證那些物資都是先進、全新的呢?拿人家破舊的東西,也沒有什么意思,所以便不要賠償了。 或許有人不理解,為什么要用放棄這筆天價賠款,來作為中日建交的籌碼呢? 實際上,這里面的深層原因,值得我們細細推敲。 【為何寧愿放棄賠償也要同日本建交?】后來毛主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充分體現了他的高瞻遠矚。 毛主席表示,當時中美蘇三國正處于“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國對于當下的制裁和封鎖,深刻明白:只有先和美國搞好關系,才有辦法應對國際局勢的變化,而日本作為美國的依附國,自然也要和其搞好關系。 ![]() 根據當時的綜合因素考量,我國放棄這筆賠款,能獲得日本首相對于新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支持,并且可以獲得日本的經濟援助和貿易支持。 前面的清朝正是因為故步自封,閉關鎖國,才導致落后導致挨打,雖然現在中國需要經濟支持,但更需要考慮長遠的發展,放棄這筆賠款能換來的東西,其價值或許更甚于其本身。 事實上,后來日本的做法也證明了這一點。 自從田中角榮訪華結束回國以后,日本在長時間內給予了我國大量的貸款,不僅分批而且低息,這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 不僅如此,同日本建交,中國也間接獲得了美國的援助——美國不僅為中國提供了發展市場,還在技術和投資兩方面對我國給予援助,正因如此,我國才能抓住機會、快速發展,從而一躍而上成為大國。 而從社會穩定角度來看,當時的中國和日本都需要穩定民心、順應時勢,而同日本建交,完成中日邦交正常化,對中國和日本的社會大環境也是有好處的。 由此看來,我國獲得的技術、投資、市場、經濟援助等資源,其價值要遠勝于那1200億的賠款。 ![]() 這樣看來,放棄天價賠款,同日本建交,確實充分體現了毛主席的高瞻遠矚。 后來,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田中角榮也遵循聲明的約定,努力為中日兩國友好關系的建立作出貢獻,同中國一起排除國民黨和臺灣當局的阻力。 結語: 中日關系一直是歷史遺留問題,從侵華戰爭開始,兩國間就留下了不可逾越的矛盾。 后來由于國際局勢發生變化,中美需要建交,而中日建交也就成了必行之舉。 ![]() (田中角榮(右)) 于是,中日兩國在這樣的想法趨勢下,積極推進邦交正常化,經過多日的探討、商議,北京之行簽署《中日聯合聲明》,而中日歷史關系的新篇章也就此展開。 雖然如今的中日關系一言難盡,但當時中日建交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哪怕放在現在來看,當時毛主席放棄天價賠款所帶來的利益價值和影響,都遠超于其本身的價值。 參考資料: 期刊《領導文萃》:田中角榮與毛澤東談判真相 期刊《沈陽教育學院學報》:田中角榮與日中邦交正常化 期刊《檔案春秋》:田中角榮與周恩來會談內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