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紅一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當張國燾得知中央紅軍僅剩下一萬多人且槍彈奇缺后,野心急劇膨脹。他自恃兵強馬壯,先是不斷向中央索要權力,接著又企圖脅迫紅一方面軍跟隨自己南下。面對困境,毛主席展現出了極高的策略藝術,最終化解了危機。許世友晚年回憶這段經歷時曾說:當時除了毛主席,誰也不是張國燾的對手。
張國燾不斷索要權力,張聞天想把自己總負責的職位讓給他,毛主席堅決不同意。懋功會師后,張國燾就當上了軍委副主席,但他仍不滿足,借口解決“統一指揮問題”,拒不北上。為了促成紅四方面軍盡早北上,張聞天打算把自己總負責的位子讓給張國燾,毛主席堅決反對,并說“他要抓的是軍權,你給他做總書記,他說不定還不滿意,但真讓他坐上這個寶座,可又麻煩了?!?/p>
經過反復權衡之后,周公把自己紅軍總政委的職位讓給了張國燾。事實證明,毛主席讓步的分寸和張國燾對職位的選擇,對后來的結局為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彭總后來高度評價毛主席的謀略:“毛主席在同張國燾的斗爭中,表現了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如果當時讓掉總書記,他以總書記名義召集會議,成立以后的偽中央,就成為合法的了。這是原則問題?!?/p>
張國燾想要下黑手,毛主席率領紅三軍團連夜北上。當上紅軍總政委后,張國燾仍不滿足,還企圖脅迫紅一方面軍跟隨自己南下。毛主席多次闡述南下的弊端,但張國燾就是不聽。后來他給陳昌浩發了一封密電,要陳勸告毛主席等人趕快南下,放棄北進方案,若堅持北上,就“徹底開展黨內斗爭”。慶幸的是這封密電落到了前敵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的手中,他立即騎馬趕到牙弄,把電報交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后立即明白了事態的嚴重性,連夜召集洛浦、博古、王稼祥和周公等人開會,研究應對方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巴西會議。會上,大家分析了中央和紅一方面軍的危險處境,一致認為要張國燾北上已經沒有希望了,再遲疑就會招致不堪設想的嚴重后果,必須當機立斷。最后毛主席拍板立即率領紅三軍團、軍委縱隊一部和紅軍大學學員連夜出發,趕往俄界與紅一軍團會合,這才避免了不測的發生。
張國燾另立“中央”,許多人都建議開除他的黨籍,毛主席不同意。毛主席帶領紅三軍團北上后,張國燾率部南下,并于1935年10月5日在卓木碉另立“中央”,自任“臨時中央主席”,同時還宣布開除毛、周、洛、博等人的黨籍。此時中央紅軍已經到達陜北,眼見張國燾如此狂妄,人們十分氣憤,不少人建議開除他的黨籍,毛主席不同意。開除張國燾很簡單,但他手下的8萬多名紅軍將士該怎么辦呢?早在張國燾南下之初,毛主席就斷言,南下是絕路,他碰壁之后,還有回頭的可能。如果一旦把他給開除了,就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那么毛主席為何斷定南下是絕路呢?因為張國燾南下提出的口號是“打到成都吃大米”和“赤化全川”,這就觸動了劉湘最根本的利益,他勢必要和紅軍拼命。當時川軍有80多個團20余萬兵力,而紅四方面軍只有8萬人,還不及對手的三分之一。除了兵力不足外,紅四方面軍南下還是無后方作戰,糧彈補給和傷員的安置都是問題。所以,毛主席才斷言南下是絕路。
后來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紅四方面軍在百丈關戰役遭到了嚴重損失,被迫退到川康邊境。這里地廣人稀,紅軍缺衣少食,三個月減員3萬多人,總兵力由南下之初的8萬人銳減到4萬人,士氣極為低落。與此同時,中央紅軍卻連戰連捷,不僅在陜北站穩了腳跟,部隊還擴大了一倍多。兩者一相比,高下立判。
紅四方面軍中的不少將士開始質疑張國燾的南下,他的處境日益孤立,后來不得不率部北上。如果當時開除了張國燾的黨籍,他還會不會率部北上就很難說了。許世友晚年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黨內除了主席,誰也不是張國燾的對手,老張(許世友一生都稱呼張國燾為老張)手很黑,一般人斗不過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