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愛情故事之一,它出現很早。仲富蘭先生認為:“'牽牛織女傳說’的最初出現,涉及到上古天文歷法及星祀宗教。牽牛星與織女星在具有人格意態前首先是作為二星出現,按照上古神話系統發展規律,先從'星到神’,而后再從'神到人’……牽牛星被我們農耕的華夏民族祖先視為谷物神,織女則傳說是天帝之女桑神,谷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看重的神衹。”(仲富蘭《節日里的中國》) 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牽牛”“織女”記載的,是《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時的牛郎織女還只是天上二顆被人格化了的星辰,看不出二者之間有任何情節。 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走入了民間,而且二人還有了塑像。“牽牛的擬人化最早可見東漢班固的《西都賦》:'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關于賦中的牽牛織女,李善《文選注》對漢宮闕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以像牽牛織女。’昆明池為西漢武帝元狩年間開鑿,昆明池附近現存二石像,很可能西漢已制作了石人。這樣,牽牛、織女在漢代已被擬人化。”(常建華《中國古代歲時節日》)另外,從宋人陳元靚所引曹植《九詠》注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南朝得到了完善,“真正將牛郎織女故事完善是在南朝時,民間傳說中織女成為天帝之女,嫁到河西,但織女婚后消極怠工,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有現實基礎的,是中國'男耕女織’生產生活方式的產物。”(陳玉新主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值得一提的是,牛郎織女故事在發展中又與董永的故事相互影響和交融。“在兩個故事中,織女都還是神女,而牽牛則逐漸變成了和董永一樣的凡人。這實際上是受到了當時流傳的董永故事的影響。人們認為人間孝子董永配得上神女,神女在最初的傳說中也叫'織女’。仿照于此,后來人們也就把'牽牛’從天上'拉下來’而變成了人間的牛郎。明清時期,人們講牛郎織女的傳說,往往只說牛郎是人間的小伙子,而忘了天上的'牽牛’,織女也不是奉了天帝之命,而是私自下凡與牛郎成婚,而阻礙他們婚姻的人也由天帝變成了王母娘娘。”(趙運濤《符號里的中國》) 應該說,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顯然脫胎于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在董永的故事中,天上的織女共有七位,年紀最小的成了董永的妻子。宋代以后,有關董永的文學作品包括話本、小說、戲劇等,也都將董永與七仙女視為一對,從而避免了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沖突。當然,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雖與牛郎織女的故事很像也極易混淆,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故事的結局——牛郎織女至少每年還可以在七夕這天通過鵲橋相會,而董永與七仙女則是別后無法再見了。從這個結局上講,七夕,我們紀念的應該是牛郎織女。 |
|
來自: 新用戶0096fsb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