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備課(1,2)強調了備課的基礎。當前絕大多數備課都是流于形式,信奉拿來主義,網上下載教案(課件)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師備課的常態。至于這些教案為什么要這樣設計,是否切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很少有教師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筆者為什么要首先強調備課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因為我們只要站得更高,才能俯視我們備課的行為。 教案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課程教學進度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之前,為順利、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而編寫的教學實施方案,是教師教學思想、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方法的重要體現,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結晶。教師認真備課,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礎,是上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一是總體備課 。學科起始或學期開學前,各學科年級備課組要組織總體備課。總體備課必須在個人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總體備課是學期課前備課的綱。總體備課著重研究以下五個方面:教材分析:重點是對教材的編排體系,單元知識結構,能力培養點,思想教育切入點以及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學情分析:分析上學期和本學期學生學習本科的基本情況,本學期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解決措施。教學方法:本學期采取的教學方法。著重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創新思維能力。教學進度:根據學校教學計劃,標明章節單元所需時間,課題實驗、參觀實踐等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期中、期末復習考試的時間安排。總體備課的目的是教師要制定出本學期教學方案和單元教學計劃。學期教學方案內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學要求、教學計劃以及教改總設想;單元教學計劃要按單元(章節)列出本學期的教學內容、課時、目標及重難點。教師應把本學期教學方案和單元教學計劃寫在備課本上。二是課前備課:課前備課的基本程序是:個人初備—集體備課—制定課時方案。個人初備:個人初備是集體備課的基礎和前提。同一備課組內的教師都要在集體備課前,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明確本章(單元)本節(課)教材在實現整體目標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鉆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科學內容,思想內容和內在聯系;閱讀有關參考資料,了解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地方實際,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擴展知識面;根據教學內容,預設教學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設計教學環節,并且寫出教學簡案,為討論交流做好準備。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個人備課的補充和完善,集體備課必須在個人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由學科年級備課組長主持,要求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內容,定主備人。要做到提前一周備課,集體備課時間每學科每周不得少于二課時。集體備課的任務是:一是主備人就下周教學內容的教學思路做框架式的說明(解決重點難點的措施方法等關鍵部分詳細說明),其他教師結合自己的備課思路提出看法與意見;二是共同研究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三是發揮集體智慧,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主要采取說課形式交流經驗;四是思考題設計,要抓住關鍵,少而精,突出重點,富有啟發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五是習題設計,要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實際設計好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和啟發性的練習題,對難度較大的習題和需要演示的實驗,教師應先做一遍;六是設計出“教學預案”,完成全組教師備課的“四統一”:統一教學目標,統一重點、難點,統一思考題,統一當堂檢測題。制定課時方案(課時教案):課時教案是備課活動過程的最后結果,是教師實施課堂(包括實驗)教學的組織設計文件,一般應單獨編寫。課時教案至少在授課的前兩天完成。課前每課時必須有一個獨立完整的教案,作為上課的依據。無教案不能上課。教案還應包括練習課、復習課、作文指導課、實驗課和活動課。教案的形式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課件)形式的,或兩者的結合。授課教師每學期的紙質教案占授課總節數的四分之三。年齡四十五周歲以上的教師可以備略案(只寫出備課的框架,但備課的要素要齊全)。課時方案(教案)編寫的基本原則:備教材要融會貫通,備目標要深淺適當,備學生要因人施教,備教法要靈活多變,備學法要科學有效,備教具要得心應手,備語言要言簡意賅,備提問要發人深思,備板書要胸有成竹,備練習要舉一反三,備作業要難易適當,備過程要詳略得體。課時方案(教案)的編寫由十部分組成:教學內容、授課課題、教學時間、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具使用,教學過程設計,作業布置,板書設計,課后反思等.教學內容:第( )單元(章)第( )課(小節)第( )課時。授課課題:指教師的課時課題.同一課題分節授課應標明節數。教學時間:指教師授課的具體日期,一課時的備課在同一班級只授一節課。明確的教學三維目標(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過程和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求;三維目標要具體,可測、可感、可悟,切勿籠統。教學重難點:是指通過對課程標準,教材和主要參考資料的研析,確定課程教學或課堂教學知識信息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課程標準要求熟悉和掌握的內容;難點一般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具使用:包括實物,卡片、小黑板、標本,掛圖,模型,投影,幻燈,錄像 (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在教學中的運用,提倡自制教具 。教學過程設計:是導學案的主體部分,教學過程設計過程要完整,結構要合理,層次要清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師生互動、優化教學過程上。教師活動要突出“組織、引導、幫助、點撥”;學生活動要突出“主體參與”。教學過程設計要突出體現“十有”:一有清晰的教路和學路;二有科學合理的環節和步驟;三有主體參與與時空的詳細安排;四有和諧、民主、互動的氛圍;五有學習方法的的介紹與指導;六有思想教育的有機滲透;七有現代化教學媒體的有效運用;八有課堂思維訓練的精心設計;九有分層優化的練習設計;十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作業:作業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必須認真設計。作業布置要精選,體現“減量增質”的要求,不搞“題海戰術”;要控制作業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作業有分層,形式可多樣。板書設計:板書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板書一般應包括課題、分題、中心要點和結論;板書要有較強的針對性,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板書要有清晰的條理性,突出了知識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使教材內容條理化、系統化;板書要有嚴謹的科學性,內容要準確無誤、結構合理;板書要有較強的美感性,用簡潔的文字或圖形,把一節課的中心內容展現于黑板上,讓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課后反思:每一節課都要有教學反思(100字左右)。寫成功之處:記錄課堂教學中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寫不足之處:對教學中的疏漏失誤之處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反思、探究;寫教學機智:記錄教學中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寫學生創新:記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好方法、好思路;寫“再教設計”:設想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一是同一年級學科備課組的電子備課節數、課題應相同。三是電子備課采用學校統一的模版,具體編輯要求:所有標題類:黑體三號;正文:宋體四號;課后反思采用楷體四號字,加紅。段落、行距:固定值:23磅; 對齊方式:左對齊,標題居中;正文首行縮進。四是采用電腦備課的教師授課時要將備課資料或輸出成紙質帶入課堂。五是不能用幻燈片(PPT)等課件代替導學案. 不能用課件代替導學案。六杜絕網絡下載以應付檢查的不良現象。有明顯網絡下載痕跡的導學案視為無效導學案。六是教師應于當天所授課的電子導學案上傳學校校園網,備查。小結:備課常規要求:“三有”、“四統一”、“一靈活”、“六備”、“四忌”。“三有”:有備課時間:集體備課每周—次,每次不少于 2課時;有基本的備課環節:有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有重點難點、有教具使用、有自學思考、有課堂檢測、有板書設計、有個性展示(包括獨特教法和學法指導)、有教后反思;有學科養成教育和語言文字使用方面的要求。“四統一”:統一進度,統一教學目標,統一自學思考、統一課堂檢測“六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學手段和教具、備課堂練習。“四忌”:忌搬抄資料,忌不顧實際,忌抄襲他人,忌程式定勢。教案反映的是一位教師對整個學期教學規劃設計的完整思考過程。但是大多數教師的教案只有課時備課,這只體現了教學的微觀把握,而忽視教學的宏觀思考。筆者認為,比較完整的教案應包括以下三個內容: 
(圖表一) 一、學期課程教學計劃 學期課程 標準解讀 |
| 學期教材 內容解讀 |
| 學生學習 情況分析 |
| 學期考試 要求解讀 |
| 學期課程 教學目標 |
| 學期課程 教學重點 |
| 學期課程 教學難點 |
| 學期 課程 教學 進度 | 周次 | 授課內容 | 備 注 | 第1周 |
|
| 第2周 |
|
| 第3周 |
|
| 第4周 |
|
| …… | …… |
|
(圖表二) 二、教師單元(章)教學安排 單元課程 標準解讀 |
| 單元教材 內容解讀 |
| 學生學習 情況分析 |
| 單元考試 要求解讀 |
| 單元課程 教學目標 |
| 單元課程 教學重點 |
| 單元課程 教學難點 |
| 單元 課時 安排 | 課 時 | 授課 時間 | 課 型 | 授課內容 | 第1課時 |
|
|
| 第2課時 |
|
|
| 第3課時 |
|
|
| …… | …… | …. | …… |
(圖表三) 三、課時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 教學重點 |
| 教學難點 |
| 教學 資源選擇 |
| 課時 板書設計 |
| 教學環節 | 教 師 活動設計 | 學 生 活動設計 | 設計 意圖 | 課后 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表四) 收錄于話題 #教師提高 57個 上一篇中小學課堂教學究竟有哪些教學法?下一篇兩種最值得推崇的備課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