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被加封為五口通商大臣,40歲的李鴻章正意氣風發。在上海初步站穩腳跟后,李鴻章開始從兩方面著手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是整頓軍政,一是辦理洋務。 整頓軍務方面,李鴻章罷免了以楊坊為代表的一批崇洋媚外的買辦官吏,大膽起用郭嵩燾、丁日昌等一批務實的官員,同時建立了自己的湘軍幕府,籠絡一大批青年才俊。李鴻章還聘請外國教練訓練淮軍,并配備洋槍洋炮,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同時,又通過招降納叛、擴充軍源等壯大淮軍的規模,從最初的一萬人擴充到了七萬兵馬,實力和勢力漸漸超過了當時的湘軍,成為清廷最為倚重也最為忌憚的一支地方武裝。 ![]() 辦理洋務方面,李鴻章在上海成立以翻譯外國語言和學習外國文化為主的廣方言館,加強和外國的聯系及溝通。尤其在處理與常勝軍的關系方面,李鴻章以“關厘分途,以厘濟餉”的政策來壓制這支外國雇傭軍的發展。同時,還利用洋人赫德等人巧妙平息戈登率常勝軍鬧事事件,并在最后巧妙的解散了常勝軍,手段可謂十分老道,顯露出高超的外交手段。 同治二年(1863年),淮軍攻克太平軍在天京以東的軍事重鎮蘇州。攻占蘇州后,李鴻章被朝廷授予太子太保。隨后李鴻章率淮軍又攻克常州、嘉興等地,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 當時,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久攻天京不下,朝廷屢次下詔催促李鴻章率淮軍前去支援攻打天京。李鴻章深知自己和曾氏的關系,再加上淮軍也是脫胎于湘軍,如果自己率部去打天京,擺明了是想和曾氏兄弟搶功,必然會得罪于曾氏一門,所以一直按兵不動。 ![]() 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李鴻章并沒有率部去圍攻天京,而是南下攻入浙江追繳太平軍殘部。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很是惱怒,李鴻章不去搶曾氏的功反而來搶我的功,于是上奏告李“越境掠功”,李和左的梁子便在這時候埋下了。 清廷命李鴻章將淮軍從浙江撤回江蘇,去幫曾國荃收復天京。不得已,李鴻章只得選派二十七個營的淮軍緩緩開向天京,同時派人飛馬快報給曾國荃。當時曾國荃圍困天京已有兩年時間,眼看著天京城就被攻破,卻半路殺出個李鴻章來搶功。曾國荃不肯把大功讓給別人,便把李鴻章的信件給部將們看,眾將士生怕外人來搶功,立刻組織攻城,在淮軍趕到之前,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攻下了天京城。 ![]() 曾氏兄弟的面子被李鴻章保全了,事后曾國藩曾執手向李鴻章表示感激。 江蘇的太平軍被肅清,湘軍和淮軍將帥都得到了加賞。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李鴻章被封為一等肅毅伯,并賞戴雙眼花翎。 可以說,剿滅太平軍成就了李鴻章,太平軍被剿滅時李鴻章已經成為手握重權主政一方的疆臣。淮軍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李鴻章的政治舞臺也更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