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七月半,鬼亂躥”,農歷的七月十五在民間被稱為“鬼節”,中國傳統的道教稱之為“中元節”,這是一個傳統的祭祀先人的節日。 中元節作為傳統的祭祀節日,它跟清明節和寒衣節一樣都是紀念祖先和神靈的節日,因此每年的中元節前后都會有人去上墳擺供,用來緬懷和祭奠先人,以求得驅除霉運和開啟好運。 祭拜先人時按照傳統是要攜帶一些供品的,這些供品主要是饅頭、水果和一些鮮花之類的,但是祭拜完之后的供品如果丟棄會覺得可惜,有不少拾荒人也會在這樣祭祀的日子在墓地轉悠和撿拾供品,這點讓很多人非常氣憤。 “餓死不吃墳前供”,“墳前供”到底能不能吃?一,“餓死不吃墳前供”的說法 墳前供品是供給逝去的人的,這些供品都是自家人給家里的先人準備的,外人和非親非故的人自然是不能食用的,畢竟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吃別人家墳前的供品,這是屬于活人跟死人爭食,屬于特別不道德,而且非常受人鄙視的行為。 供品按照傳統習俗講究的就是單數,單數是屬“陰”,而且墳前擺供還會念叨一些話語,這樣的供品如果被別人吃了,這是比較晦氣的一件事。 很多的供品制作時都是沒有添加佐料的,因此味道上可能要差很多,這樣的供品肯定不好吃,這也是不吃“墳前供”的原因。 “餓死不吃墳前供”,這句話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就是外人不要去偷拿別人的供品和吃別人擺在墳前的供品,因為這是特別不道德的一件事。 二,“墳前供”到底能不能吃 墳前的供品從古至今都是可以食用的,而且按照傳統習俗,這些祭祀先人的供品,在上供完以后都要給家族里的人分食,大家認為這樣可以得到先人的庇佑,并且可以沾染先人的福氣。 很多地方都有分供品的習俗,其中除了勤儉節約的傳統外,也有讓晚輩銘記先人,以及知道自己出處的道理,畢竟孝道是一種傳承。 不過吃墳前供品也要注意這幾點: ①.衛生情況:上墳都是在野外和山上,中元節已經在立秋時節,這個時候野外會有山風,因此祭祀完畢后要想食用供品一定要用保鮮袋包好,避免沾染灰塵和蚊蠅。 ②.供品不要分給外人:供品都是自家享用的,送給別人不僅會被嫌棄和忌諱,而且也有把福氣送給別人的意思,所以供品千萬不要分給外人。 ③.供品不要在擺供前偷吃:祭祀和擺供是一件莊嚴肅穆的事,沒有擺放前就偷吃這是對先人的不敬,而且擺供前切記不要胡言亂語和互相調侃,以及拿先人的名字開玩笑,這是一個講究。 三,祭祀后是否可以把供品帶回家 祭祀是一件特別莊嚴肅穆的事,需要有一顆虔誠的心,供品拜祭過后是可以帶回家的,但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這么做,主要原因在于: ①.現在的生活水平: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很多人對于擺供后的供品很少會帶回家,有些是因為心理原因,覺得從墳地帶供品回家吃有點不太合適。 ②.現在大多都是文明祭祀:現在祭祀很多地方都是借用鮮花來表達哀思之情,供品已經簡單了很多,因此這點供品對于很多來說是沒有必要帶回家繼續食用的。 ③.心理的原因:墳地畢竟是陰氣比較重的地方,很多人對于這樣的地方都特別忌諱,所以去擺供祭祀的年輕人很少有把供品帶回家的。 結語:“墳前供”當然是可以吃的,“餓死不吃墳前供”說的是不吃與自己無關人家的供品,如果擺供的供品自己都不吃,那么顯得祭祀也不夠虔誠。 供品也是可以帶回家的,這在很多老人眼里有著福氣帶回家的寓意,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因為心理原因,已經很少會這么做了。 中元節來臨,祭祀還是應該講究文明祭祀,寄托哀思和慎終追遠的方式有很多,因此做到不鋪張浪費才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