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之說,這其實是時令養(yǎng)生的智慧。廣東省中醫(yī)院皮膚科主任醫(yī)師閆玉紅表示,入伏后是一年中最適合喝姜棗茶的時節(jié)。具體怎么喝?適合什么人群?有講究! 入伏后最宜喝這杯茶! 生姜與紅棗,是驅(qū)寒補血的好搭檔。從立夏到三伏,被認為是最適合喝姜棗茶的日子。閆玉紅提醒,三伏天要防寒濕,每周喝1-2次姜棗茶,可以幫助溫陽散寒。特別是已經(jīng)明顯有寒氣入侵的人群,例如經(jīng)常感到手冷腳冷的朋友,就更要把握好這個時機。 “要注意,姜棗茶盡量在白天喝,而不要晚上喝。”閆玉紅提醒,因為姜棗茶有發(fā)散功效,白天可以隨陽氣生發(fā)升提陽氣。而到了晚上要斂陽入陰,則不適合再升散,所以晚上喝會影響睡眠。 陰虛火旺者和小孩不建議 生姜紅棗雖好,但因為有發(fā)散、傷津的功效,長期陰虛火旺的人,比如經(jīng)常口腔潰瘍、舌象瘦長、沒什么舌苔又特別紅的人,則不適合吃生姜紅棗。 所以,如果出現(xiàn)口干、唇紅、舌質(zhì)紅且無舌苔或少苔、大便干結、五心煩熱等情況,就說明此時你體內(nèi)的津液被損耗太過,不適合吃姜這類的辛味食物,否則會加劇津液的耗傷。 小孩子能和媽媽一起喝姜棗茶嗎?閆玉紅提醒,并不建議。因為小孩子稚陰稚陽,陽氣旺盛,只需要稍稍幫扶,陽氣就能非常茁壯。所以,不需要特別用姜棗茶幫孩子溫補。 怎么喝?姜不去皮,棗不去核 姜皮性涼,行水利濕,可以中和姜的溫燥,又能加強祛濕的效果;棗核性平,歸肝、腎經(jīng)。李時珍就倡導“常含棗核令口行津液”,喝完茶,吃完棗,可以將棗核放嘴里含一會兒,特別生津滋陰補腎氣。 此外,由于紅糖性溫,因此姜棗茶更適合加紅糖,能使溫補功效更上一層樓,對女性尤為有益。 閆玉紅提醒,濕氣重的人,還可以把紅棗替換成紫蘇。因為紅棗滋膩礙胃,容易生濕,生姜利水,能中和紅棗的滋膩。但如果要更有效地祛濕,紫蘇化濕、醒脾,搭配生姜,祛濕力度加倍,效果更好。 食療方——姜棗茶 材料:紅棗2-3顆,生姜3片;經(jīng)前加玫瑰花3-5朵;月經(jīng)期加適量紅糖;月經(jīng)后加龍眼肉5-7粒。 做法:開水沖泡或者煮沸后熱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劉欣宇 |
|
來自: 悅乎學習 > 《節(jié)氣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