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洪范》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行者,順天行氣也。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本源論的形而上學,它關乎著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同時也意味著萬事萬物的運動,以及萬物之宗,是集哲學、占卜、算命、歷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于一身的理論。 元素五行 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即木、火、土、金、水五大類,稱之為“五行”。 最初的時候,“木”代表著植物,“火”代表著熱能,“土”代表著土地,“金”代表著金屬,“水”則代表著液體。 五行相生而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與方位、季節、人體、九宮八卦、天干地支等都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 中醫五行 在中醫里,五行對應著五臟,其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于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系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德性五行 德性論五行學說是由道家與思孟學派共同發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隨古本老子出土兩次,其中有明顯的道家成分與子思學派氣息。馬王堆帛書五行和郭店簡《五行》的出土即是證明。 木-曰“曲直”。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曰“稼穡”。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曰“從革”。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曰“潤下”。人聰明,并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于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 世間萬物,相生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生克循環,運行不息。 姜央的這組五行系列作品設計靈感主要便是源自于“德性論五行學說”,古人常說“三綱五常”,這“五常”指的便是“仁義禮智信”,這也是為人處世起碼的道德準則,凡事以人為本,明事理,曉大義,社會的和諧自然而然也應運而生。 萬物生靈,道法自然。五行出世,生克循環。 最優雅的姿態,是閱盡滄海的從容與淡然。 注:部分資料搜集自相關典籍及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