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 此時 “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今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處暑可理解為“出暑”,意味著暑氣散去,清風徐來,天地始肅,秋色漸濃,我們正式告別暑熱,迎來涼爽。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即去也,終止之意,處暑時節,正如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懷》中所言,“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隨著暑熱消散,氣溫逐漸下降,向著秋高氣爽逐漸過渡。 以五天為一候,古人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時節,老鷹早早感知到秋天的到來,大量捕獵鳥類,并將它們堆放在地上慢慢享用,看似在祭祀,實則在為過冬儲備食物;此時,天氣轉涼,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陣陣涼風吹來,卷起一地落葉;各類農作物也多在此時成熟,可以收割,俗話說,“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又到一年秋收好時節。 ![]()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 今年處暑始于出伏的第四天。從氣候上來說,處暑之后雖仍有可能出現“秋老虎”,但早晚溫差漸大,涼快很多。如遇下雨天,就像詩人仇遠在《處暑后風雨》中所描述的現象,“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這也是民間俗稱的“一場秋雨一場寒”。 處暑 ![]() 處暑 · 習俗 食鴨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其做法也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買處暑百合鴨等。 煲藥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涼茶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迎秋賞景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處暑 ![]() 處暑 · 經典 早秋曲江感懷 唐·白居易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這一首也是寫早秋的曲江,但是自嘆自憐的感情成分更加強烈。首句“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直接引出“秋又來”。一句“荷花半成子”,是說忽然發現池塘里的荷花一半都結了蓮蓬了。透過半池殘荷我們隱隱感到秋天的蕭瑟之意。 后面“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兩句直接由感秋變成了傷秋。朱顏易老,白日無窮,人的壽命不如大自然,時光流逝的比流水還快。“人壽”句承“朱顏易銷歇”,“年光”句承“白日無窮已”。四句詩回環往復,年光之急,朱顏之暫,越發說得人凄慘惶恐。 “青蕪與紅蓼”,轉回到眼前實境,上一首《早秋曲江》也是寫的青蕪與紅蓼。按說畫面景色有紅有綠,應該很溫馨熱鬧,詩人卻看待了,歲歲新秋歲歲悲秋。“歲歲秋相似”,秋光年年相似,人卻是一年老過一年。這句顯然化用張若虛“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 但是這里與張詩又有不同,因為作者沒有說人不同,而是說悲秋的感情相同。去歲悲秋,今歲仍是悲秋,全詩感情基調一直都很低沉,為何如此這般呢?也許是詩人在政治上有什么不如意之處,也許是想念好基友元稹,也許僅僅是詩人見景生情,傷春悲秋吧! ![]()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 處暑后風雨 宋·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處暑后風雨至,隨著一陣疾風驟雨,頓時將夏止卻未曾退去的暑氣一掃而空,秋的清涼頃刻間到來。風將紙糊的窗吹破有了間隙,涼風吹來,扇子就顯得無用了。窗外傳來兒童讀書聲,誦讀正是歐陽修的《秋聲賦》,詩人不禁憶起醉翁,醉翁謂誰?醉翁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處暑。按照古人的說法,“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結束,暑氣從此而止,開始退伏潛藏,以待來年了。處暑是一個氣溫由炎熱轉向寒冷的過渡節氣,從這一天開始,人們開始逐漸感到秋天的涼意,正所謂“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所以在此時所寫的詩,也通常是清涼、閑適和愜意。 詩人心中難言的愁苦,潛藏于最后兩句: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秋聲賦》是歐陽修以“悲秋”為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借憶歐陽修悲秋來表達自己現實中苦悶。 處暑 宋·張嵲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猶多壘,余生久息機。 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 夏未遠,秋已至。在這暑熱與涼爽交替之際,詩人于露蟬秋景中讀到了時光飛逝的無奈,讀到了自己功名未就的惆悵。對于人世間,詩人終究是生出了一份依戀與深情。 首聯,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是說,塵世間仿佛尚未走過六月夏季,山中今日已感覺到九月降臨。這兩句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和地點,即處暑日的山中。“山中”二字,也交代了詩人的隱士生活及其人生志向。這種時間概念的變化與白居易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一致的。山中的氣溫,總比塵世間要低一些。這也讓詩人加深了對于時光飛逝的感嘆。 ![]()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 頷聯,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是說,寒露中的秋蟬聲音漸漸嗚咽;秋天里的景色微微呈現出秋色。這兩句交代了處暑日的景物變化。寒蟬凄切,秋色初微,一切變化都在告訴世人一件事,秋天來了。一個“咽”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為下文寫百姓的艱難作鋪墊。 頸聯,四海猶多壘,余生久息機。是說,四海八荒仍然有許多軍事壁壘;余下的生命宜長久息滅機心。這兩句交代了處暑日百姓的生活艱難以及自己的心灰意冷。處暑日,本該是秋風正好的美好時日,可是人世間的戰爭沒有停止,老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這些秋光不過徒增感傷罷了。面對艱難的時局,詩人也感無力回天,生出一份心灰意冷來。 尾聯,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是說,漂泊在天地之間只能白白老去,諸事與我當初的心愿相違背。這兩句交代了處暑日詩人的內心世界。前面三句都是寫得看得見的,最后一句則側重寫看不見的,即詩人的志向。誰不曾有過“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以身報國之志,只是天不遂人愿,滿腹才華無處施展,只能在山中度日,空老白頭,徒增悲切! 處暑 資料來源:統編語文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