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間 云間為松江的別稱之一。最早見于史料的是西晉文學家陸云與名士荀鳴鶴初次見面的對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解》:“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華先坐。張令共語,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云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彼麄z的對話成為當時文壇佳話,“云間” 一詞從此成為松江的別名。又同書《賞譽》;“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曰:'君兄弟龍云津,顧彥先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睋擞浭?, 知“云間”二字,當含“龍于云津間”之意。唐王勃作《秋月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有“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句,系借用荀、陸二人對語之詞。唐乾符間陸廣微撰《吳地記》,華亭縣條下記:“地名云間, 水名谷水”。元季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卷三《詩讖》記:“'潮逢谷水難興浪,月到云間便不明’,松江古有此語;谷水、云間,皆松江別名也”。參證同書昆山縣條記“地名全吳”,從后來發現唐天寶六載(747年)黃池令朱某墓碑所記葬于“全吳鄉”的材料看,則“云間”或亦為唐代鄉名。 南宋紹熙四年(1193 年)楊潛等修纂《云間志》, 實為華亭縣志,其書名卻用云間之別稱。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錢慶余纂《云間續志》,明成化九年(1473年)錢岡修松江府志,書名題《云間通志》。有關松江郡邑文獻之專著,很多用云間作地稱,如:楊維楨《云間竹枝詞》。其他記勝跡者有《云間名勝》《云間古跡考》《云間第宅志》;記史事者有《云間兵事》《云間近事》;著書目者有《云間著述考》《云間文獻》;錄詩文者如《云間詩文選略》《云間詩抄》《云間人 文》;志人物者如《云間邦彥畫像》《云間人物志》《云間信史》等有40余種。 ![]() 華亭縣 華亭縣是上海地區最早設置的縣。由華亭縣而升為松江府,由松江府而析出上??h,上海由此而來。歷史記載:唐天寶十載(751 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劃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置華亭縣,隸屬吳郡。當時華亭縣的管轄境域約相當于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并隨海岸線的東移而擴展。華亭縣治設在今松江通波塘橋以東城區范圍內。當時華亭一縣的面積大致相當于后來管轄7縣1廳的松江府,有華亭、青龍2個鎮,22個鄉。 ![]() 華亭碑刻 但關于華亭一名的由來卻似謎一樣令人費解。一 直以來,很多書中,寫到上海古華亭的由來,都稱春秋時期吳王壽夢來這里狩獵,建筑華亭,作為停留宿會的場所,故名。其實僅為傳說而已。但此事卻從傳說而演變為正史的一個過程,其產生錯誤的根源是有來歷的。首先我們發現明正德《松江府志》中有記:春秋“吳子壽夢,始筑華亭”后,其后很多史志書籍 都以此說為依據把他定為上海的歷史開篇。然而此說實際上又是如何一會事呢?筆者從20 世紀80年代開始參加編修地方志工作起,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從古至今一部一部古書翻下來,逐步理清了數百年前古人留下的關于上海歷史源流中的一個疑案。 首先查《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該志記載: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間,陸遜從呂蒙克蜀公安南郡功,逕進宜都太守,孫權據功封他為“華亭侯”。唐陸廣微《吳地記》華亭縣條記:“蓋晉元侯陸遜宅,造池亭華麗,故名。”現存上海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南宋紹熙四年楊潛等修《云間志》,卷上《封域》節記:“至于縣(華亭縣)之得名,《通典》、《寰宇記》云:地有華亭谷,因以為名。”該節前段記:“順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東為會稽郡,西為吳郡,華亭雖吳郡地,猶未見之史傳;孫氏霸吳,盡有其地。建安二十四年,封陸遜為華亭侯,始見之吳志矣?!庇钟洠骸鞍础蛾戇d傳》:遜初封華亭侯,進封婁侯,次江陵侯。漢法,十里一亭,十亭一鄉,萬戶以上或不滿萬戶為縣。凡封侯,視功大小,初亭侯,次鄉、縣、郡侯。以遜所封次第考之,則華亭故漢亭,留宿會之所也。”據上引部分史料都證明,“華亭”之名與陸遜(183—245年)有關。一是陸氏居處在由拳縣郊外(今松江區境內西北),“造池亭華麗,故名”;二是東漢獻帝末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封陸遜為“華亭侯”;三是谷水(按指谷泖)之東的昆山(今名小昆山)一帶古名“華亭谷”而名。再按:“亭”原為秦漢以來鄉以下一種行政機構,“十里設一亭”,如果從封爵 時間上看,“華亭”之名應在陸遜封侯時已存在。 ![]() 華亭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得比較清楚,華亭一名最初始見于《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其事因是陸遜因功而被孫權封為華亭侯。但是在后世志書中記載華亭得名問題上卻逐漸出現了偏差。先看較早的唐《吳地記》記載中稱是“陸遜宅,造池亭華麗”故名。但到了明正德《松江府志》記沿革時,既記“陸遜封華亭侯”一說,同時又追記“吳王壽夢筑華亭”一說。又過了100多年,在編纂的明崇禎《松江府志》,在抄錄明正德《松江府志》有關內容時,刪去了“陸遜封華亭侯”一說,只留下了“吳王壽夢筑華亭”一說。到了編纂清嘉慶《松江府志》時,對“吳王壽夢筑華亭” 一說作了具體加工。記“吳自壽夢益昌大,始筑華亭,為停留宿會之所”。此后編纂的松江府和府屬縣、鎮、鄉志,都沿用了壽夢筑華亭一說,迄今仍見文章引述。而只有清光緒四年修纂的《華亭縣志》沿革條下曾指出:“壽夢筑亭之語,未知何據。”譚其驤教授在《松江縣志·序》中論述這一問題時指出:“華亭一名, 明清舊志都說是始于春秋時吳王壽夢建華亭于此,為停留宿會之所。按秦漢時以郡統縣,縣以下設鄉亭, 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繳,分掌教化、聽訟、賦稅、繳循,亭有亭長,主求捕盜賊。凡有功之臣封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漢書·百官公卿表》《續漢書·百官志》)。東漢末建安二十四年,吳陸遜以從呂蒙克蜀公安南郡功,逕進領宜都太守,封華亭侯。未幾,又連破蜀兵,斬獲萬計,進封婁侯(《三國志·吳 志·陸遜傳》)??梢?華亭’是鄉亭之亭,故陸遜初封華亭侯,進封婁侯。明人已不熟悉秦漢的鄉亭和以鄉亭封侯制度,致誤認為華亭是一個國君在郊野所建的亭館,又妄以始建者托為春秋中葉的吳王壽夢。然此事絕不見于先秦兩漢下至六朝唐宋記載,如何信 得?舊方志的修撰者一般都好將鄉邦事情托始于遠古,初不問其是否確有古文獻依據,故一經正德《松江府志》 創為此說,后世府縣諸志遂沿襲不改。在這部《松江縣志》里與眾不同,在大事記建置沿革等篇中載及華亭, 皆斷自建安二十四年陸遜封華亭侯始,摒棄了舊志壽夢已建亭說。” 上述可見,“壽夢筑華亭”一說,于史無據。那為什么此說數百年來能得以沿襲?一是眾多史志書籍這樣記,大家也就不去懷疑了;二是當地人修當地志, 家鄉之人都認為本地歷史越長越光彩,以致此誤長期得不到糾正。 摘錄自《松江老地名與地方歷史文化》 編輯丨李晨虹 畢亦辰 審核丨葉?草 來源:圖溯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