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杰《郁達夫詩傳》序 郁達夫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文藝活動家。他是創作的多面手,小說、散文、政論文、文學理論、舊體詩詞還有翻譯,無一不精。他具有精湛的文學修養和杰出的文學才能,他的用筆與其主觀色彩、抒情傾向相契合,飽含感情,富有色彩和節奏,一如春水流云,唯美而又充滿動感。他的作品鮮明地表達了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情懷,展現了一種真誠與坦蕩的現代人格精神,散發著一種現代才子氣。在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成為一道奇異而不可替代的文化景觀。 同時,郁達夫的人生也具有令人驚嘆的傳奇色彩。他出生于浙江富陽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憤讀書,成績斐然。后來考入之江大學預科,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之后遠渡重洋,留學日本。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東京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問世,在當時產生了轟動效應。回國后在大學任教,并繼續從事文學創作。當創造社與魯迅發生文學論爭時,郁達夫卻置身事外,獨與魯迅關系密切,相互視為知己。抗日戰爭期間,郁達夫流亡新加坡從事文化救亡工作,顛沛流離,后被迫為日本當翻譯。抗戰勝利前夕,被日寇野蠻殘殺,以悲劇結局。郁達夫的感情生活浪漫任性,尤其是與杭州大美人王映霞的愛情婚姻生活,纏綿繾綣,曲折離奇,最終又以離棄告終。當時就被傳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而至今還為多情者津津樂道。 獨樹一幟的文學成就和神奇的人生經歷,使郁達夫在文學的星空里一直熠熠生輝,所以半個世紀以來,寫他的傳記的人已經不少。而最近湖南作家屈杰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切入郁達夫的人生和文學, 他的《郁達夫詩傳》拓寬了我們認識郁達夫的空間,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思維維度。 討論郁達夫的文學成就,無論是早前的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還是稍后的朱棟霖、丁帆等人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亦或是北大教授、著名的文學史家錢理群等人的《中國文學三十年》,都只談論郁達夫的小說和散文的成就,而對他的舊體詩詞不置一詞。就是說郁達夫的舊體詩詞成就以及在他的生命過程中的重大意義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屈杰正是從郁達夫的舊體詩詞的角度來審視他的生平和文學成就,給了我們新的視野和有益的啟迪。 郁達夫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舊體詩詞的寫作也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準。他的整個一生都保持著對古典詩詞的熱情和鐘愛,從少年時代開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寫作舊體詩詞沒有間斷過。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恩怨情仇都通過詩詞來傾訴,他的情懷和人格也在他的詩詞里表露無遺。可以說,從郁達夫的舊體詩詞里完全可以透視他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的心路歷程,他的詩詞就是他的生命史。因此,離開郁達夫詩詞來研究他,有可能失之于偏頗和殘缺,也背離了歷史的真實。 屈杰深深懂得這一點,他為我們選擇了一條詩歌之路以進入郁達夫的世界。他在自己的文本里以郁達夫的詩詞為經,以他的生活經歷為緯,織出了一幅郁達夫生命的錦繡畫圖,這畫圖凸顯了人事的年輪和靈魂的斑斕。實質上,屈杰選擇的視角,就是一種內在的視角或叫靈魂的視角,通過它可以感知人物的心靈的顫動和靈魂的痛楚,也就能更直接地走近真實的郁達夫。除了視角的獨特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作者在解讀郁達夫的詩詞時,不僅詮釋其思想內涵并傳達其情感的溫度,還對藝術境界和藝術手法進行審美的賞析,既讓我們體味了現代人的思維高度又品嘗了一頓古典詩歌藝術的盛宴。 為了尋求與解讀郁達夫人生與詩歌相統一的風格,屈杰采用了以一種古意悠悠的詩歌語言來表達的策略。文本中每一幕的標題是一句詩歌,每一個小節的標題也是,而文本中引用的古詩詞,一如春天開遍原野的花朵,觸目皆是。引用之外的大量的語言也是美輪美奐的,帶有很強的抒情色彩,讓我們在領略郁達夫的人生景觀時,沉浸在唐詩宋詞一般的美妙境界里: 從沅江出發,翌日抵達長沙,兩百里水路,蜿蜒如帶。裊裊秋風乍起,江樹木葉初黃,或則還在枝頭掙扎,或則在秋風中飄飛;而岸上則到處是蒼蒼的蒹葭搖曳著雪一樣的離愁。這是一條從《詩經》中延伸過來的河,一條在《楚辭》中泛著憂傷波浪的河,是一條憂國憂民的圣河,屈原曾此流離,賈誼曾此北望,杜子美曾此流寓,范希文曾此憂樂,今天,他又沿著先賢的足跡,懷著填膺的憂患,走上復仇平倭的前沿陣地。當然,也不僅僅是風蕭蕭的悲壯, 還有濕漉漉的離愁,站在船上,他寫下了當天的感受:“野闊云低,濕云與湖水相接,陰陰瑟瑟,頗與此次行旅之心境相像。出門多年, 往日每以遠游為樂,此番獨無興致,亦不知是何緣故?”看得出,他的離愁是沉重的,對家還是很牽掛的。 作者不屑于枯燥的敘事和解說,而是熔敘述、描寫與抒情為一爐,并與歷史進行溝通,使言說呈現出深邃的意境和古典的色彩,而這又與“詩傳”這種文體達成了一種情投意合的默契。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功底和獨特的審美追求,給文本增添了濃郁的藝術光彩,也給我們帶來回味深長的唯美的享受。 在重讀經典、回歸傳統的時代語境里,屈杰的寫作無疑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嘗試。在向現代文明行進的途中,回首我們背后的文化景觀,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那些文化精英為我們留下的珍貴的遺產并從中汲取正能量,從而堅守我們的精神家園,無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郁達夫詩傳》給我們的啟迪吧。 阿山 作者簡介 阿山,本名王若柏,衡陽縣長樂人,鄉村中學退休教師。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長篇小說《疼痛》《王船山》,亦有散文發表于《散文百家》《散文選刊》《海外文摘》《美文》《文化時報》《湖南日報》等報紙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