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夢里,夢見自己挑著水桶到井邊擔水。 家鄉的那些水井,青磚砌的井壁上長滿青苔,井水象一面幽深的古鏡。它們散落在平原上的田野和村莊里,點綴著關于故鄉、童年和青春的記憶,在夏天,是心頭的一點沁涼,在冬天,會氤氳出幾縷水霧。 這些年,無論喝過哪里的水,還會想起故鄉的井,記得那入口清涼甘冽的味道。 閉上眼睛回想起來,還能清楚地知道,村里村外,有哪一眼井是苦水井,哪一眼井是甜水井。還能記得在井旁邊洗衣的婦女們笑語晏晏,抽水機抽出的清流無聲地滋潤田園。 小時候記得看過毛驢拉著水車澆地,鐵鏈子嘎嘎啦啦地上下轉動,把井中清涼的絞上來,順著渠溝,流到遠處地里的瓜畦里去。也有用轆轤從井里往外打水澆地的,需要一個人不停地搖轆轤把,把水罐放下去,再提上來。 忘了哪年開始,地里打出了深水機井,澆地用上了抽水機。但是,我們吃的水和用的水,還是要到井里去挑的。那時家家都有兩口盛水的大甕,一個用來盛甜井水,一個用來盛咸井水。大人孩子回家了,口渴了,掀起甕上的蓋子就用瓢舀水喝,冬天也是如此,并沒有人覺得不衛生。 水桶和扁擔,是家家戶戶都必備的家什。挑水的扁擔(我們那兒方言叫擔杖)不知是幾輩人傳一下來的,被不知幾輩人的手摸的很光滑,木質軟溜溜地有彈性,挑著大水桶顫起來減少了往外灑水也不覺得沉。 我們村里離得近的井都是咸水井,水質苦澀,只能用來洗洗涮涮和飲牲口,也經常有人在井邊上洗衣服。飲用水則要去村外的甜水井里挑,離著村里有一里路遠的樣子。 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出過一個關于挑水的謎語,其中有一句是“唱著去,哭著來”很形象。去時輕輕的空水桶在扁擔鉤子下面搖來晃去,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象是唱歌,回來時桶里裝滿了水顫顫悠悠,水桶沿上灑出來的水在身后留下一路淚痕,象舊時的小媳婦回娘家,高高興興地走,哭哭啼啼地回。 農家的女兒,十六七歲還沒有長足個就開始去井邊挑水了。 挑水也是技術活。將扁擔掛著水桶伸到水面上,需要快速地將水桶晃翻,才能灌滿一桶水提拉上來。剛開始如果不掌握好技巧,會將水桶掉在井里,落到井底去,這時就得回村里找來帶勾子的長桿把水桶撈上來。 我剛開始學挑水的時候走路也不太會走,看別人挑著一擔水走得風擺楊柳,時而用左肩時而用肩,有節奏也很好看,自己走起來卻歪歪扭扭,肩頭被扁擔壓得又腫又痛。 慢慢,肩頭被磨出了繭,也就好了。但是我挑了好多年水始終沒有學會換肩,只會用右邊的肩膀挑,這樣左邊有塊腰肌就會特別用力,現在,這塊腰肌還有勞損,陰天下雨時不時的疼上一疼。 去井邊挑水的基本都是青壯年。有些獨居的孤寡老人,特別是那些小腳的老太太,是沒有力氣挑水的,只能等親戚或本家的晚輩隔幾天去一次把水缸挑滿。如果水缸見底了,而挑水的晚輩還沒來,老人就會抱一個瓦罐去井邊提一點水救急。那些年里,我們總是隔三五天就去外祖母家給她挑水,在村里遇見外祖母一樣的老人拿著瓦罐去提水,便也會順便挑幾擔水送去她家。 去井邊挑水,有時,會遇見從井里面跳出來的一只青蛙,呱的一聲,跳進了井邊的青草堆里去。有時會在井臺上會遇到同齡的伙伴,就會湊在一起聊會兒閑天。當然,有些暗生情愫的男女,也會經常“偶然”在井邊上遇見,幫忙從井里拔一桶水上來什么的就都是情意了。呂劇里有一出戲叫《井臺會》講的就是一個書生和一個挑水的女子在井邊相遇然后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剛打出的井水在冬天是溫的,在夏天是涼的。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里,夏天的井拔涼水是消暑圣品,可以用來泡瓜果,用來做涼面,當年我們學校食堂的師傅還曾把生肉用繩子系上放進井里面保鮮。 夏天時去挑水的路上,經常會遇到口渴的人。挑水的人會停下來,看他們把嘴湊到桶邊上去喝個飽,然后再把水挑回家。我遇到這樣的時候,總是想起那個關于顏文姜的傳說,因為在挑水的路上遇上了扮成神仙的老頭,用水飲給他喂了馬,神仙便送給她一根馬鞭,回家插在水缸里,用水時搖一下鞭子,水就滿了——如果真有那樣一根鞭子那該多好啊(現在想想那其實不就自來水的水龍頭嗎?)。那樣就不用在冬天下雪后還要去井邊挑水了,雪后的井邊結了冰,站上去滑溜溜的,真怕一個站不穩就掉到井里去淹死了。 村里有人遇到了想不開的事,能想到的輕生的辦法,就是喝農藥,跳河,跳井。跳井的人還怕別人找不到尸體,往往把鞋脫在井邊。跳井的人被救上來灌滿一肚子水的樣子是非常可怕的,搶救的土法子,是把人面朝下橫擔在牛背上,把肚子里的水給控出來。但是跳井這種死法很讓人討厭,不管跳井的人死沒死成,人撈出來之后,他的家人得負責找人淘井——把井里所有的被污染的水都淘干,然后再冒出來的新井水才能放心喝。 好在現在農村都用上自來水了,自來水也吃不出是甜水還是苦水,但是卻節省了很多人力,老年人吃水也不用靠年輕人了。當地農田灌溉靠的是黃河水,那些井便都慢慢廢棄干枯了。 可是喝了二十多年的井水,又離開它們二十多年的我,潛意識里一直還不肯忘記那些井。一次次做夢,拿起扁擔擔起水桶到井邊去挑水。一低頭,圓圓的水面像一面古鏡,照出的,還是我當年的模樣。 (除作者本人挑水這張珍貴的小圖外,本文所有圖片都來自于網絡。圖片太難找了,請大家見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