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說文解字》 春分之龍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春雷也。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經·大荒東經》 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說文解字》 [商] 小臣艅犀尊及其銘文 商代青銅器上常見的夔龍紋 黃帝元年春分昏時南天星象 黃帝元年春分昏時,夔龍在東方顯現 夏至之龍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或與夏季祈雨相關。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山海經·大荒北經》 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山海經·海外北經》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楚辭·天問》 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淮南子·墬形訓》 殷墟甲骨拓片中的“龍” 選自 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9.12. 昶仲無龍匕 金文龍 春秋時期的玉龍 黃帝元年夏至昏時南天星象 黃帝元年夏至昏時,燭龍橫貫南中天 秋分之龍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秋氣殺,行刑罰。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秋多雨。——《山海經·大荒東經》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山海經·大荒北經》 河海應龍何畫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楚辭·天問》 禹治水,應龍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太平廣記·水飾圖經》 紅山玉龍 黃帝元年秋分昏時南天星象 黃帝元年秋分昏時,應龍以尾劃地。 冬至之龍 有滎山,滎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于巫山,司此玄蛇。——《山海經·大荒南經》 夫玄龍,迎夏則陵云而奮鱗,樂時也;涉冬則淈泥而潛蟠,避害也。——《后漢書·張衡列傳》 虺五百年化為蛟,虺,毒蜥,似毒蛇。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而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述異記》 黃帝元年冬至昏時南天星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