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kuí)龍,春天的龍。
又為雷神,夔龍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應龍,夏天的龍。
![]()
應龍生有翅膀,《廣雅》說:“有翼曰應龍”。應龍的原型為夏天的龍星。因為到了夏季,蒼龍七宿升上南方高空,達到了一年中的最高點,好像奮翼翱翔,所以古人就在想象中給南方的龍插上了雙翼。《山海經》提到,黃帝和蚩尤打仗,久戰不下,應龍蓄水,才降伏了蚩尤。殺了蚩尤之后,應龍就到南方住下了,所以南方多雨。如果天氣干旱,就堆土塑成應龍的形狀,立刻就會風雨交加。所有這一切說法,其實都源于應龍與夏天的龍星關系。
燭龍,秋天的龍。
燭龍又名燭陰,其形象頗怪異,本領也極高強。《山海經》說,燭龍住在西北方的章尾山,又叫鐘山,所以又名鐘山之神。燭龍人面蛇身,體形巨大,身長千里。燭龍閉上眼,就是黑夜,天地就淹沒于黑暗之中,睜開眼,就是白晝,世界重放光明,燭龍不吃飯、不睡覺、平時也輕易不呼吸,因為它一呼氣,就是炎熱的夏天,一吹氣,就變成了寒冷的冬天,還能呼風喚雨。燭龍所居住的西北方的鐘山,是眾鳥褪換羽毛的地方,所以那個地方又叫委羽之山。那里是大地的邊緣,終年日光照耀不到,因此既陰暗又寒冷,幸虧有燭龍口銜火精為之照明。
這個居于西北的燭龍,就是秋冬之交的龍星,秋冬之交,龍星已經運行到了西北方。
相柳,冬天的龍。
相柳,又叫相繇,據說是共工之臣。相柳人首蛇身,長著九個腦袋。此龍樣貌丑怪,性情亦兇悍,它所經過和盤踞的地方,立刻就成為腥臭下濕的沼澤,那個地方無論種什么莊稼都不會生長。相柳最后被大禹所殺,因為其巢穴不能種植五谷,只好將其地墊高,筑成祭祀眾位天帝的神壇。
相柳實為冬天的龍星,因為冬天的龍星隱入北方的地下,所以說相柳潛于沼澤。由于在初冬龍星剛剛隱沒的時候,其最后一個星宿即尾宿尚泠泠地懸掛在西北方的天際,而且尾宿由九顆星組成,所以說相柳九首。
順便說一下,所謂龍生九子的說法,就源于龍尾九星,早在《史記·天官書》中,就將尾宿九星稱為九子了。因為尾宿是龍星之體的最后一宿,所以稱之為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