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穎媽談育兒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 Hi,大家好,我是穎媽。 小學時我們都學過一首古詩《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這首詩原本的意思是:當春雨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的落下,悄無聲息的滋潤著大地萬物。 現在,這句話又用來表示一種事物對另外一種事物產生積極的正向的影響。 毛毛細雨,雖然弱小、無足輕重、無聲無息,但是它愛著大地,所以用默默無言的行為與方式,讓別人感受到一種暖意。與無聲處的溫柔,大地也一點點感受到了,這份暖意水乳交融,互相回饋,和諧地創造出“花重錦官城”的繁華。 ![]() ![]() 大地因春雨的滋潤煥發勃勃生機。與孩子的相處也是一樣。 面對孩子的調皮、不聽話、叛逆,用、批評、打壓或者嚴厲的管教,有時候只能起到短暫的效果,而結局有可能讓孩子更叛逆,甚至對孩子的人格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而溫和關愛、潛移默化的方式,孩子與無聲處就接受到熏陶,種下善良正直的美好品格。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它最初來源于一則寓言。講的是南風和北風比威力,比賽的項目是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一上來就拼命刮,凜冽的寒風刺入骨髓,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行人把大衣越裹越緊。輪到南風了,它則徐徐吹動,行人感受到了春的溫暖,主動地解開了衣服。 南風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人的內心都是有情感需求的,也是在情感中產生了依戀與合作。南方用暖如春風的柔情化解了行人心中的警惕和自我保護性,讓行人自覺地解開了衣袖。 而北風強硬、冰冷的方式,就起到了相反作用。 ![]() 南方效應發揮的作用就是不強迫,不對抗。通過溫和,柔情的路線讓行人不得不接受它,直至被感動、感化。 ![]() 關于“南風效應”,還有個被流傳為佳話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在擔任小學校長時,有一次看到一個小男孩兒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他立馬制止了他,并且要他放學后去校長室一趟。 男孩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校長辦公室,本以為等著他的會是一頓批評,沒想到陶行之卻掏出了一塊糖給他,還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了這里。”接著他又掏出了一塊糖果,告訴男孩:“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讓你不要再打人時,你立刻就停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男孩子很詫異,眼睛瞪得大大的。 ![]() 誰知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果,說道:“我調查過了,你之所以會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孩子。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 聽到這里,小男孩感動地流著淚告訴陶校長:“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會心一笑,很滿意地說,“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要再講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了。看來我們的談話也要結束了。” ![]() 在學校,男孩子調皮搗蛋,欺負女生的現象時有發生,但是陶校長并沒有像其他老師的做法一樣,把學生斥責一頓,而是一步步完成他對自己錯誤的認知。 四塊糖發掘了孩子的四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有正義感,懂得認錯。 通過有理有據、尊重孩子的話語,照亮了孩子的內心,種下一份溫暖與信任。讓一個不時犯點小錯的孩子走上正途,激發自省,讓教育發揮出神奇的力量。 想一想,如果我們此時不是采用南風效應,而是呼呼的“北風”,那這個孩子的未來會是怎么樣呢? ![]() 從此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同學遠離,老師不喜歡,可能就自暴自棄,直至徹底放棄學業,淪為社會閑散人員。 深入人心的南風,讓孩子看到了尊重,也給孩子拾起了自信,激發孩子向善向前的斗志,成為更好的自己,真正地改變了這個孩子的命運。 有時候,一個真誠、信任的舉動,可能就挽救了一個孩子。 ![]() 教育孩子善用“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講求的是于無聲處啟發人心,激發自省。這告訴我們: ①別輕易動用批評與教訓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要大。” ![]() 教者,長善而救失也。教育不是打壓尊嚴,而是激發自省,催人自新。 為什么水滸中宋江能吸引那么多能人志士的擁戴和尊重,就是因為其仁愛和包容,重情重義,懂得滿足人心,調動人心。 好的教育一定是觸及心靈的。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融合,是靈魂之間的對話,是生命之間的互動。 ![]() ②教育要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 呼呼的北風,帶給孩子的只有情緒和逆反心理,沒有起到半點教育的作用。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錯誤,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而和煦的藍風撫慰人心,順應人的內在情感需要,讓行為變成了自覺,讓進步成為內在動機。 男孩犯錯,陶校長沒有抓著不放,而是從中發現了男孩的可貴之處,讓這個孩子真正地受教,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重現認識了自己。 溫暖勝于嚴寒,感化勝于馴服,和風細雨勝于暴風驟雨。 ![]() 運用南風效應的核心是滿足他人內在需求、通過啟發自我反省、促使喚醒良知。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潤物于無聲。 希望我們都能從這個故事受教,多點耐心、多點春風化雨的溫柔。 -END- 我是穎媽,家庭教育指導師,育兒達人,多平臺應邀優質創作者,專注育兒干貨和兒童早教心理知識分享,喜文字,樂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