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條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課前思考: 1.攻下為什么會氣上沖?上沖之氣是正氣還是邪氣?“其氣上沖”有何表現? 2.桂枝能治氣上沖,為什么不用桂枝加桂湯?能不能用治療“氣上沖胸”的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3.不上沖者,為什么不可與之? 第38條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吳謙注:“太陽病,表未解而下之,里實者,邪陷則為結胸,大陷胸湯證也;里虛者,邪陷則為下利,桂枝人參湯證也。胸實者,邪陷則為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證也。今胸虛邪陷于胸,故但為氣上沖,是表尚未罷,然無壅滿不得息痞硬之證,故不可吐下,仍當解表,可與桂枝湯,如法汗之。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氣,得以四達,自不致內壅而上沖矣。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也”。吳謙先生認為,表未解之時就誤用下法,因個人體質不同,出現的證候也不同。里實者,邪氣內陷與水飲互摶,形成結胸,大陷胸湯治之。里虛者,邪氣下陷,形成協熱利,桂枝人參湯治之。若胸中有痰飲,邪氣內陷則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瓜蒂散治之。但是,吳謙先生認為本條的“氣上沖”是“胸虛邪陷于胸”,氣上沖是胸中“無壅滿不得息痞硬”,我有些不同意見。胸虛,邪氣內陷,輕證有“脈促胸懣”,重證有“氣上沖胸”,仲師沒有提到部位,不能想當然認為是上沖于胸。“氣上沖”是傷寒中常見證候,太陽病本應該用汗法,誤下之后,若太陽膀胱之氣虧虛,邪氣內陷,則出現結胸、痞證、臟結、下利等證。若太陽膀胱之氣不虛,欲外出抗邪,就會出現氣上沖。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什么陽氣不虛,沒有下陷還會上沖呢?由下焦膀胱氣化而來的陽氣也叫氣津,隨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出表,變為營衛之氣以抗邪。醫生攻下相當于給了膀胱之氣一個下壓的動作,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出現氣上沖。隨上沖力量的大小,有“其氣上沖”、“氣從少腹上沖心”、“氣上沖胸”、“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的區別。上沖就是從下焦膀胱向上出現的反彈,“其氣上沖”沒有注明上沖部位,因為內陷的邪氣沒有與水飲互摶,上沖的通路沒有阻礙,患者只是感覺有氣上沖,但醫生腹診時沒有臍上跳動或臍下跳動,沒有腹主動脈的搏動。邪氣的主力仍在體表肌膚,所以才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以解之。 “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神農本草經》:“桂枝: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桂枝“主上氣咳逆”,是治療“其氣上沖”的主藥。前面條文中有“桂枝湯主之”,主要用桂枝湯。“宜桂枝湯”,適宜用桂枝湯。“可與桂枝湯”有商榷的意思,不是特別合適,在沒有更合適處方的前提下,也可用之。“方用前法”,既然要用桂枝湯,就要遵循桂枝湯的將息法,啜熱稀粥,溫覆取汗,微似有汗者宜佳。 “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太陽病誤用攻下之法,邪氣隨攻逐入里,里不虛則不受邪,正氣欲外出與邪爭,就會出現“其氣上沖”,說明邪氣在表、在上、在外,可與桂枝湯以解外。如果氣不上沖,說明里虛,正氣無力與邪爭,再用桂枝湯解表,沒有任何意義,就不能用了。要根據邪氣內陷何處而選擇相應的處方,結胸用陷胸湯類方,痞證用瀉心湯類方,下利需分寒熱,隨證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