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除了毛主席和周總理逝世外。其實,這一年還有一位偉人也悄然離世,他化名“張普”,7月1日去世。 這便是張聞天。 時隔三年,1979年8月25日,張聞天的追悼會才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追悼會由陳云主持,鄧小平致悼詞,在悼詞中有一句話份量很重。 ![]() 張聞天 “張聞天同志是我黨的優秀黨員,是我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的重要領導人。” 這句話在整個悼詞中是關鍵,是基礎,是定調之筆,事關張聞天的歷史地位。那么張聞天一生到底擔任過哪些職務呢? 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出生于江蘇南匯縣六團鄉朱家店,今上海浦東。父母都是農民,每天劈柴喂豬、田間勞作是必修課,小時候的張聞天也隨父母干農活,但他并不想當一個農民,張聞天的真正興趣在于讀書。 張聞天天資聰慧,讀書的路一直很順當。由鄉村私塾起步,到小學、高等小學。 1915年,高中畢業后,張聞天也面臨著很多選擇,要么就業謀個教員,要么繼續求學。 張聞天選擇繼續讀書,他先是短暫讀過水產學校,而后選擇了河海工程學校,立志做一名水利工程師。 但是1919年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張聞天也正值血氣方剛之年,很快當工程師的想法就被這場運動擊碎了,與此同時張聞天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從這時開始,他的奮斗不在是僅僅為個人。 ![]() 張聞天 由此,張聞天的興趣轉到了文學,因為他可以通過文字盡情地釋放自己內心的想法。在文學上,張聞天天賦異稟,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旅途》,就連著名作家茅盾也自嘆不如。 1919年到1925年,張聞天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也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在當時的文壇上也引起很大的轟動。 即便如此,但經過多年摸索,張聞天終于明白僅靠個人的力量想改變當時中國的現狀很難。因此,與魯迅棄醫從文正好相反,張聞天則選擇了投筆從戎。 1925年,由沈澤民和董亦湘介紹,張聞天正式入黨了。 這是張聞天棄文從政的開始,他的職位變遷也由此開始。縱觀張聞天的一生,他的革命生涯職位的演變,從地域上有一條清晰的線索。 莫斯科可以說,莫斯科是張聞天革命的起點。 1925年,張聞天得到一個重大消息:莫斯科中山大學招收第一批學員。對剛剛入黨的張聞天而言,能去蘇聯深造,這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 因此,張聞天懷著極大的熱情,踴躍地參加了報名,很快就被錄取了。 這年10月,張聞天踏上了圣地莫斯科,進入中山大學學習。 當時同他一批進入中山大學的共有103人,其中就有王明和王稼祥等人。當然陸續進入的還有其他人,如博古、張國燾等人。 在這里,每個學員都有一個俄文名字,張聞天俄文名字是“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姓氏為“伊思美洛夫”。 這也是張聞天后來“洛夫”之名的來歷。 在中山大學,張聞天非常用功,加之他的天賦,很快他就脫穎而出,成為學員中的佼佼者,有“紅色教授”的美譽,為校方所器重。 由于這里是為中國革命培養政工干部的,張聞天的刻苦用功,積累了馬列主義理論功底。 正因此,后來他也成為黨內少有的馬列主義理論家。 上海1930年,共產國際決定選派一些學員回國參加革命。 就在這時,張聞天提出了回國的請求。 在張聞天回國的前后還有幾個重要人物也回國了,如王明、王稼祥、博古、張國燾、陳昌浩等。 1931年,經過長途跋涉,張聞天終于回到闊別多年的上海。當時中央的總書記是向忠發,但實際上是先于張聞天回國的王明掌權。 由于在中山大學,張聞天和王明走的近些,王明對他也比較認可,因此張聞天被任命為中央宣傳部部長。后來又擔任了中央農民部部長。 ![]() 張聞天 可以說是一步登天,雖說理論功底扎實,但的確缺少國內革命的實踐。正因此也注定他的革命生涯要走一些彎路。 在張聞天任職后不久,這里就發生了重大變故,顧順章和向忠發相繼叛變,中央機關遭到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這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臨時中央。 這次,張聞天進入中央政治局,成為四大常委之一。 蘇區、長征路上1933年,按共產國際的指示,在上海的臨時中央轉入蘇區,張聞天來到中央蘇區首都瑞金。 后來在博古到達蘇區后,在這里召開了一次會議,臨時中央與蘇區中央局合并,博古任總書記,張聞天任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央黨報委員會書記。 ![]() 博古 但在這里,張聞天遇見了毛主席,他的轉變也由此開始。 初到蘇區,張聞天對毛主席并不了解,毛主席對他也并無好感,因為教條主義的確給當時的革命造成了重大損失。 但事情卻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通過實踐,張聞天漸漸地脫離了教條主義的博古,而向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毛主席靠近。 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后,張聞天被派往臨時中央政府工作,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相當于總理。 由于受博古的排擠,1934年2月,張聞天從中央所在地觀音山搬離,來到了沙洲壩同毛主席成為鄰居。 尤其是廣昌戰役失利后,張聞天對博古和李德失去信心,而對毛主席有了新的認識,逐漸向毛主席走近。 這時,他們開始經常一起討論問題,毛主席稱張聞天為“洛甫同志”,而張聞天則稱毛主席為“潤之兄”,彼此倍感親切。 這年七月,瑞金遭到敵機轟炸,張聞天和毛主席都搬到了云山古寺,而且住在同一堂屋的左右廂房,成為名副其實的室友,彼此走的更近。 正因此,此時張聞天已經徹底被博古所拋棄,排除在中央之外。 但此時,張聞天仍然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當時中央書記處書記相當于常委,除了張聞天還有三位書記,他們是博古、周恩來、項英。 1935年,遵義會議上,張聞天力挺毛主席,批判博古。為遵義會議扭轉乾坤做出了巨大貢獻。 會后,毛主席被選為常委,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中央總書記。 延安此后,張聞天一直擔任黨的總書記,在多個歷史關頭力挽狂瀾,全力支持毛主席。 直到1937年12月前后,事情發生了變化。而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王明從蘇聯回國了。 ![]() 王明 王明自1931年去莫斯科后就一直留在蘇聯,此刻他帶著共產國際的指示回國。 回國后,王明立即提出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張聞天征詢毛主席意見后表示同意。 這次會議在十二月份召開,史稱“十二月會議”。這次會議上,張聞天辭去了總書記職位,建議王明擔任。會議最終決定不設總書記,由書記處集體領導。 即張聞天管黨務,毛主席管軍事,王明管統戰。 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后,張聞天逐漸淡出中央領導的位置,他的工作重心轉為宣傳教育和理論研究。 但在中共七大上,張聞天仍被選為中央政治局13名委員之一。 東北1945年,張聞天提出前往東北工作,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請求。 東北當時正是用人之際,這年11月,北滿分局成立,張聞天被任命為委員,書記為陳云。 但張聞天到達東北后,他不愿待在城市,希望到農村做基層工作。 此后張聞天化名“張平之”到小縣城安寧開展工作。當時安寧局勢動蕩,土匪惡霸橫行,張聞天到達后立即著手整治,剿匪、安撫群眾、發展生產,創建寧安學院,發現教育。 “安寧模式”成為當時的典范,四五個月后,張聞天調任合江省委書記,而陳云希望他到哈爾濱任職,張聞天拒絕了。 張聞天說:“哈市雖要,但集中過多干部于城市,會對創立根據地工作不利”。 的確,“合江省”地處邊陲,自然無法與哈爾濱相比。但這里恰恰需要他的治理。 這里不但土匪多,而且還有其他各種武裝力量錯綜復雜,社會秩序可想而知。 但張聞天到任后僅用兩年時間就讓這里大變樣。 1948年,張聞天奉命離開合江,赴東北局任職,擔任常委兼組織部長。 此后不久,張聞天調任遼東省委書記。 北京1949年10月1日,當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告新中國成立之時,張聞天依然扎根在東北,在遼東省委書記的位置上忙碌著。 ![]() 張聞天與毛主席合影 但在1950年1月19日晚上,張聞天從收音機里突然聽到一則消息:中央決定派張聞天出席聯合國會議并擔任代表團首席代表。 盡管這一消息很突然,但張聞天依然接受了這一任務,后來因美國阻撓,中國未能進入聯合國。隨即張聞天接替王稼祥,改任新中國駐蘇大使。 ![]() 張聞天與妻子劉英在蘇聯 1955年,張聞天回國擔任外交部副部長,主持常務,周恩來兼任部長。 1959年,張聞天離開外交戰線,不久后到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工作。 但1969年后,張聞天長期賦閑,他曾多次寫信希望能出來做點工作,都未能實現。 晚年,張聞天獲準在無錫居住生活,但身體卻每況愈下。 1976年,張聞天悄然離世,享年76歲。 |
|
來自: xiongmao007 > 《黨史 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