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庚 陜甘總督,是總管陜西、甘肅和伊犁三省的軍民政務的高等官員,其所轄地區(qū)和官職名稱,經(jīng)過了數(shù)次變遷,于乾隆二十五年成為定制直到清朝滅亡。宣統(tǒng)元年,出身滿洲正黃旗的伊爾根覺羅·長庚就任陜甘總督,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這位歷任武職官職、歷經(jīng)數(shù)場而頗有戰(zhàn)績的陜甘總督,將總督印交給布政使趙惟熙逃亡了。過了四年去世,謚“恭厚”。 長庚“字少白,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根據(jù)長庚之子趙欣余的回憶,長庚原姓趙,祖上原系宋朝臣民,隨徽、欽二帝一同被俘虜入金,賜為趙姓,元明時期,因其后代繁衍漸多,被遷移至葉赫河濱白戌部落,后于天命四年(1619)秋,被清帝賜姓為“伊爾根覺羅”。此說是否可信,存疑待考,即使長庚先民為漢人,但長期生活在滿族人中,也必然被滿族同化。 仕途平坦,屢屢升遷長庚在兄弟十一人中排行最末。太平天國時期,長庚全家在南京,兄弟十人均被太平軍所殺,長庚背負其母由南京逃難到綏遠城,投靠了當時綏遠都統(tǒng)景廉,景廉薦其于清恭親王府辦事,后為烏魯木齊都統(tǒng)平瑞帳下幕僚。1864年,新疆爆發(fā)了農民大起義。烏魯木齊南山農民起義軍圍困烏魯木齊時,正值長庚在平瑞麾下任職并躬于守城之役。平瑞在烏魯木齊城陷后自盡身亡,長庚回到歸化(今呼和浩特市)。 同治六年奉命任山西縣丞。十一年,應當時新疆署伊犁將軍榮全之邀前往塔爾巴哈臺任職調充翼長。同治十二年,白彥虎糾西寧回匪寇烏垣,進圍哈密。安集延酋帕夏并偽元帥馬明眾,合烏魯木齊、古牧地(今米泉)、昌吉、瑪納斯、呼圖壁漢回,撲犯沙山子,與為遙應,勢張甚。長庚奉榮全檄,領練勇赴援。而烏魯木齊都統(tǒng)景廉所遣黑龍江營總伊勒和布兵亦至。兩軍夾擊,殲擒殆盡,卒解沙山子圍。長庚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援兵迅速,指揮得力,被保以知縣補用并賞戴了花翎。此后長庚平步青云,他又旋贊都統(tǒng)金順戎幕,總理營務,積勛至道員。光緒六年,授巴彥岱領隊大臣。旋遷為伊犁副都統(tǒng)。 光緒十一年長庚母親病逝,其辭官不做,在京守孝近兩年。當時西北多事,人才缺乏,朝廷許多大臣舉薦長庚。光緒十二年三月,慈禧太后下詔召見長庚詢問西北情形,長庚呈獻了自己親手繪制的輿圖,并奏陳邊疆事宜,建議“以阿爾泰山宜設防守,伊犁邊防宜籌布置,纏金等境宜開屯田,漠北草地宜善撫綏,及哈薩克應仿例編為佐領等條,頗受西太后賞識,太后下詔稱“該大臣于西北邊隘地勢,尚稱熟悉,所陳各節(jié),不無可采,邊防關系極重,自應豫為籌畫,以固疆圍而杜覬覦,著劉錦棠、譚鐘麟、鹿傳霖、剛毅按照該大臣所奏,體察地方情形,詳細規(guī)畫,妥議具奏”。長庚一時名噪京師,當年十月被任命為伊犁副都統(tǒng),并賜輕騎都尉三品官職世襲五代。光緒十四年長庚升任駐藏大臣,時值瞻對地區(qū)(今四川新龍一帶)藏民起義。長庚以瞻對自乾隆以來,叛服靡常,勞師靡餉。同治初年,西藏底定,奉旨將瞻對劃歸達賴喇嘛,派堪布管理。今若蹊田奪牛,使朝廷失信于衛(wèi)藏,恐所得小而所失大。乃為詳定善后章程,與將軍歧元,川督劉秉璋等同上。藏亂遂定。光緒十六年,長庚被擢升為伊犁將軍。宣統(tǒng)元年,遷陜甘總督。 守邊衛(wèi)國,推行新政長庚曾兩次出任伊犁將軍。第一次是 1890 年 6月至 1901 年 8 月,第二次是 1905 年 7 月至 1909年 6 月。長庚任內,正處于清代末期,國勢積弱,內外危機四伏。長庚在此任上較好地履行了伊犁將軍的職責,他極力收復失地,穩(wěn)定邊疆秩序,體現(xiàn)出其守邊衛(wèi)國的精神。 19 世紀后期,沙俄與英勾結私分中國帕米爾地區(qū)。長庚上任,“時伊犁當大亂后,萬端待理。長庚至,多所規(guī)畫”。后來“英使臣以割分帕地請,政府恐啟俄爭,拒弗許。時英,俄各以兵壓境。長庚致書新疆巡撫陶模,謂:'屬地當爭,邊地當守,兵釁萬不可開。況能戡土匪之將士,未足以御強敵;軍中所資,仰給內陸及濱江海各省,數(shù)月乃達。而俄境鐵軌已至薩瑪爾干,英屬鐵軌已至北印度之勞爾,遲速迥殊。又新疆南北路與俄地犬牙相錯者幾五千余里,雖兵信加,不敷防守。且俄若以輕兵由齊桑斯克走布倫托海犯鎮(zhèn)西、哈密。即可梗我咽喉。當此民窮財匱之時,尤不可輕戰(zhàn)。只能備豫不虞,徐圖轉圓。毋以小忿遂起大釁,增兵徒增民困。’ 陶模以為然,卒如長庚議?!遍L庚從當時新疆的實情出發(fā)顧及清政府的財力,沒有出兵作戰(zhàn),表現(xiàn)了對時局的清醒認識。 長庚在任中,收回了巴爾魯克山。光緒九年(1883),俄國通過《中俄塔爾巴哈臺西南界約》,強租此地十年。當時情形如此:“又伊塔之間有巴爾魯克山者,西連俄界,南逼精河,西南與博羅塔拉接壤,為伊塔要道,泉甘土沃,久為俄人垂涎。自借與俄后,俄人視為己有。”光緒十九年(1893)租期限滿,長庚堅持人隨地歸之約,收回了伊犁塔山之間的巴爾魯克山地區(qū),這件事在當時引起轟動,這是軟弱的清政府在對外交涉中取得的鮮見的36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 2005 年成功之例,清廷也因長庚對外交涉中有功,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授鑲藍旗漢軍都統(tǒng)的職務。是年六月,長庚針對邊防情形又奏“整頓沿邊卡倫,添派防兵”,“防練勇丁,實難裁減”,從而進一步維護了巴爾魯克山邊境穩(wěn)定。長庚積極妥善處理中俄邊界的民族問題,查勘界碑。伊犁收回之后,邊界上居住的哈薩克和布魯特二族的國籍問題成了最復雜的善后問題。當時哈薩克人要求長庚允許他們居住伊犁,并要求保護,長庚同意哈薩克的歸附。中俄界碑問題,因俄國人經(jīng)常擅自移動界碑,侵占中國疆土。光緒二十三年(1897)長庚要求“循案派員會同俄官查勘沿邊牌博,第四、第五兩牌間,俄人在中國境內,有私立土鄂博情事,查明平毀。”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十一月,長庚又“接收俄國送回哈薩克昆布拉特所屬人民一百三十一戶,妥籌安插,設百戶長頭目,俾資管束。并照約派員會同俄官,查勘伊犁沿邊界牌事竣?!币陨现T事可見長庚極力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 光緒二十七年(1901),西太后迫于形勢和壓力,發(fā)布“新政”詔旨,1905 年,在全國推行新政。他踏遍天山南北,深刻掌握和了解了新疆的風土人情及當?shù)氐膶嶋H情況后,提出符合新疆當?shù)靥厣摹靶抡敝鲝?:一、練兵,二、蕃收,三、商務,四、工藝,五、興學。這一時期,新疆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政治上的整頓,經(jīng)濟上的復蘇,思想文化上的交流,為新疆在新的條件下進行一場變革奠定了基礎。 革命大勢所趨,逃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全國人民紛紛響應。22日,陜西革命黨起義,甘肅民眾紛紛響應。時任陜甘總督的長庚,立即著手鎮(zhèn)壓。他任命彭英甲、趙惟熙等為甘軍營務總理。11月中旬,長庚組成“援陜各軍”,主要由駐河州的馬安良的精銳軍(俗稱西軍)和駐蘭州的陸軍第一標陸洪濤部的振武軍組成攻陜東路軍;由駐固原的提督張行志部的壯凱軍組成攻陜南路軍;另調崔正午的回軍五營與黃鉞新軍一營組成驍銳軍,由黃鉞統(tǒng)領,開赴秦州(天水)。 長庚將甘肅攻陜的東、南兩路大軍全部劃歸升允統(tǒng)率。攻陜甘軍雖然給陜西革命政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并未能徹底擊敗陜西革命政權,在攻打乾州陷于膠著后,雙方在多個地區(qū)形成了互有攻守、互有勝負的對峙局面。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詔書發(fā)布后,長庚、升允向甘軍隱瞞消息,仍命令部隊繼續(xù)攻陜。后來,陜西革命軍向甘軍宣布清帝已經(jīng)退位,攻陜甘軍將領馬安良等拒絕繼續(xù)攻陜。長庚、升允技窮,1912年3月2日,甘陜雙方議和。長庚心灰意冷,將總督印交給布政使趙惟熙逃亡了。過了四年去世,謚“恭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