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原是醫圣張仲景專為驅蛔而設的經典名方,為什么能治好常在下半夜發作的心下隱痛癥?因為其組方用藥十分巧妙。
組成與功效
烏梅丸出自《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由烏梅、細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黃連、黃柏、當歸、人參等十味中藥組成。主治蛔厥,又主久利。《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方書,以及現行通用的《方劑學》教材都將其列入殺蟲劑。清代始有醫家開始認為烏梅丸為厥陰病主方,用于寒熱錯雜證的治療。
方中重用味酸之烏梅,酸以安蛔,使蛔靜則痛止,用為君藥。蛔動多因腸寒,蜀椒、細辛辛溫,辛可伏蛔,溫可祛寒,共為臣藥。黃連、黃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蟲上擾、氣機逆亂所生之熱;附子、桂枝、干姜皆為辛熱之品,既可增強溫臟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當歸、人參補氣養血,且合桂枝以養血通脈,以解四肢厥冷,均為佐藥;以蜜為丸,甘緩和中,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成安蛔補虛、寒熱同調之功。
前文提到的下半夜心下隱痛患者,其實就屬厥陰寒熱錯雜證。肝陽乃春生少陽之氣,始萌未盛,易受戕伐而肝陽餒弱,形成臟寒,加之肝內寄相火,相火易郁而化熱,出現寒熱錯雜之證。《傷寒論》第328條云:“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下半夜正是少陽之氣得旺之時,因而發病,用烏梅丸而愈符合中醫之理。凡是符合寒熱錯雜病機,符合在下半夜癥狀出現或加重的時間特點,兼有四肢厥冷等陰陽失調的表現,都可以用烏梅丸治療,所以烏梅丸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烏梅丸除了治療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手足厥冷,時發時止,得食則吐,甚則吐蛔之蛔厥證及久瀉久痢外,還能用于治療頑固性嘔吐、消渴、崩漏、口腔潰瘍、胃脘痛、痛經、厥陰頭痛、癔病等寒熱錯雜證。
服法及禁忌
《傷寒論》中原方制法為:“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現中成藥烏梅丸多制成黑色大蜜丸。無論是以米飯共蜜為丸,還是制成大蜜丸,都是緩圖之意。本品為黃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水丸味苦、酸(水丸),每袋3g,一次1袋,一日2~3次;大蜜丸味微甜、苦、酸,每丸重3g,每盒10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及有異味的食物。烏梅丸方中細辛含有馬兜鈴酸,服用不當會對腎臟產生毒性反應,需要在專業醫師或藥師指導下使用,患者不可自行購買服用。腎臟病患者、孕婦以及新生兒禁用本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