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橫豎:一三十千 橫畫: 1.長橫: ①起筆:右下切筆入紙,立筆調鋒,運筆向右行走; ②行筆:行筆時,感受毛筆彈性,通過按筆輕重來表達粗細變化; ③收筆:筆尖提到筆畫上邊緣,右下輕切,立筆回鋒。 2.短橫: ①起筆:順鋒尖入;或切筆入紙,輕而準確地到位; ②行筆:由輕到重過渡; ③收筆:與長橫收筆動作相同。(可體現出方圓不同的形態) 一:整體平直,線條硬朗,可體現出輕重變化。 三:橫畫長短不一,斜度一致,橫畫之間距離均勻。 豎畫: 1.垂露豎: ①起筆:平入,斜切然后立筆調鋒; ②行筆:中鋒向下行筆,有輕重變化; ③收筆:向左輕提筆尖,右下輕帶,向上回鋒。 2.懸針豎: ①起筆:切筆斜入后立筆調鋒,蓄勢向下; ②行筆和收筆:由粗到細向下書寫,行至末端邊走邊提,在筆畫中心 出尖, 挺拔有力。 十:橫畫長,豎畫略短。橫畫左右長度相等,豎畫上短下長。 千:橫畫左短右長,稍微向上傾斜,撇畫和橫畫完全在上半格。 第二節:撇捺(2)生大文之 撇畫: 短撇:起筆直接向右下切筆,行筆由粗到細,行筆和收筆要連貫,一 氣呵成。 生:撇畫短小,豎畫挺拔有力且較為伸展,橫間距幾乎均等。 豎撇: ①起筆:右下切筆,立筆調鋒,稍作提按,聚攏筆鋒。 ②行筆:起筆過后,整體筆畫由直慢慢向左彎曲,筆畫有提按變化(注 意:彎度不宜過大)。 ③收筆:逐漸提筆出尖,注意收筆方向幾乎是往左平出。 斜捺: 起筆:①向下切筆,再調鋒向右下方行筆。(或順鋒入紙) 行筆:鋪毫向右下方慢慢行筆,邊行邊按,由輕到重,慢慢加粗。 收筆:調鋒向右,平鋪邊提筆邊收鋒,收筆部分不能太長。 (捺畫形如掃帚,由輕漸重,行筆要直,收筆要平,不能過于上翹也 不能向下帶勾) 大:整體呈三角形,撇收捺展,收筆撇高捺低,撇畫上下一樣長。 斜撇: ①起筆:與豎畫的起筆方式相同,是短撇的加長版。 ②行筆:行筆過程中注意其提按變化及弧度。 ③收筆:出尖要快但要把筆鋒收住,力送筆尖。 文:整體向左傾斜,撇捺起筆高低錯落,撇收捺展,撇輕捺重。 第三節:點提(3)公亦以長 右點: ①起筆:尖入,順勢落到紙上,由輕到重按下,切勿拖動; ②行筆:壓筆后,筆鋒輕輕往右上邊緣提筆,然后向下輕帶筆; ③收筆:抵住紙面,往左上方回鋒。 公:上寬下窄,上半部分撇低點高,下半部分呈三角形排列。 左點: ①起筆:與右點是一樣的,尖入紙,由輕到重按下,切勿拖動; ②行筆:壓筆后,筆鋒輕輕往左上邊緣提筆,然后向下輕帶筆; ③收筆:抵住紙面,往上方回鋒。 亦:字形平穩,點畫與豎畫之間留有距離。 豎提: ①起筆:尖入落紙,向右下輕帶(或同豎畫起筆直接切筆); ②行筆:起筆過后向下慢慢提筆,類似懸針豎;豎畫收起后提著筆尖, 向左下方連帶,隨后斜切立筆調鋒; ③收筆:由重到輕向右上方提起,慢慢收尖。 以:左低右高,左右之間留白較大,筆畫呼應性很強。 長:短橫間距均勻,提畫斜度較為平緩,捺畫較為伸展。 第四節:折畫匯總(4)山中玄又 豎折: ①起筆:同豎畫起筆直接切入; ②行筆:豎直向下,行筆較短; ③轉折處:筆鋒逐漸往左邊緣提筆,調整筆鋒向右行筆。 ④行筆:筆鋒調整之后向右上方傾斜,可以略加弧度。 山:左右空間相差不大,豎畫高低不同有錯落感;右豎向下伸展出來, 以達到平衡作用 橫折 ①起筆:順鋒尖入或者輕切入筆均可,根據字帖上字的形態來區分; ②行筆:落筆后行筆較為均勻(相對豎畫來說,橫畫較細); ③轉折:略微向上提筆,然后斜切立筆向下。轉折后行筆:提按調鋒, 由重到輕慢慢過渡。 中:中間口呈扁方,橫細豎粗,注意四個角的虛實關系,中間垂露豎 畫粗重緊實,上短下長。 撇折 ①起筆:與撇畫起筆相同; ②行筆:由重到輕過渡; ③轉折處:筆尖輕輕提起,直接向右平切,適當調整筆鋒; ④收筆:筆鋒調整后,向右下慢慢行筆,不可過長。 玄:整字傾斜勢態較大,橫畫左短右長,下部空間緊密,最后右點緊 而重。 橫撇: ①起筆:同橫畫起筆,直接切入; ②行筆:向右上方書寫; ③轉折處:先向上輕提,而后向右下方切筆,立筆調鋒。 ④行筆:鋪成中鋒向左下行筆,注意粗細變化,弧度較大,力送筆尖。 又:橫向筆畫斜度明顯,撇捺的收筆位置高度差不明顯。 第五節:鉤畫匯總(1)宜可來子 橫鉤: ①起筆:同橫畫起筆,輕切起筆; ②行筆:橫畫行筆粗細均勻; ③轉折處:略微向上提筆,切筆立筆調鋒(跟橫折一樣)。 ④收筆:由重到輕,果斷出尖,把握好角度。 宜:上方禿寶蓋左收右放,下邊的且兩個豎畫有內擫之勢,字形端正。 豎鉤: ①起筆:斜切入筆,調鋒向下(同豎畫起筆); ②行筆:向下行筆后,可略微體現出提按變化(粗細變化根據不同字 進行調整); ③收筆:行至末端,向下輕帶,立筆平推出鉤。 可:收放協調,口字較為靠左,不可過大,豎鉤向下伸展。 來:橫畫向右上傾斜的角度明顯,豎鉤的 行筆力度較輕,捺畫較為舒展。 彎鉤: ①起筆:順鋒入筆即可; ②行筆:由細到粗慢慢過渡(粗細變化根據不同字進行調整),行筆 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弧度; ③收筆:行筆至末端稍微駐筆,順勢向左推出即可。 子:內部空間較為通透,橫畫舒展,字形端正。 第六節:鉤畫匯總 (2)勿永心成 橫折鉤: ①起筆:同橫畫起筆,直接切入(或順入); ②行筆:向右側勻速行筆; ③轉折處:向上輕提而后往右下切筆,再立筆調鋒; ④行筆:調整好筆鋒后,向下行筆;(與轉折相同) ⑤收筆:行筆至末端后,立筆往左推出鉤。 勿:字形端正,第一筆撇畫略顯偏重,橫折鉤是整個字最低的一筆, 筆畫間距較為疏朗。 永:字形略顯斜勢,橫折鉤行筆有提按變化,左右高低勢態明顯,左 低右高。 臥鉤: ①起筆:向下尖入落紙; ②行筆:由輕到重逐漸壓筆,行至末端處略微停頓,蓄勢待發。 ③收筆:筆鋒向下邊線靠攏,蓄勢出鉤(方向因字而異)。 心:三筆點畫,左點落筆位置最低,從左往右依次增高,注意每個點 的形態及筆勢連帶。 斜鉤: ①起筆:斜切,干凈果斷; ②行筆:起筆后保持中鋒由重到輕,中間部分提筆,再慢慢加重;注 意角度向右下傾斜,不可過于平緩; ③收筆:行筆到末端,筆鋒抵?。愃屏⒐P),向上出鉤。 成:整字左收右放,第一筆撇畫落筆位置尤其重要(靠左落筆),字 內空間分割均勻,除了斜鉤較長,其他筆畫都較為短促。 第七節:鉤畫匯總 (3)元九乃弗 豎彎鉤: ①起筆:豎畫起筆,切筆鋪鋒; ②行筆:起筆后,由粗到細提筆向下行筆,注意傾斜角度,在拐彎處 提筆最細,再向右圓轉過去由細到粗平著行筆; ③收筆:行筆至末端,運用手腕,順著筆鋒向右上方出鉤。 元:兩個橫畫傾斜角度較大,且較為靠左;撇畫不可過于偏長,豎彎 鉤向右伸展。 橫折彎鉤: ①起筆:切筆入紙; ②行筆:中鋒向右上方行筆; ③轉折處及行筆:向上輕提而后切筆,調鋒向左下行筆;隨后圓轉向 右上傾斜行筆,這個行筆過程有提按變化; ④收筆:行至末端,運用手腕,順勢向上出鉤。 九:整體字形呈現出險絕的特點,左低右高,傾斜勢態明顯;撇畫帶有弧度,橫折彎鉤在行筆過程中有粗細變化。 橫折折折鉤 ①起筆:同橫畫起筆,切筆入紙; ②行筆:由重到輕向右上方行筆;行至末端,筆尖提起,切筆向左下 由粗到細書寫;隨后順勢向右書寫,粗細均勻;再次切筆向左下行筆; ③收筆:行至末端立筆出鉤。 乃:整個字有種后仰姿態,字內空間疏密協調;撇畫不可低于鉤畫最低 點,筆畫之間粗細對比明顯。 豎折折鉤: ①起筆:露鋒尖入; ②轉折處:輕提筆尖,順勢切筆向右書寫;(同豎折用筆) ③行筆:中鋒向右行筆,行至末端,切筆向左下書寫; ⑤收筆:順勢立筆出鉤(較為短?。?/span> 弗:橫向筆畫間距均勻,豎畫挺拔有力且微帶輕重變化,結體瘦長。 第八節:集字創作 (8)在水一方 在:整體左低右高,主體稍微方正且瘦長,左半部分橫豎起筆上下對齊。 水:整體字形方正,兩邊筆畫左低右高,豎畫較為挺拔。 一:整體平直,筆畫力挺. 方:結構穩定,撇畫與折鉤斜度基本一致,撇畫要比折鉤更伸展一些。 不負韶華,珍藏美好時光! 喜歡就關注分享! |
|
來自: hhqxbn8ho6yv5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