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蘭州大學第一醫院(下簡稱“蘭大一院”)特需門診正式開診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了一點風波。原因是特需與公立醫院的公益性,猛一看有點不搭。細細分析,特需門診其實是為“賺富濟貧”。 據悉,蘭大一院的特需門診開在門診綜合樓10樓,有多達32個科室,出診的專家均有超20年的臨床經驗,要么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教授,要么是甘肅省領軍人才,要么是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簡而言之,是派出了蘭大一院頂尖的醫生。對每位患者的接診時間,則要不少于半個小時。 在網絡上簡單搜索后,發現近期開設特殊門診的醫院并不在少數。 例如,10月8日,北京積水潭醫院新街口院區特需/國際醫療二部正式開診,開設周一至周五全天特需門診與晚間特需門診。 8月1日,首醫附屬北京潞河醫院口腔科公眾號發布消息,口腔科開設了特需門診,解決患者掛號難,預約時間長的問題。 10月17日。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發布消息,特需門診將于2022年10月26日正式開診!每位專家每次出診限10個號,接診時間寬裕,診療環境舒適優雅,特需患者可享受預約、掛號、繳費等一站式服務,CT、MRI等大型檢查優先預約。 實際上,公立醫院開設特需門診,因為掛號費有點小貴,民眾褒貶不一。 去年就有一位網友在社區發帖吐槽稱,自己去云南某三甲醫院產科掛號,VIP門診掛號費310元,認為是“天價”,引發了一波熱議。有網友質疑道,這是占用國家資源給自己錢包創收,公立醫院為大眾服務的初衷是不是變質了?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特需門診物超所值。有網友分享了自己在北京一家頂級三甲特需門診的就診體驗。因為其家人生病,就掛了國際醫療部的號,掛號費大概在800~1200之間,體驗很好。首先,號源充足且可選時間段,10點放號,基本都能搶到;其次,醫生醫療水平高,且會耐心講解溝通,甚至會講清治療的原理,患者和家屬都不那么恐慌了;再其次,環境好,完全不同于普通門診的嘈雜擁擠;最后,做檢查能快速預約、快速出結果,比如做加強CT,普通門診要排一個月,國際醫療部可以加急,只等了三天就做上了。 這位網友表示,只要幾百塊錢,節約了時間,病人少遭點罪,家人少點憂慮,我覺得很值! 古羅馬帝國君主馬可·奧勒留曾有一句名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對于公立醫院開設特需門診,我們聽到的多是觀點,看到的也或只是一個視角,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實。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觀點。 如果公立醫院的定位是公益性的角度來看,特需門診與其公益性的定位有點不匹配,可能會擠占基本醫療資源。但是一味只強調公益性,只強調為人民服務,脫離經濟基礎,最終將淪為一句空話。 一為網友的評論,甚為在理。其認為,普通門診,相當于幾十個人團購了一位醫生的4個小時,特需門診相當于你自己花錢點醫生。你認為是專家為了賺錢,才串通醫院,去出診價格比較高的特需門診;其實是公立醫院為了讓病人能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享受高水準的醫療服務,才規定專家必須同時也得出相對便宜的普通專家門診。 確實,如果公立醫院提供的全都是廉價的服務,沒有特需門診的反哺,恐怕早就關門了。疫情以來,因為就診量下降,不少公立醫院爆雷,甚至關門大吉,就是力證。所以,一味要求醫院只能提供廉價服務,無疑是涸澤而漁。 再說了一個一個接受了八年、十年醫療專業教育,又經過幾十年歷練的教授,和藹地為您服務半個小時,不值幾百元嗎?小編記得上次去理發,因為時間緊張,就點了價格較貴的店長服務,十幾分鐘,收費300元。總不能說,一個大專家同樣時間產生的價值,還不如理發師吧! 其實,上層的領導們對公立醫院辦特需醫療的態度,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早些年,不少地區都曾提出逐步削減甚至取消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當時有專家也表示,特需服務逐步淡出公立醫院會是一種大趨勢,但暫時不會硬性取消,需要一個過程。 但是,后來取消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的態度,便沒有那么決絕了。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指出: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去年,北京市衛健委也曾發布《關于加強和規范北京市公立醫療機構特需醫療和國際醫療服務管理的通知》,明確將嚴格控制公立醫療機構用于特需醫療服務的床位數,其不得超過床位總數的10%,并且放開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 可見,10%的規模是一個相對合適的態度。90%的醫療資源用于大眾的普通醫療服務,保證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10%的特需醫療,用于填上普通醫療服務收入不足的黑窟窿,很有點賺富濟貧的味道!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你沾了便宜,一定是有人替你買了單。換一個角度看特需醫療,是不是觀點不一樣了呢? (環球醫學編輯:常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