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至10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了一場新軍閥之間的最大規模混戰,又稱蔣馮閻戰爭、蔣馮閻李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 大戰之前,1928年12月29日,公子哥張學良宣布東北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統一領導。表面上,蔣光頭此刻開始就統一了全中國。但其實全國仍是四分五裂的,蔣光頭實際上只能管到嫡系地方勢力的江浙滬,廣大中原、兩湖兩廣兩河山、東北華北西北四川……仍被大大小小的軍閥瓜分,人、財、物蔣介石都管不到。 盡管如此,蔣光頭作為中央政府,對各派軍閥仍具有碾壓實力,因為他占的地方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富的地方,還有英美帝國、大資本家大買辦大地主的支持,要錢有錢,要槍有槍,加之政治手段了得,慣于使用陰謀詭計,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這些人根本玩不過他。那時候來說,如果沒有偉大共產黨,沒有偉大毛主席的奮斗,估計蔣光頭會“千秋萬載,一統江湖!”,慢慢消滅各路軍閥,真正把中國買辦化,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變成另一個袁世凱,并家天下的傳承下去,傳給蔣經國、蔣孝文…… ![]() 窮苦老百姓為什么要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因為要是蔣介石一直坐了天下,普通老百姓是別想翻身的。中國就會像散裝印度似的,把你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幾個等級。窮苦人家的孩子就會永遠是首陀羅,別說讀書高考、鯉魚躍龍門了,能夠給地主、資本家打份工,有口吃的就不錯了。現在的印度仍然是這種情況,首陀羅根本就不被當人看。 扯遠了,說回蔣介石。1929年初,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軍編遣會議,研究裁撤各路軍閥的部隊,保留自己一家獨大,溫水煮青蛙,企圖慢慢弄死各路軍閥。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又不傻,哪能坐以待斃。各路軍閥假裝宣布服從中央命令,執行裁軍,其實就把部隊換個名字,或者把軍變成師,把師變成團,擴大每一級兵員。 蔣光頭一看不行,又充分發揮聰明絕頂的政治頭腦,首先拉攏、分化瓦解馮玉祥的五虎上將、十三太保,給錢給槍給地位。因為西北苦寒之地太窮了,馮玉祥的大將們紛紛被金錢收買,倒戈相向。接著,蔣光頭又對閻錫山許以高官厚祿,讓晉軍服從中央,并挑撥閻錫山的大將商震、傅作義出來單干,成為一方諸侯,收到了良好效果。最后,蔣介石對最能打的桂系,看著他們占著兩廣、兩湖、平津的好地方,眼饞不已,又看到他們的地盤分散、兵力不集中,決定從軍事上搞死他們。 ![]() 李宗仁當時在南京任職,在蔣介石的地盤上,一看情況不妙,趕緊跑路。白崇禧當時在天津,和部隊沒在一起,蔣介石借機一邊收買他的部隊,一邊派特務到天津準備干掉他。但蔣委員長的保密工作從來就沒有做好過,不說后來被中共的層層滲透,最高作戰計劃都是我黨臥底擬訂的,單是當時也被各路軍閥竊取機密。因為靠錢來收買人并不靠譜,總有出價更高的,所以沒有啥絕密可言,分分鐘信息就被轉賣了。白崇禧獲悉要被暗殺后,也急忙坐船跑路。 就這樣,1929年3月蔣桂大戰前夕,桂系兩位大佬都沒在軍隊,部隊群龍無首、一盤散沙,被蔣介石大敗,輕易地被趕回了廣西老家。 然后是,1929年5月馮玉祥也被收拾了。他的十三太保韓復榘、石友三被蔣介石收買,調轉槍口就對準了他。馮玉祥節節敗退,被迫下野。 閻錫山一看這樣不行啊,這樣下去就被蔣介石逐一攻破了。他于是聯絡滿血的張學良,還有殘血的馮玉祥、李宗仁,決定聯合起來跟蔣介石再干一票大的。除了張學良在東北山高皇帝遠,坐山觀虎斗,沒有輕易入局,跟蔣介石有大仇的馮玉祥、李宗仁還有張發奎紛紛加入。1930年5月爆發的這次中原大戰,反蔣軍兵力約70萬,蔣軍兵力約30萬,張學良東北軍11萬,總計各方投入兵力在100萬以上。雖然看似蔣介石兵少,但貴在武器精良、錢糧充足,倒蔣軍隊這邊卻都想保存實力,不想把家底拼光了,這就導致戰場上蔣軍集中兵力攻擊一處,各路軍閥明哲保身,不是自己的防區堅決袖手旁觀,被蔣軍多個擊破。加之蔣介石的金錢戰術、策反戰術,雙方你來我往,在河南、安徽、山東等地展開大廝殺,形成了均衡態勢。 反蔣集團雖然內部矛盾重重,但軍隊規模還是很大,所以雙方就在黃河一帶對峙起來,蔣介石也沒法徹底吃掉對方。這個時候張學良的態度就非常關鍵了,東北軍作為民國時期中國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擁有兵力約30萬,裝備精良,還有300多架飛機、鎮海艦、坦克。光頭和反蔣雙方都派出優秀的營銷人員去游說張學良。 但蔣介石拿出手的都是真金白銀,當時形象地說,蔣一手拿槍一手拿錢,閻錫山一手拿算盤一手拿秤桿,馮玉祥一手拿大刀一手拿窩頭。蔣光頭為了爭取張學良,不但給槍給錢,還直接許諾國民政府海陸空軍副總司令的位置給他,相當于全國二把手,僅次于自己。蔣介石還承諾只要張學良出兵,以后天下由你我兄弟平分,劃河而治,蔣介石統治黃河以南,張學良統治黃河以北,平分秋色。如此優厚的條件開出來,還有什么好說的?于是,張學良率兵入關,全國通電擁護蔣介石的國民政府。 ![]() 還打啥?認輸吧,1930年10月15日,閻錫山和馮玉祥通電下野,閻錫山出國游學,馮玉祥從此徹底失去兵權,軍隊由張學良改編。桂系殘兵回到桂林,打敗滇系保住了地盤。 1930年11月4日,中原大戰徹底止息。“中原大戰”歷時7個月,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支出軍費5億元,戰火波及20多省,雙方死傷達30萬之巨,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冀魯豫等省的青壯年男子,可惜我中華大好男兒沒有死在抗日戰爭的英雄戰斗中,卻因為軍閥們的一己私利,白白失去了生命。 各路軍閥對老百姓加捐加稅,濫發紙幣,戰禍所及,破壞嚴重。作為戰場的中原人民,河南洛陽等27縣嚴重受災,農業損失量為常年產值的160.2%;雎縣等十幾個縣農民平均每戶損失牲畜0.22頭,河南省“因戰事死亡達12余萬口,受傷1.95余萬口,逃亡在外者118.5余萬口,被軍隊拉夫者達129.77余萬口,其中因以致死者3萬余口,而兵士之死亡者尚不在內。 財產損失包括破壞焚燒房屋在內,總計為65146.9萬余元。全部損失估計10年之后方可恢復”。以鄭州為例,開戰以來,“每日必來飛機,來必擲炸彈。……而每擲一次炸彈,必死若干人民,毀壞若干建筑”;“夫此種情況,不止鄭州,凡戰地都會,隴海、平漢兩路附近之各縣城與各村落,處處如是,白日皆然”。軍閥們為了一己之私,導致中原糜爛、餓殍遍野。慘狀真的不忍卒睹,無法直視。 在中原大戰爆發之前,毛主席早就高瞻遠矚地寫了一篇文章,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內斗做出了預判,巧合的是,他的文章是1930年1月形成的,蔣桂戰爭在當月就爆發了,緊接著就是中原大戰,不能不說毛主席的預見能力在當時獨步天下。這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所謂“預見性”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毛主席之所以后來擁有牢不可破的領袖地位,與他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是分不開的。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文章仿佛一盞明燈,為革命指明了道路。文章說,紅軍中的部分人,一打了敗仗,就消極退縮,對革命勝利的前途感到渺茫。他們看不到人民的力量。他們沒有認識到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矛盾重重、激烈混戰,隨之而來是賦稅的加重,廣大人民、民族工商業受剝削壓迫日益嚴酷。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絕對會到來。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干柴,終會燃成烈火。只要看一看許多地方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士兵嘩變、學生罷課的發展,就知道這個“星星之火”,絕對可以“燎原”。毛澤東早早地預測到,軍閥混戰的到來,正是我黨我軍革命高潮到來的時候。 1930年,在毛澤東正確路線指導下,贛南閩西根據地決定紅四軍、紅五軍及江西紅軍第二、第四團,在國內軍閥混戰初期,“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范圍,從游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于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以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這就是中央蘇區最初的藍圖,促使了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從低谷走向高潮,中央蘇區得以迅速建立和發展。1930年10月,紅一方面軍進軍江西,攻克吉安,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擴大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 ![]() 中原大戰結束時,紅軍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中共已經在全國11個省發展出根據地或者游擊區,正規紅軍已經擁有14個軍,人數超過10萬,和蔣介石比起來,這點力量的確還比較弱小,但它代表中國最先進的力量,已經走到了政治舞臺前面,面對強敵,毫不畏懼。紅軍在紅色區域建立和發展政權,深入土地革命,擴大人民武裝,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一步步完善發展,把政權波浪式地向前擴大,宣告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正式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