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陜北紅軍主力改編成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 其中由中央紅軍改編的115師在八年的艱苦征程中不斷發展壯大,而且不同于其他兩個師主要集中在一處根據地發展,抗戰結束時其已經在華北建立了多個根據地。 那么115師有何過人之處,其分兵后又發展成為了我軍哪些王牌部隊? ![]() 紅軍 八路軍改編中央紅軍成為115師,成立初期人員裝備水平最好為什么在抗日戰爭中我軍只有115師是能做到多次分兵,首先與其強大的實力密切相關。 雖然眾所周知115師前身就是長征到陜北的紅一方面軍,但實際編制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長征出發時紅一方面軍有一、三、五、八、九5個軍團,戰斗人員約6.5萬人。經過慘烈的戰斗到1935年同紅四方面軍會師時紅八軍團已經取消,紅五、九軍團隨后又跟隨紅四方面軍一起行動。 而1935年9月中央軍委又取消了紅三軍團的建制,這樣到達陜北的只剩下紅一軍團約9000人。幸好原屬紅四方面軍的紅25軍先長征到了陜北,與陜北紅軍主力紅26軍,27軍合并成了紅15軍團。 ![]() 紅軍 兩個軍團會師之后重新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的番號,同時還編入了部分陜北地方紅軍。 這樣當八路軍改編時原紅一軍團紅1師成為115師獨立團,紅2師變身為343旅685團,由紅三軍團縮編而成的紅4師變成了343旅686團。 由于紅一方面軍指揮系統事實上變成了八路軍指揮系統,所以原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和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分別升任115師師長、副師長和政治部主任。 而紅15軍團的三個紅軍師重新編為344旅687和688團,開國大將徐海東和黃克誠成為了軍政負責人[1]。此外編余軍官組成了教導隊,這樣115師成為了三個師中唯一有兩個額外團級編制的。 ![]() 徐海東 而紅74師為代表的陜北地方紅軍和騎兵部隊,改編為115師騎兵營、工兵營等師直屬部隊。 完成改編后的115師擁有1.55萬人比其它兩個師人數多,而且建制層面還多了一個戰斗團。 而且到達陜北后紅一方面軍先后在同東北軍作戰和西征作戰過程中,繳獲步槍機槍近萬支和100多萬發子彈,去掉損耗后改編為115師時武器裝備還相對充足。 誓師出征時又從第二戰區長官處領到30部15瓦的電臺,100萬發7.92毫米步機槍彈,200支沖鋒槍和機關槍以及大批的手榴彈。其參戰部隊每人能配發2顆手榴彈和100多發子彈,四門迫擊炮每門炮有30多發炮彈。 ![]() 紅軍 更加關鍵的是雖然雖然八路軍主力全部東渡黃河抗日,但為了防備敵人進攻陜甘寧邊區;120師和129師各留下了一個戰斗團和師直屬隊,這樣在1937年底進入山西的我軍中115師幾乎占了一半。 再加上115師擁有林彪、陳光、徐海東、楊成武等我軍名將,這樣不但在裝備訓練乃至對黨忠誠層面都比是我軍的佼佼者。 相比之下120時的前身紅二方面軍長征之前規模有限,且除賀龍外缺少能征善戰的軍事主官。 而129師前身紅四方面軍之前經歷了許多無謂的失敗,在裝備和人員素質方面都不及紅四方面軍的全盛時期?;诳陀^實力的不同,所以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從一開始就決定讓120時只在晉西北發展,同時擔當屏蔽陜甘寧邊區的重任。 129師主要在晉東南方向發展,而115則充當開辟整個華北地區根據地的重任。 ![]() 賀龍 平型關大捷后五臺分兵,115師三部分分別開創不同根據地盡管在東渡黃河之前115師指戰員已經很清楚敵人火力遠遠超過之前的國民黨軍隊,但林彪等主要將領仍然希望能夠集中起來先打幾個漂亮的殲滅戰。 1937年9月25日115師集中了四個主力團,在平型關附近的山谷伏擊日軍部隊。 雖然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捷,可殲滅1000敵人的同時自身也損失了600多戰斗骨干。此戰打破了日軍不敗的神話也讓林彪等人徹底冷靜下來,清楚再這樣跟敵人硬碰硬將得不償失。 于是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聶榮臻率領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和騎兵營等部隊深入五臺地區,同當地僧俗抗日武裝合并后發展出了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根據地。 ![]() 聶榮臻 五臺山位于平漢、正太等四條鐵路之間,我軍以此為根據地能直接威脅北平、太原、張家口等敵人盤踞的大城市。 而八路軍創建敵后根據地有著重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可以說是實現抗日持久戰的根本途徑。 它不但能配合國軍正面戰斗箝制日軍的進攻勢頭,而且發展壯大后成為反攻日軍的最前線有力陣地。而115師獨立團作為當年中央紅軍的頭號主力,雖然只有1700人卻個個都是久經考驗的老兵。 因此在晉察冀根據地創建后只用了兩個多月就發展到了7000多人,完全達到了一個師的規??梢元毩撘粋€戰略方向的重任。可以說115師各部能夠迅速發展壯大,才是后來反復分兵的決定性因素。 ![]() 日軍 在聶榮臻專心做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之后,林彪和羅榮桓率343旅奉命由正太路南進在呂梁山區活動。 1938年2月他們進至靈石、孝義以西地區防備日軍渡黃河,同時在山西新軍的配合下創建了晉西南根據地。 此后 第115師主力在汾離公路沿線及其以南地區多次伏擊敵運輸部隊,和第120師部隊一起鞏固了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而徐海東的第344旅在平型關作戰后開始由總部分配任務,事實上已經脫離了115師師部指揮。 1937年底第344旅配合晉察冀軍區粉碎了日軍“八路圍攻”的作戰,12月在河北平山縣組建了第689團。 ![]() 聶榮臻 1938年初為打擊日軍對晉西南地區的進犯第344旅在正太鐵路沿線屢次出擊,劃歸第129師指揮后在4月配合其粉碎了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 7月份朱德總司令親自到第344旅指示其分散活動并創建抗日根據地,9月份楊得志代旅長率部開辟冀魯邊抗日根據地。 可以說這一時期雖然林彪他們還帶著115師師部行動但是全師已經被一分為三,其實際能夠指揮的只有343旅兩個團。 ![]() 日軍 師主力與山東地方武裝匯合,開辟山東根據地意義深遠雖然從地理角度來看八路軍從陜北開赴抗日前線只能在山西發展,但黨中央毛主席敏銳發現山東將會成為決定華北戰局的關鍵。 雖然后來我軍在河北地區也建立了廣袤的平原游擊根據地,但是在抗戰初期敵強我弱的大環境下我軍必須依靠山區才能展開游擊戰。 而山東恰好有沂蒙山區且民風尚武,可以作為我軍建立根據地必要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雖然1937年前我軍在山東并沒有任何武裝力量,但是抗戰爆發后國民黨韓復榘集團在山東迅速潰敗。我黨山東地區領導人黎玉迅速整合各種民間抗日力量組成了山東縱隊,為我軍進入山東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1938年3月林彪在行軍途中意外受傷,中央命令陳光代理115師師長之職。之后115師685團2營挺進冀魯邊游擊區,7月蕭華率343旅旅部改編的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進軍冀魯邊并發展成了渤海軍區。 ![]() 林彪 年底685團改編的蘇魯豫支隊又進軍微山湖地區,與挺進支隊合編后創建了湖西抗日根據地[2] 。 1939年初楊勇率686團3營擴編而成的東進支隊到達魯西地區,與冀魯邊原有部隊共同創建了冀魯豫根據地。 隨即陳光和羅榮桓率115師師部,和686團大部及教導隊等進軍山東。只留下686團少部分以晉西獨立支隊的名義,在343旅參謀長陳士榘指揮下在晉西南根據地堅持到1940年歸建。 1939年8月中央決定將山東的第115師師部所屬各部,和山東與蘇北地區地方武裝整編成八路軍第一縱隊。 1940年3月剛組建的115師獨立旅與東進抗日挺進隊重建了第343旅,7月又改編為教導第三旅兼魯西軍區。 ![]() 羅榮桓 1943年3月115師與山東軍區合并稱115師兼山東軍區,羅榮桓同時擔任代師長、軍區司令兼政委[3]。 這樣在1943年之后只將山東地區的我軍部隊稱為115師,而留在它處的原115師部隊全部另成系統。 從后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全局來看,我軍進軍山東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行動。和山西相比山東地區物產更加豐富,尤其是能夠獲得其它根據地都沒有的鹽和黃金等重要物資。 同時山東的位置非常重要,可以溝通我軍華北和華東兩個主要戰略區。1944年初山東軍區已經發展出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5個軍區,到抗戰結束時發展為擁有2400萬人口的全國最強大解放區。 ![]() 羅榮桓 南下與新四軍建立聯系,發展成為解放戰爭我軍多支主力如果說115師第二次分兵進軍山東是將敵后抗日戰場從山西發展到全華北的關鍵,那么第三次分兵與新四軍建立聯系就是黨中央指揮協調全國敵后抗日戰場的重要布局。 在1937年底經過國共兩黨艱難談判,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但是新四軍和八路軍相比不但人數少裝備更差,而且存在廣大官兵長期游擊作戰缺乏統一領導的先天不足。 盡管新四軍在接下來兩年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始終從始終處在一種孤軍奮戰的狀態。這一方面是其面對的華中日軍更加強大,周圍數量更多的國民黨軍隊消極抗日卻限制新四軍的發展。 ![]() 新四軍 一方面由于長期脫離黨中央直接領導,新四軍的上層存在著不夠團結和執行中央命令不夠貫徹的問題。所以黨中央決定由八路軍派出有力部隊打通與新四軍的聯系,這一重任又一次落在了115師身上。 1938年9月344旅就曾經分兵東進建立冀南和豫北根據地,這樣我軍才能從河南出發一步步向華中挺近。 1940年2月第344旅與山西決死第3縱隊和第129師一部等,合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實際仍以344旅為主。 隨即黃克誠率第2縱隊挺進冀魯豫根據地,4月與冀魯豫支隊等部合編成立冀魯豫軍區。5月黃克誠根據中央協同新四軍發展的指示,率主力南下豫皖蘇解放區開始開辟華中地區敵后戰場。 ![]() 黃克誠 與此同時新四軍也從蘇南和皖南向北發展,7月新四軍第6支隊在安徽渦陽地區與八路軍第二縱隊匯合,實現了與八路軍的聯系并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雖然名義上仍屬于八路軍系統但獨立作戰,“皖南事變”后公開改稱新四軍第3師。 與此同時115師在山東創建的新部隊南下開辟了濱海根據地,并將教導1旅和教導5旅劃歸了新四軍。 1938年底685團先是挺進蘇魯豫地區,后又進軍蘇北發展成新四軍第3師7旅。 115師兩個旅發展的部隊都積極行動,最終形成了八路軍與新四軍從之前各自為戰向積極互動的轉變,在長征會師之后再一次實現了我黨對主要武裝力量的領導。 ![]() 抗戰 八路軍115師進軍山東和聯通新四軍,為我軍在抗戰結束后布局中原和進軍東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5年11月中旬羅榮桓率機關直屬機構渡海北上到達沈陽,與先期從關內走陸路到達的林彪會合。 隨即“東北野戰軍”的前身“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指揮機構,就是以羅榮桓帶去的山東我軍原班人馬為基礎組建的。 而北上進入東北的我軍11萬部隊和干部中,由115師部隊直接發展而來的就有新四軍第3師,山東軍區直屬及濱海、渤海軍區部隊和冀魯豫軍區部隊共約69500人。 115師在創建根據地過程中新組建的部隊,比如冀熱遼軍區部隊共約9700人。山東軍區的膠東、魯中軍區部隊和冀中軍區部隊約19500人,這樣東北我軍中超過九成是原115師或后加入該師的部隊。 ![]() 軍隊 當然說115師在解放戰爭爆發后就改編為東北野戰軍也是不準確的,首先留在山東的部隊成為華東野戰軍第3、8、9、10、13縱的主要組成。 晉察冀軍區部隊未能出關的部隊,后來發展成了了華北軍區第2、3兵團;編入冀魯豫軍區的原115師部隊,解放戰爭爆發后發展成了中原野戰軍1縱。 這樣繼承了中央紅軍血脈和歷史傳統的115師,其各部隊開枝散葉支援了各大戰略區,完全可以稱為人民軍隊中的“老大哥”! 參考資料[1]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08-25 [2]紅色記憶:八路軍創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國政府網.2022-06-14 [3]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