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目標】 1.復習詩歌題材分類,把握不同題材的詩歌表現出的觀點態度思想情感。 2.掌握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準確鑒賞詩歌的思想情感。 一、專題解讀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會意義及其深層內涵,并對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元素加以評價。它側重概括詩歌的主旨和簡析形象的含義(包括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 作者的觀點態度,指詩人通過詩歌形象表達出來的自己對人和事的看法、態度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對事物的態度、對人物的態度、對社會現實的態度、對歷史事件的態度、對歷史人物的態度、對人生的感悟等。它側重對詩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情感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評價。 二、必備知識梳理 (1)常見題材情感:
(2)詩歌常見情感概括 憂國憂民之悲慨國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遷客之凄涼 征夫思婦之幽怨 懷才不遇之寂寞 報國無門之憤慨 建功立業之豪邁 昔盛今衰之感傷 自由悠閑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熱愛 惜別友情之真摯 歸耕隱居之悠閑 黑暗官場之苦悶蔑視權貴之高潔 離別相思之無奈 貶官謫居之憤懣 時光易逝之感慨憤世嫉俗之激憤 三、關鍵能力 (1)抓住或明或暗地點明情感的詞句,善于分析,深入體悟詩歌內容的能力。 顯性詞語就是直接點明情感的詞語,隱性詞語主要有三類:一是指描摹人、景、物特征的詞語;二是用了典故的詞語;三是指表示情態.語氣的虛詞,如“但”“惟”“空”“又”等。 (2)根據題材,分析意象,透過景物,抓住典故,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 古詩的思想感情與詩歌的題材有密切關系,而詩歌總要具體描繪形象,在描繪出的形神兼備的形象(意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觀情感,間接地表情達意。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景、物是詩人情感的最好載體。分析時要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飾語及后面的動詞、形容詞,把握景物特征,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要從景物色彩中揣摩。還要把握景與情之間的內在關系。 (3)理清詩歌結構層次,整體觀照,前后關聯的能力。 一要分析詩歌中各句各聯的情感邏輯聯系,讀通詩歌的內容層次起承轉合等,綜合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二是綜合利用標題、典故、注釋、背景等因素來理解,尤其要把標題與詩句關聯起來,建立起有效溝通的意識。 (4)多管齊下,準確定“調”的能力。 從標題、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顯隱性語詞語(“情語”)是最主要的、最有效的辦法。另外,還可以從景物時令冷暖色彩、人物舉止、用典褒貶等角度定基調。然后要進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樂的原因。 (5)要點齊全、表述規范的能力。 1.解答理解詩句內容類試題的方法: ①準確理解關鍵字詞,闡明詩句的表面意思,由表及里,發掘其深層含意。 ②結合表達技巧甚至全詩主旨來理解詩句的深層意思和蘊含的思想感情。 2.解答概括評價觀點態度思想感情類試題的方法: 不論是局部設題,還是全局設題皆可按以下步驟答題: ①先概括。指出表現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或主旨)。如果題干只要求“概括”,就不必有以下的步驟了。 ②聯系詩歌內容,寫出之所以是某種思想感情(或主旨)的依據。這是一個分析過程。 ③如果要求鑒賞評價,可在分析之后進行具體評價。 【典型例題解析】 1.(2021·新高考一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滋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①“勸誠”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點明該主旨,勸說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誠做了鋪墊。 2.(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問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 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 【注釋】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暮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6分) 參考答案: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原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 3.(2021·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題目。(共12分) 和陶歸園田居(其一)【1】 蘇軾 環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為不爭田。 周公與管蔡【2】,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3】。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注釋:【1】此詩作于蘇軾被貶惠州時。一日蘇軾游白水山佛跡巖,夜聞其子蘇過誦陶淵明《歸園田居》,于是作此詩。【2】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華顛:頭發花白。 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6分) 參考答案:①前兩句側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心中有道,則能順應自然,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②后兩句側重寫詩人的超然態度,說明盡管外物未必和諧、美好,但內心的超脫也能使人自得其樂。 【精題精練】 1.(2021·新高考二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兒子陸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熱讀周公七月詩。 【注】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課后鞏固】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初赴明州范成大 四征惟是欠東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海接三韓諸島近,江分七堰兩潮平。 擬將寬大來宣詔,先趁清和去勸耕。 頂踵國恩元未報,驅馳何敢嘆勞生。 【注】明州即寧波,詩中“四明”也是寧波的別稱。 本詩寫于作者參知政事職位被罷免而出知明州之時。從本詩來看,面對仕途的波折,作者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和做法?請簡要說明。(6分) 參考答案 【精題精練】 1.詩人借助這兩句對子孫提出要求:詩書無涯,發奮讀書;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懷家國,永存社稷。 【課后鞏固】 1.(1)態度:面對仕途波折,作者未發一句怨誹之語,時刻想著國恩未報,一心報國。(2)做法:作者到泉州后,堅守職分,積極開展工作,宣言朝廷寬容政策,積極鼓勵百姓進行農耕。(本題6分,態度3分,做法3分,意思對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