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肱骨近端骨折(3部分、4部分)的治療仍是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肩關節置換在功能恢復上的弊端使其應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對于年輕患者。而單一鋼板系統存在骨折固定不牢靠及后期肱骨頭內翻的風險,一些加強肱骨內側支撐方法,包括距螺釘、骨水泥增強、腓骨支撐等,已經應用于臨床,但仍完滿解決內固定失效問題。 ![]() 單鋼板固定后繼發肱骨頭內翻問題 “雙鋼板”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其他部位骨折,如肱骨遠端、脛骨平臺、踝關節等,因此,國外學者創新性地將“雙鋼板”技術用于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 ![]() 手術切口采用經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在肱骨近端復位,糾正內翻后,先放置肱骨外側PHILOS鋼板,如患者存在骨量降低,可注入骨水泥加強,后在肱骨小結節處置入1/3管型鋼板。管型鋼板的位置,近端應置于大結節,肩胛下肌止點處,鋼板跨過結節間溝,鋼板遠端置于胸大肌肌腱止點的外側。 骨折復位后,先外側置入PHILOS鋼板 骨水泥填充加強 管型鋼板塑形后,置于小結節 研究納入了25名患者,在平均隨訪30.9個月(范圍12-76個月)后,18名患者(72%)在Constant-Murley肩關節評分方面獲得了優秀或良好的結果,平均值為77.17。平均簡易肩關節評分為76%± 0.2,主觀肩關節評分為72% ±0.2%。隨訪時的平均NSA為135±13°。平均7.2個月后,9名患者接受了植入物取出術,5名患者接受了關節松解術。3名患者接受了二期的關節置換手術。研究顯示該技術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6%,沒有因繼發內翻脫位進行翻修手術的報道。 ![]() 總結:對于年輕、功能需求大的高度不穩定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來說,關節置換由于功能恢復不理想,且若二期翻修,難度較大的問題,并非是首選的治療方法。 在這類骨折的處理上,除置入距螺釘、骨移植物增強、骨水泥增強和添加額外的自由螺釘之外,還可使用雙鋼板技術,以獲得更好的多向穩定性,該研究已顯示出該技術良好的臨床效果和更高的初始穩定性。該技術的弊端在于血運破壞較大,與單鋼板固定,可能存在更高的肱骨頭壞死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