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輿地圖說——殷商篇 ?詩曰: 玄鳥奮飛號成湯,鼎新革故服綏荒。 一、商族的發祥和遷徙 在《詩經·商頌》里,有一篇歌頌商祖先的樂歌,叫做《玄鳥》,它的開頭一句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以商族的圖騰玄鳥(黑色的燕子)生產的神話講述了商的始祖契的誕生。傳說契是夏禹時期的人,因協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附近),所以稱商族。學者朱彥民認為,商族發祥于燕山南麓的京津一帶,然后從那里出發,沿太行山東麓南下到達豫北的漳水流域,再向南發展,因受阻于中原夏人勢力的抗拒退回到漳水流域,后又向東南發展到達豫東地區,與東夷人聯合對抗夏王朝,最后向西滅夏建立了商王朝。 據張衡《西京賦》稱:“殷人屢遷,前八后五”。也就是說商族從先祖契到成湯(商湯)期間一共遷徙了八次,成湯滅夏建立商王朝后,從成湯到盤庚期間又遷徙了五次。 先商時期的八次遷徙為:一,契從亳(商)遷到蕃。二,契的兒子昭明從蕃遷到砥石。三,昭明的兒子相土從砥石再遷回商。四,相土向東方發展,遷居到泰山下。五,相土再遷回商。六,商侯遷殷。七,殷侯遷商邱。八,湯始居亳。這是商王朝建立以前商部落的遷徙,這八次遷徙的地望多有爭議,難以確定。 二、成湯滅夏的路線 成湯(商湯)時,夏桀暴虐,天下叛離。成湯任命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開始剪除仍忠實于夏王朝的方國。成湯首先滅亡近鄰的葛國(今河南寧陵縣北),接著消滅了韋國(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又滅亡了顧國(在今山東鄄城縣東北),最后滅亡了昆吾(在今河南許昌附近)。之后,成湯出師伐夏。夏桀率軍迎戰,在鳴條(在今河南封丘東)之野的一場大戰中全軍覆沒。夏桀奔南巢,最后死在那里,夏王朝滅亡。《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
圖3-1 商湯滅路線圖 三、商王朝的都邑遷徙 1. 湯最初居住在亳(今山東曹縣),滅夏以后為了便于對夏人的統治,商湯將都城遷到了位于伊洛盆地的夏朝的政治中心,即今偃師縣城西尸鄉溝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偃師商城”,緊臨夏都斟鄩。這個新都仍稱為亳,因為新都在原都亳邑之西,后人將其稱為“西亳”。 偃師商城位于偃師市西部,北倚邙山,南臨洛水,西南距離據認為是夏王朝都邑的二里頭遺址只有約6公里遠。偃師商城的總面積約為1.9平方公里(190萬平方米),其中小城面積約為81萬多平方米,宮殿區約4.5萬平方米。城墻西垣長1710米,寬17~24米,北垣長1240米,寬16~19米,東垣長1640米,寬20~25米,南垣長740米,寬13~18米。有6座城門,門道寬度僅有2~3米。寬大的城墻和狹小的門道,以及城內庫府的設置,顯示出這是一座軍事色彩濃厚的城池。
圖3-2 偃師商城 2. 在偃師商城的東部,還有考古發掘的商代城市遺址“鄭州商城”(在今河南鄭州市東部舊城及北關一帶)。鄭州商城處于鄭州市區,東北是紫荊山,南臨熊耳河,正處于東西交通的路口上。鄭州商城的城墻墻基寬達20米,北垣長約1690米,東垣長約1700米,南垣長約1700米,西垣長約1870米,周長約6960米,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宮殿區的面積即有約37.5萬平方米。
圖3-3 鄭州商城 與偃師商城相比,鄭州商城的規模要大得多,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鄭州商城才是商湯所居的西亳,偃師商城則是商湯滅夏后建立的軍事重鎮。也即主都為亳(鄭州商城),輔都在西亳(偃師商城)。偃師商城距離夏都偃師二里頭僅有6公里,所以可以把它視為商滅夏后就近設立的統治和管理夏遺民的重鎮。除偃師商城外,商王朝在原夏人活動的晉南、豫北等區域,還建立了垣曲商城(在今山西省垣曲縣古城鎮南關)、東下馮商城(在今山西省夏縣東下馮村東北)和焦作府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等用于管控夏人的城邑。 3. 到商王仲丁時,把都城遷到了囂(也稱隞)。囂的地望,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北附近(一說在今河南開封),靠近秦時的敖倉(在今滎陽市西)。 4. 商王河亶甲在位時,國勢衰落,河亶甲把都城遷到了相城(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一說在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 5. 商王祖乙在位時,又把都城遷到了邢(也稱耿,在今河北邢臺)。據說祖乙后來還遷徙到庇居住過(在今山東鄆城,一說在今山東定陶西南)。 6. 商王南庚在位時,又把都城遷到了奄(在今山東曲阜)。 7. 商王盤庚在位時,再把都城遷到了殷(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小屯村之殷墟)。有學者認為,盤庚遷殷的最初位置有可能是在安陽洹水北岸的洹北商城,到商王武丁時,國力強盛,又將都城遷到了一水之隔的洹水南岸的小屯村殷墟位置。 洹北商城位于安陽市北郊,洹水北岸,城址整體呈方形,方向北偏東13度,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宮殿區面積估計在41萬平方米以上。洹北商城有可能是盤庚遷殷之地。小乙之后繼位的武丁,再將都城遷于洹水南岸的小屯,即殷墟位置。二者共同構成大殷墟的范疇。
圖3-4 洹北商城與殷墟位置圖 殷墟所在的安陽位于太行山山前沖積平原之上,西倚太行山,北臨漳水,東有大河,中有洹水流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而且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可避免河水泛濫之苦,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盤庚遷殷后,直到紂王滅亡,前后二百七十三年,商王朝再也沒有遷都。 四、 商代中心區域圖 說明:圖中的地名依據,來源于《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以及商代歷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圖中的湖沼名稱來自于商代以后的古文獻,但這并不代表商代就沒有湖沼。事實上,通過地質考古研究證實,這些湖沼在商代不僅存在,而且數量比后世更多,面積也更大。
圖3-5 商代中心區域圖 五、商王朝的王畿邊界 1.商王直接統轄的區域稱為王畿,也即內服,它是以王都為中心的連成一片的較為穩固的地域。在王畿內既有商王屬地,也有商王朝的附屬國族,商王以百官臣卿作為主要的統治手段,行政上體現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商王對王畿的控制是以面的形式存在的,對王畿以外的地方的控制則是以塊或者點的形式存在的。 商王朝晚期王畿的邊界大致如下: 東界在濮陽地區:濮陽——原陽(長垣?)——商丘是商王畿的東部外沿。 東南界在商丘——杞縣——禹縣一線:商丘是控制殷南地區的軍事重鎮,進入這一線往東的濰西地區和往南的江淮地區就是商人與夷人雜居地帶。 西南界在修武至沁陽一線。 因為商王朝來自北方和南方的威脅遠比東方和西北方要小,所以北界的情況比較模糊,大致可確定在安陽以北的邢臺一帶。
圖3-6 晚商時期的王畿邊界 說明:圖中商王畿的邊界和下面幾幅圖中的外服范圍,系根據《商代地理與方國》(孫亞冰、林歡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一書的結論進行繪制的。 六、商王朝的外服(政治疆域)范圍 外服是王畿之外的區域,在外服內,既有商王朝的軍事據點,也有王朝的附屬國族(即后世的諸侯),還有其他的敵對國族和方國。商王對外服的控制不是連成一片,而是以塊的形式存在的。在商王朝強盛時,敵對的國族或邦方有可能向商臣服,使商王朝控制的這些塊連成一片,擴大外服乃至王畿的范圍;在商王朝衰弱時,這些塊也可能縮小為一個個的點甚至完全喪失,使外服的區域縮小,進而影響王畿的范圍。 內服(王畿)和外服一起屬于商王朝的政治疆域。疆域以外的范圍則稱為四至。 1.早商時期:一期,以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為核心的伊洛--鄭州一線,晚段可到晉南地區,與夏文化的分布范圍大體重合;二期,北到冀南的磁縣,南到湖北黃陂盤龍城,東到豫東的鹿邑欒臺等地;三期,向西進到陜西耀縣、銅川一線,東部發展到整個豫東地區,甚至泰沂山脈以北的濟南大辛莊都是商族的勢力范圍,東南達到巢湖以東的大城墩一帶,南部逐漸形成以湖北黃陂盤龍城為中心的龐大遺址群,北部商文化重返太行山東部,大體覆蓋了下七垣遺址漳河型的主要分布區,甚至遠至太行山以北的壺流河流域。
圖3-7 早商時期的外服范圍 2.中商時期:商文化一度向東擴展到泰沂山脈一線,西抵關中岐山、扶風,北到長城,南逾長江。
圖3-8 中商時期的外服范圍 3.晚商時期:商文化在西、南兩面大為收縮,今湖北、陜西、山西、江蘇境內的許多原早商和中商文化分布區,至晚商時期已不復為商文化勢力范圍,而為性質不同的其他文化所取代,僅在山東境內保持微弱的進取勢頭,發展到淄水和瀰河附近。
圖3-9 晚商時期的外服范圍 說明:商文化的影響范圍不等于商人勢力的實際控制范圍,晚商時期商人勢力范圍的總體上表現為點、塊、面的結合。 七、商都遷徙對商王朝國勢的影響 成湯滅夏以后,建立了以王都鄭州商城為中心、偃師商城為輔都的“王畿”地區,并以此向外擴張,此時,商都位于天下之中,國力處于上升階段,商王都穩定的時間長達150年左右。但是到了仲丁在位時,從仲丁開始至陽甲的九位商王,因不斷爭奪王位帶來的內耗,使得商的國力大為削弱(《史記·殷本紀》:“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在來自西方和北方的羌、氐等部族方國的壓力下,商王朝開始了自西向東的戰略退縮,幾經周折,最終從伊洛盆地的西亳一直退到了位于今山東曲阜的奄,幾乎完全退回到了起點。 盤庚是商代中期帝王中最有作為的一位,他繼位后力排眾議,決意將都城遷到了殷(安陽)。安陽西倚太行山,東接華北平原,“山川雄險,原隰平曠,據河北之襟喉,為天下之腰膂”(《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顧祖禹 撰,中華書局,2005年3月)。華北平原雖然平坦遼闊,但是與中原之間卻隔著東流入海的黃河屏障,在戰國以前,黃河下游河道游移不定,經常決溢改道,肆意橫流,平原上湖沼密布,渺無人跡,是難以逾越的水澤之地。而安陽位于華北平原西緣和太行山東麓,地勢平坦而且較高,土地肥沃,又離黃河較遠,很少受河水泛濫的影響,自然條件遠遠優于華北平原腹地,既是人類定居的理想場所,也是華北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盤庚遷殷使商王朝重新轉入了戰略進攻,為后世諸王的開疆辟地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自盤庚之后的第四位王武丁登上王位后,對內舉賢任能、強化王權,對外大舉用兵、征伐不服。在武丁在位的59年中,據卜辭記載商王朝就與近百個方國發生過戰爭,而武丁率軍親征的就達50多次。在武丁的治理下,商王朝迎來了后半期的大發展和鼎盛階段,殷都安陽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據考古發掘顯示,殷都在商代晚期時的面積已達30平方公里,人口達10萬以上。
圖3-10 商都安陽(殷)的位置 在甲骨文卜辭里,商都殷常常被稱為大邑商。到了商王朝末期,商王在保持殷作為王都的基礎上,又在殷都的南面建立了別都朝歌(早期的文獻稱為“沫”,在今河南淇縣附近),在商王朝最后一代帝辛(紂王)朝內,更是把朝歌作為了常駐之地,使朝歌成了商末的政治、軍事中心,而作為王陵、宗廟所在的殷,則成了商王朝的精神中心。 八、商代的交通線 1.西行交通線: ① 殷都至關中平原: 從商都殷(安陽)出發向南——沫(淇縣)——百泉(今輝縣百泉)——寧(今河南獲嘉縣)——懷(今武陟縣古懷城)——邢丘(今溫縣東15公里北平皋村)——孟津(今孟津縣東扣馬村古黃河渡口)——洛(今洛陽)——崤函通道——潼關——沿渭水河谷進入關中平原。 ② 伊洛盆地至晉南: 豫西與晉南中間隔著黃河,商代在黃河上有兩處渡口,一在垣曲古城(今垣曲縣古城鎮),一在平陸縣坡底鄉前莊。從伊洛盆地到晉南的通道分為兩條: 一是沿澗水河谷——新安——義馬——黃村(澠池北)——古城鎮渡口——垣曲——運城盆地 二是沿洛水河谷——崤函通道一段(蓮昌河河谷——宮前——三門峽)——前莊渡口——平陸——運城盆地 ③ 殷都至晉中: 一是沿漳河河谷抵達長治盆地,再沿濁漳河北源和西源前往太原盆地; 二是通過太行八陘之一的滏口陘到達黎城盆地,再向西進入晉中太原盆地。
圖3-11 殷都至關中、晉南的交通線 2.北行交通線: 今豫北和冀南地區是殷商的龍興之地,從這里一直到河北北部和東部以及遼寧西部,都有商代的遺存,通向北方的交通線把這些地點連在了一起,大致沿太行山東麓從商都殷——邯鄲——邢臺——石家莊——定州——保定——北京——遷安——盧龍等地。 此外,關外的喀左、凌源、朝陽、義縣等地也有不少商代遺存,通達這些地方的先秦古道有兩條,一是盧龍道,二是無終道: 盧龍道:盧龍——遷安——灤河河谷——盧龍塞(喜峰口)——瀑河河谷——老哈河河谷——大凌河河谷——凌源——喀左——朝陽——義縣——遼河平原。 無終道:盧龍——青龍河河谷——大凌河河谷——凌源——喀左——朝陽——義縣——遼河平原。
圖3-12 殷都至北方的交通線 3. 東方交通線: ① 泰沂山脈以北:商都殷(安陽)——向南渡過黃河——東北行到梁山——渡過古濟水——沿泰沂山脈山前平原或峽谷地帶——長清、濟南——青州、壽光 ② 魯南方向:商都殷(安陽)——向南渡過黃河——東北行到梁山——渡過古濟水——東南行到兗州后分為兩路——北路經泗水、費縣,南路經鄒縣、滕州——在蒼山(蘭陵)匯合
圖3-13 殷都至東方的交通線 4.南方交通線: ① 東南方向:商都殷(安陽)——雇(今河南原陽縣原武鎮西北)過黃河——東南行到商丘——永城——宿州——淮河流域——諸淮夷方國 ② 湖北、湖南方向: 北段西線:伊洛盆地——伊水河谷——汝水河谷——方城通道——南陽盆地——隨棗走廊——黃陂盤龍城 北段東線:鄭州——許昌——信陽——穿過桐柏山和大別山之間的隘口——沿灄水或澴水河谷——黃陂盤龍城 南段:黃陂盤龍城——沿長江上行——岳陽——沿湘江上行到寧鄉——湘江中上游一帶 ③ 江西方向: 黃陂盤龍城——沿長江下行——大冶——瑞昌——鄱陽湖——沿贛江上行——清江——新干
圖3-14 殷都至南方的交通線 5.關中至漢中、巴蜀的交通線: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既有鮮明的地方性特色,也與中原二里頭文化以及后來的商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有聯系必定就有交流的渠道。關中到漢中盆地最古老的道路是褒斜道。此外,商末周初從蜀中遷徙到寶雞地區的(弓魚)國,有可能是通過嘉陵江河谷上溯到陳倉道抵達關中的,所以商代關中到漢中的路線可能有兩條。而從漢中盆地到成都平原最古老的道路則是金牛道。 ① 褒斜道:沿古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自北到南的路線是:眉縣——留壩——褒城——漢中 ② 陳倉道(故道):寶雞——鳳縣——略陽——勉縣——漢中 ③ 金牛道: 西段:勉縣——寧強——廣元——昭化——劍門——綿陽——成都 東段:勉縣——寧強——廣元——閬中——南充——重慶
圖3-15 關中至漢中、巴蜀的交通線 主要參考資料: 1.《商代地理與方國》,孫亞冰、林歡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殷代商王國政治地理結構研究》,韋心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3. 《商文明》,張光直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3月 4.《商史與商代文明》,孟世凱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5. 《夏商史話》,孟世凱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年1月 6.《遠古中華》,楊升南、朱玲玲著,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7.《史記》,(漢)司馬遷著,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 8.《漢書.地理志》,(漢)班固著,中華書局,1962年6月 9.《古代城市》,曲英杰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0.《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譚其驤主編,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 11.《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張修桂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月 12.《黃河流域地圖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編,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年12月 13.《水經注校證》,(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正,中華書局,2007年7月 14.《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撰,中華書局,2005年3月 15.《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3版 16.《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增訂本),史為樂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17.《豫北平原》,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編著,關自翔撰稿,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4月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