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是我國第一個建立家天下的父傳子的政治制度的王朝。其所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2世紀末至前17世紀初。根據戰國時史官私人著作、對以往歷史做出總結的《竹書紀年》記載,稱禹(夏第一代王)“居陽城”(今河南登封),太康(第三代王)“居斟尋”(今河南偃師),相(第五代王)“居商丘”。不過,這些關于都城的位置只是一種傳說,尚無定論。 商是接替夏的第二個王朝。其誕生時代從公元前17世紀末到前兒世紀。據《竹書紀年》記載,湯(商第一代王)都城為毫(其所在地點說法不一),祖乙(第十四代王)為庇,盤庚(第二十代王)至商最后的帝王(即紂王,第三十一代王)為殷。 商的都城殷,位于今河南安陽西北不遠處小屯村一帶。根據近年來在鄭州與偃師考古所發現的商城。其中偃師商城小于鄭州商城。結合所測定時間,有的學者認為湯滅夏,先遷都于偃師商城,后又建鄭州商城。從仲丁到盤庚,其各代都城有的學者考證它們分別為今天河南的滎陽和內黃、山東的定陶和曲阜。 根據上述夏、商兩王朝的首都區位看,大體上是個三角形,其頂點是河南的洛陽至登封、河南東部與山東西南部(即商丘與曹縣處)和河南的安陽。這里的三角頂點是高處,分別為河南西部山地的東北部伸出的前緣、泰山西部山麓向西部緩緩下降的坡地前沿和太行山由北向南轉而向西的突出部位;三個邊則是低處。其西北邊是黃河與太行山南麓河流向黃河匯集之處,其東北邊是黃河及泌、衛兩河流向東北方的出處,而東南邊則是黃河與其相互平行流入淮河水系分水嶺,使其南部水系向東南方與之相互平行流入淮河水系。 因此,在三角形的頂端部位由于地勢高,少水患,有利于農業生產。但東部地勢低,降水少、易旱,地面過于平緩;加上局部低地,往往排水不暢,易產生內澇,自然條件較之別處稍差。 夏以前北方的文化為兩邊的仰韶文化和東邊的大汶口文化,它們分別向東、向西擴散相互交匯重疊的地區,就是新石器文化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這個三角地區是北方旱作區的南緣,再往南向長江流域水稻區過渡。所以,這里是自然條件優越的早作農業區。正是這些條件使代表文明的王朝在這里出現,也表明了其間的聯系。 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個王朝的首都之多與遷移變化中所反映出的人地關系。夏在陽城建立后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出現太康、仲康的失國,第四代相出逃于帝丘,被殺于斟灌。第六代少康中興恢復舊都,后遷于原。第七代杼是繼少康之后的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在原打開范圍后,又遷都于老丘,經第八代槐到第十代泄,利用帝丘在東部地位向東南發展,取得很大成就。后因西部多事,第十三代廑遷都西河。此后,夏由盛而衰,到桀回歸斟尋滅于商。 商朝開國之王湯滅夏后,遷其都于偃師商城與鄭州商城以便控制原夏的地區。第十一代王仲丁到第十八代王南庚遇到嚴重的長期王位之爭,造成“諸侯莫朝”,失去對諸侯方國的控制,導致頻頻遷都,八代共遷都4次。到第二十代王盤庚遷都到殷才叉穩定下來。遷殷后,其二十三代王武丁很有作為,控制范圍向西北也有很大發展。到第三十一代紂王時為周所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