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乳腺終末導管小葉上皮的惡性腫瘤 常發于40~60歲婦女,35歲以下較少發病;男性罕見 類型: 非浸潤性乳腺癌:導管內原位癌(包括粉刺癌,非粉刺型導管內癌,乳頭Paget病伴導管原位癌),小葉原位癌 浸潤性乳腺癌: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特殊類型的癌如乳頭Paget病伴導管浸潤癌]典型髓樣癌、小管癌和黏液癌等 非浸潤性乳腺癌來自終末導管-小葉單元上皮細胞。導管原位癌位于和導管相似的擴張的小葉,不見小葉結構;小葉原位癌瘤細胞充滿輕度擴張的小葉腺泡,小葉結構尚存。二者均局限于基膜內,未向間質或淋巴管或血管浸潤。可發展為浸潤性乳腺癌 非浸潤性乳腺癌-->乳腺導管內原位癌:導管明顯擴張,癌細胞局限于擴張的導管內,導管基膜完整。鏡下分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導管內癌。部分可發展為浸潤癌 非浸潤性乳腺癌-->乳腺導管內原位癌-->粉刺癌: 肉眼觀,一半以上位于乳腺中央部位,切面可見擴張的導管內含灰黃色軟膏樣壞死物質,擠壓時可從導管內溢出,狀如皮膚粉刺。其間質纖維化,壞死區鈣化,質地較硬,腫塊明顯 鏡下,癌細胞較大,胞質嗜酸性,分化不等,大小不一,核仁明顯,核分裂豐富。呈實性排列,中央壞死,壞死區可見鈣化。導管周圍間質纖維組織增生,慢性炎細胞浸潤 非浸潤性乳腺癌-->乳腺導管內原位癌-->非粉刺型導管內癌: 細胞不同程度異型但較不明顯,細胞較小,形態較規則,一般無壞死或僅有輕微壞死。癌細胞在導管內排列成實性、乳頭狀或篩狀等形式。導管周圍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不明顯 乳腺粉刺癌:導管內癌細胞排列緊密,大小不一,胞質豐富,嗜酸性,中央有大片壞死 非浸潤性乳腺癌-->乳腺小葉內原位癌 擴張的乳腺小葉末梢導管和腺泡內充滿呈實性排列的癌細胞。癌細胞比導管內癌的小,大小形狀一致,核圓或卵圓形。核分裂像罕見。增生的癌細胞未突破基膜,為多中心性,腫塊小,不易與乳腺小葉增生區別 浸潤性乳腺癌-->浸潤性乳腺導管癌 乳腺導管內癌發展而來 癌細胞突破基膜向間質浸潤 鏡下,癌細胞排列成巢狀、團索狀或伴少量腺樣結構。可保留部分原有的導管內原位癌結構,或完全缺如。癌細胞大小形態不一,多形性較明顯,核分裂像多見,常見局部腫瘤細胞壞死。腫瘤間質有致密纖維組織增生,癌細胞在纖維間質內浸潤生長 肉眼觀,腫瘤呈灰白色,質硬,切面有砂粒感,無包膜,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活動度差,癌組織呈樹根狀侵入鄰近組織內,大的癌組織可深達筋膜,癌腫侵及乳頭且有大量纖維組織增生,癌周增生的纖維組織收縮,導致乳頭下陷;癌組織阻塞真皮內的淋巴管,致皮膚水腫,毛囊汗腺處皮膚相對下陷,外觀呈橘皮樣。晚期乳腺癌形成巨大腫塊,在癌周浸潤蔓延,形成多個衛星結節;癌組織突破皮膚,形成潰瘍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癌組織呈條索或島嶼狀分布,在間質內浸潤生長 浸潤性乳腺癌-->浸潤性乳腺小葉癌 小葉原位癌穿透基膜向間質浸潤 癌細胞呈單行串珠狀或細條索狀浸潤于纖維間質之間,或環形排列于正常導管周圍。癌細胞小,大小一致,核分裂像少見。細胞形態與小葉原位癌的癌細胞相似 約20%累及雙側乳腺,在同一乳腺 中呈彌漫性多灶性分布 肉眼觀,切面呈橡皮樣,灰白色,柔韌,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 常轉移至腦脊液、漿膜表面、卵巢、子宮和骨髓 乳腺浸潤性小葉癌:癌細胞排列呈列兵樣,浸潤于纖維間質中,部分圍繞乳腺小導管環表排列 特殊類型的乳腺癌 髓樣癌伴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小管癌、黏液癌和Paget病 Paget病: 伴有或不伴有間質浸潤的導管內癌的癌細胞沿乳腺導管向上擴散,累及乳頭和乳暈,在表皮可見大而尾鞭型、胞質透明的腫瘤細胞,腫瘤細胞可孤立散在或成簇分布。病變下方可見導管內癌,細胞形態和表皮內的腫瘤細胞相似。乳頭和乳暈可見滲出和淺表潰瘍呈濕疹樣改變,稱濕疹樣癌 擴散 : 直接蔓延:沿乳腺導管,累及相應乳腺小葉腺泡;沿導管周圍組織間隙向周圍擴散到脂肪組織;可侵入胸大肌和胸壁 淋巴道轉移:同側腋窩淋巴結;晚期至鎖骨下淋巴結,逆行至鎖骨上淋巴結。位于乳腺內上象限的乳腺癌轉移至乳內動脈旁淋巴結至縱隔淋巴結,偶爾轉移至對側腋窩淋巴結,少部分通過胸壁淺部淋巴管或深筋膜淋巴管轉移至對側腋窩淋巴結 血道轉移:晚期乳腺癌轉移至肺、肝、骨、腎上腺和腦等組織器官 正常乳腺上皮細胞核內有雌二醇受體9加熱蒸汽和孕酮受體(PR) |
|
來自: 元亨技術 > 《醫學教育:病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