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書壇上有一場關于筆力的論爭。筆力是什么?筆力如何增強。最后學術界得出了一家較為統一的答案:“筆力是綜合運用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產生的一種感性形象。” 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這三點往往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但能將其中一種要素發揮好,都將是杰作。明朝就有這樣一個人,近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評價他:“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也。” 這個覺斯,就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王鐸(王覺斯),啟功先生眼中500年來的筆力第一,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繼“草圣”張旭、懷素之后,第一個談論草書繞不過去的人。 為了尋求書法新的突破,明人尤其推崇將行書寫作速度加快,或者是在草書當中夾雜行書筆意,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就是個中高手。王鐸能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獨創了一門墨法:“漲墨法”。在王鐸之前,書法史上的墨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濃墨型和淡墨型。 濃墨型講究筆酣墨飽,墨色鮮亮豐潤。淡墨型用淡墨書寫,可以增強書法清爽雅致的風趣。 到了元代,受到水墨畫的影響,人們開始格外注意水分對墨色的影響,可惜元代存世時間太短,到了明朝,王鐸發明了這“水墨并用型”墨法。 王鐸有一件草書《擬古帖》就是其典型代表。這件作品中有大量的墨色對比,有的地方墨水聚成一團,甚至分辨不出筆畫。這些墨團許多都是毛筆在落紙之前自然滴落形成的。 許多人不能理解這樣的創作方式,殊不知若是筆力不強,這些墨團真就成了紙上的“墨豬”,對于能理解的書法內行來說,王鐸真的堪稱神筆。 王鐸的書法不被理解還有一個原因。他當了清朝的“貳臣”。明崇禎十七年(1645年),清軍攻陷揚州,王鐸留守南京鎮守,時勢所趨,為了保護城中百姓,并且讓國家重開科舉,王鐸開門降清成了清朝的貳臣,所以有人說他的書法是“漢奸體”。王鐸一個人承受了罵名,在七年后郁郁而終。 練習這件《擬古帖》的確對增強我們的筆力有很大的幫助,也能幫助我們尋求書法墨法的趣味。 我們將這件作品進行了1:1超高清的復刻,觀其如觀原作,期待您的喜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