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金屬能像黃金一樣源源不斷地介入人類的經濟生活,并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它那耀眼奪目的光澤和無與倫比的物理、化學特性,有著神奇的、永恒的魅力。黃金的社會地位雖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歷盡滄桑沉浮榮辱,升降變遷不定,但至今在眾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著神圣的光環,為世人共同追求的財富。 黃金在自然界中是以游離狀態存在而不能人工合成的天然產物。黃金分布的范圍很廣存在于銅礦和鉛礦中,存在于石英礦中,也存在于河流的砂礫中以及硫化礦中;海水中也有驚人的金礦含量,但是利用海水采集黃金非常不經濟,現在還沒有此種采金方法。黃金按其來源的不同和提煉后含量的不同分為生金和熟金。 1.生金 生金亦稱“自然金’荒金’源金”,是熟金的半成品,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采的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生金分為礦金和砂金兩種。 生金是自然產生的金元素礦物,在地殼中都是分散的細小金砂或金渣,但也有自然金塊存在,俗稱“狗頭金”是河床中的砂金千百萬年間被碳酸化合物絡合的凝聚物,因形狀酷似狗的頭形而得名,常含銀或微量的銅。狗頭金單塊最小的十幾克,最大的幾十千克宇見的大塊金幾百千克,印度科學家曾發現過兩塊近2.5t的狗頭金。 ![]() 含銀量超過20%的金稱為“銀金”啟然金以自然金塊或銀金為主,金的顆粒粗大,一般以肉眼即可辨別,一般呈塊狀、散粒狀、薄片狀、針狀、海綿狀、毛發狀或不規則樹枝狀集合體,個別塊體可重達數十千克。自然界純金極少,常含銀、銅、鐵、鈀、朝、鉑、鎳、備、硒、鋨等伴生元素。自然金中含銀15%以上者稱“銀金礦”,含銅20%以上者稱“銅金礦”,含鈀5%11%者稱“鈀金礦”,含祕4%以上者稱“祕金礦”。 當礦石中含有自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巖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硫化物的礦脈同時出現,這稱為“脈狀礦床金”或“巖脈金”。自然金由巖石中侵蝕出來 最后形成沖積礦床的砂礫莉I為“砂礦”或“沖積金”。沖積金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更豐富的金,因為在巖石中的金與鄰近礦物氧化后再流入河流,借助流水作用形成金塊。 自然金的顏色變化與金的成色有關,高成色的金呈深黃色一黃色,并呈淺紅色調,一般成色的金為深黃色、黃色、黃白色,低成色的金具淡綠色。 (1)礦金。礦金也稱“合質金”產于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涌岀的熱泉通過巖石的縫隙而沉淀積成,常與石英共生夾在巖石的縫隙中。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礦金產于不同的礦山,所含的其他金屬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間。礦金開采的工序相對復雜而艱辛,一般開采出It礦石才能提煉出幾克黃金。 (2)砂金。砂金是產于河床彎曲的底層或低洼地帶,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相對于礦金,砂金多數細微如沙。砂金起源于礦山是由于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巖石經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啟然沉淀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砂金。金在地表環境具有十分穩定、密度大、顆粒小等特點,所以沖積砂金礦層主要產于基巖上面的礫石層底部,礦層延長可以很大,離原生礦床或巖石可以很遠。由于這類礦床埋藏淺,易于用簡單的淘洗工具淘取,所以,遠在幾千年前已經為人們所開采。砂金礦是古代和近代歷史上世界黃金生產的主要礦床,經過幾千年的開采,富礦砂多已枯竭現在主要以礦金為主。 砂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刀'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9成以上為赤黃色3成為淡黃色7成為青黃色。 ![]() 2.熟金 熟金是生金經過冶煉、提純后的黃金,一般純度較高,密度較細,有的可以直接用于工業生產。常見的有金條、金塊、金錠和各種不同的飾品、器皿、金幣,以及工業用的金絲、金片、金板等。由于用途不同,所需成色不一或因沒有提純設備而只熔化未提純,或提的純度不夠,形成成色高低不一的黃金。人們習慣上根據成色的高低鈀熟金分為純金、赤金、色金3種。 (1)純金。黃金經過提純后達到相當高純度的金稱為“純金”(圖3習)-般指達到99.6%以上成色的黃金。100%的純金是不存在類型的,目前電解提煉法一般也只能提到99. 999%。 (2)赤金。赤金和純金的意思相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金的標準有所不同。國際市場上岀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稱為“赤金”。而國內的赤金成色一般在99.2%99.6%之間。 (3)色金。也稱“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較低的金。這些黃金由于其他金屬含量不同,成色高的達99%,低的只有30%。 ![]() 按含其他金屬的不同劃分,熟金又可分為清色金、混色金、K金等。 黃金中只含有白銀成分不論成色高低統稱為“清色金”。其成色在95%左右的為赤黃色B0%左右的為正黃色,70%左右的為青黃色,俗稱“七青、八黃、九五赤”。高色金性質柔軟,敲無長音,色澤光潤,火燒后不變色。清色金較多見,常見于金條、金錠、金塊及各種器皿和金飾品。 混色金是指黃金內除含有白銀外,還含有銅、鋅、鎳、鉛、鐵等其他金屬。根據所含金屬種類和數量不同,可分為小混金、大混金、青銅大混金、含鉛大混金等。 黃金所含雜質總量中,含銅不超過1/10者稱為“小混金”(如95%成色黃金,含雜質量5%,含銅量不超過0.5%)。其特征為:顏色比清色金微紅,體質較硬;金寶、金條面上有麻點不光潤,擊之稍有長韻。 黃金所含的雜質總量中,含銅超過1/10者稱為“大混金”(如90%成色黃金,雜質含量10%,含銅量超過1%)。其特征為:紅銅大混金,其表皮微顯紫紅色,經火燒后,即變黑色成色在90%以下者,剪折的磧口呈殼晶沙磧體質堅硬而發脆,擊之有長韻;青銅大混金表皮發銥不光潤體質輕飄,擊之有銅音磨道時打滑。 |
|
來自: 新用戶88302mXh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