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以來,我努力鉆研教材教法,對教材的每一課都進行了深入的研讀,撰寫了相關教學設計,制作了配套的課件。為方便老師們在教學中參考,公眾號將逐一發表我的這些原創教學設計和課件,目前像這樣免費地成套地提供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的行為,絕對是很少有的。我是希望我能夠踐行分享、開放的互聯網精神,也希望公眾號讀者能秉承同樣的精神,對這些教學設計和課件提出批評意見。如果讀者覺得我的資料有參考價值,也歡迎推薦給同事和學生,畢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這里呈現的是給高二歷史方向(類似原來文科班)學生的教學課件,將新課和一輪復習合二為一,既注重讓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掌握解題的方法,也注重提升學生的素養,拓展學生的視野。本課內容是加爾文改革等與宗教改革的影響。 2、加爾文:岳麓 加爾文燒死塞爾維特,天主教只滿足于燒死異教徒,加爾文卻要將塞爾維特活烤一個小時。 加爾文(1509—1564),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始人。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國北部努瓦榮。1523年到巴黎就學;后赴奧爾良大學學習法律,深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1531年回到巴黎,專攻神學,約1534年成為新教徒。因受政府迫害,化名逃往瑞士巴塞爾。1536年在巴塞爾出版《基督教要義》。該書提出了系統的新教神學理論,是宗教改革時期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此后,除短期被迫離開外,一直在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在他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爾文宗傳播到歐洲各國。因此,有人稱加爾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內瓦是新教的羅馬。1564年5月27日死于日內瓦。 (1)主要觀點 ①先定論 人的命運是上帝先定的 加爾文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加爾文拿先定論來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他說:“一個人之所以發財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賜。” 一個被上帝揀選的人,內心必然充滿了對上帝真誠的信仰,肯定會為了上帝而努力勤奮地勞動,過一種純樸節儉的道德生活。加爾文則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勞動,都看作是為了榮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現實的經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的意義,從而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神學根據和宗教動力。他認為在發展生產,聚斂財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為上帝增加了更多榮耀的人,也一定是為上帝所揀選的人,也就能夠成為社會上越受尊重的人。 ②財富是上帝恩賜的人取得成功的標志,主張選民以奮斗精神取得事業成功 加爾文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要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加爾文教派主張發財致富,支持商業和高利貸,崇尚節儉、主張克制欲望,鼓勵積累資金。據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帝,為了靈魂的得救。 另外,加爾文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這個教派改革教會組織,由教徒選舉長老和牧師,共同管理教會;各地教會成立聯誼會,領導教務,使教會組織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 當然,民主并不意味著自由。日內瓦市民上層在奪取政權后,就加緊對市民的控制,強制市民遵奉加爾文編訂的《教會信條》、《教理問答》,連生活方式、娛樂等都加以干涉。加爾文在日內瓦工作二十余年,幫助日內瓦市建立加爾文教派的神權共和國。這個共和國也同樣鎮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 (2)歷史意義 ①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辯護 從神學角度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②為以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岳麓 加爾文認為“當服從那些治理者,但只在主里服從他們,倘若他們的命令違反上帝,就當置若罔聞,也不要顧及他們的尊榮,因為我們使這尊榮服從至高無比的神的權威。”這就是說,信徒服從的僅僅只是上帝的旨意,統治者因是上帝的代表而受人尊敬,但這些人如若背叛了上帝,信徒們可以不再順從他們,這就為反抗合法性提供了神學依據,也為絕對服從統治者思想打開了一個缺口。 由于加爾文主義對舊的封建制度及意識形態的否定與矯正,因此,它不斷被資本主義已經萌芽產生的國家所容納和接受,被資產階級及廣大不滿現狀的人民作為自己斗爭的思想武器。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胡格諾戰爭、清教徒的抗爭以及蘇格蘭民族解放戰爭都以它作為自己的思想理論基礎。(英國和荷蘭正是利用宗教外衣發起了資產階級革命。)所以恩格斯說加爾文:“成了日內瓦、荷蘭和蘇格蘭共和黨人的旗幟,…并為英國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外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52頁) 3、亨利八世國教改革 國王為教會最高首領;保留天主教教義和儀式;沒收天主教修道院教產 16世紀英國也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公元1509-1547年)的離婚案是這場運動的導火線。英國宗教改革既不是出于對羅馬教會的道德義憤也不是為了捍衛純正信仰,而是完全出于島國的利益、英格蘭人的利益。所以英國的宗教改革一開始便帶有很清醒的理性主義色彩。英國宗教改革在神學思想和宗教儀式上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改進,它的主要成果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加強了英國國王的宗教權力,宣布英格蘭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廷的管轄,成為一個只聽命于英國國王的獨立教會,即安立甘宗或圣公會;第二是沒收天主教修道院的教產,把修道院的田產很便宜地賣給鄉村地主,這個教產還俗的措施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 英國國教并沒有完全滿足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愿望,16世紀下半葉他們在國教會內部形成了一個類似于加爾文宗的新派別,要求徹底清除國教中殘存的天主教因素,是為清教運動。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終于在清教運動的旗幟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1. (2019年全國3卷32)16世紀,英國自上而下地進行宗教改革,國王成為英國國教教會唯一的首腦。17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宣布實行宗教自由,強調英國國教教會的至尊地位。此舉旨在 A.促進信仰自由 B.鞏固君主立憲 C.強化專制統治 D.落實《權利法案》 三、影響 ①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打破了天主教一統西歐的局面),推動了天主教會的改革運動
問:從地圖中能獲取什么信息? 預設:天主教一統西歐的局面被打破,不僅出現了新教,新教的影響范圍還相當廣;新教的影響范圍主要在歐洲的西北部(西歐的偏北部一點); 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思潮與運動,促成了基督教內部的大分裂,既給予羅馬教廷的神權權威以巨大的沖擊,也使廣大信徒受到劇烈的震撼。嚴峻的形勢,導致天主教會內部改革呼聲日益高漲,更迫使羅馬教廷在采取措施,對新的宗教派別展開斗爭,以確保教皇的地位和權威。教廷所采取的旨在自救的一系列應變活動,被稱之為“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 “反宗教改革”運動始于16世紀40年代。事實上,為消除教會日益腐敗的現象,羅馬教會內部的自救改革早在“宗教改革”運動發生前就已開始。當時,為鞏固地位,教廷首先在西班牙采取了強化其神權統治的措施。在教廷的支持下,西班牙的圣方濟各會修道僧依靠國王斐迪南,整固了業已衰落的宗教裁判所,無情鎮壓異端分子,嚴厲整頓教會戒律。有效地凈化了西班牙教會。使西班牙成了歐洲天主教最堅固的基地。到了16世紀,羅馬教皇開始了在整個天主教范圍內進行的自上而下的“反宗教改革”運動。 一方面,教會對陳舊的天主教教義作了許多順應時代的更改,再次確定了教皇的至上神權和羅馬教會的獨尊地位,否定了新教的合法性。為清除“異端”書籍,抵消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的影響,羅馬教廷還推行“禁書”措施。另一方面,羅馬教廷還支持一些反對宗教改革的修會的組建,耶穌會就是一個典型。 該會1534年在巴黎建立,其創始人系西班牙貴族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他本是軍人,退伍后編寫了《靈性操練》一書,糾合一批西班牙軍官建立了耶穌會。1640年,教皇保羅三世頒令承認。到17世紀初,其會士已逾萬人。耶穌會與其他修會不同,它不主張以離群索居、遠避塵世,而是要求介入世俗事務,通過滲入上流社會,出版書刊、開辦學校等活動以擴大羅馬教會的影響。耶穌會有紀律嚴格,入會者必須富有前程的信仰與獻身精神,必須崇拜教皇,絕對服從指示。入會者還必須宣誓絕財、絕色、絕意,端正品行。為了維護教皇的權威,耶穌會士還盡量設法滲透到各國、各地區的統治集團之中去搜集情報,刺探隱秘。此外,它還廣泛地興辦各種學校,注意培養上層人士的子弟,教學中不受經院式的傳統方法的束縛,吸收自然科學的成果。它還派會士向海外積極布道,以擴大天主教的影響。所有這些,都為天主教的生存與進一步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②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復蘇的人文主義:人民 新教徒可以自由的閱讀理解《圣經》、自主的與上帝溝通、在教會內部與神職人員平等、追求世俗生活。這樣一種宗教信仰的新形式、新觀念,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主義的宗教觀。它與我們所學習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以人為本”“追求現世幸福”的人文主義思潮是吻合的。更重要的是,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擁有更加廣泛的社會性。因為文藝復興主要影響的是文化藝術界的思想精英,而宗教是涉及西歐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所以,他所宣揚的人文主義思想能夠得到更為廣泛的接受。 宗教改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廣泛和更內在地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新教提倡的勤勞節儉的品德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了新教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脫離羅馬教廷的民族教會的建立,推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為啟蒙運動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的準備:人民 宗教改革之后,以統一教會和信仰的分裂為標志的宗教共同體的瓦解,使得歐洲人心目中的上帝似乎被他們自己判處了死刑,出現了一個“人人可為祭司”的新時代,上帝再也無法以統一的面目出來團結世人。于是,人開始不得不代替“神”在混亂和沖突中,依靠自己的理性,去探尋、建立一種新的人間秩序。 16世紀是宗改和混亂的世紀,17世紀被史學家稱為“危機的世紀”。各種宗教沖突宗教戰爭此起彼伏,甚至出現了席卷整個歐洲的三十年戰爭。面對支離破碎的基督教王國,共同體的獨立和重新構建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在宗教分裂的局面下,以任何教派作為粘合劑去整合權力,重構共同體顯然將激化矛盾而不切實際。政治共同體、民族共同體、疆域共同體…便成了更加可行的選擇,正如我們在后面的歷史中觀察到的。顯然共同的政治、共同的民族(文化的,非種族的)、共同的疆域在此刻比共同的宗教要容易認同。歷史上已經生成的政治共同體(王國)紛紛獨立,往現代主權國家的方向發展,新的政治共同體也在宗教紛爭中形成。 一路成長崛起的王權,在其權威競爭者天主教會失勢之后,自然地向最高統治權的角色更進了一步。另一方面,宗改運動造成的嚴重動蕩,也激起了迷茫的人們對結束混亂、重建秩序的渴求。王權獲得了加速整合權力的機會。說歐洲人從“宗教動物”,又變回到“政治動物”了。政治終于從“神權”的桎梏下獨立了出來。宗改運動的政治化,使得各種權力紛紛登臺,使得沉睡了千年的“國家”再次以世俗政治的概念出現在西歐。 出示圖片《利維坦》 從而引出啟蒙運動。 |
|
來自: 新用戶4129qco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