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之源是指生命的源頭。 《難經·八難》:“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第八難 寸口脈平而死的原因 〔原文〕 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①。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②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③,三焦之原④,一名守邪之神⑤。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 〔譯文〕 問:寸口脈(這里指寸部脈)常同平常差不多而竟會死亡的,這是什么道理? 答:人體所有的十二經脈,都連屬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就是十二經的根本,也是指二腎之間的動氣。這是五臟六腑的基本,十二經脈的根原,呼氣與吸氣出入的樞要,三焦氣化的發源地,又可稱之為防御病邪侵襲的一種功能。 所以說,生氣是人體的根本,如果根本已絕,那么莖和枝葉就都會枯萎了。寸部脈同平時差不多而竟會死亡的,就是因為生氣已先絕于內部的原故。 〔詞解〕 ①生氣之原:生氣就是正氣、元氣。原是本原或根原的意思。 ②腎間動氣:是指兩腎之間所藏的生氣。靜為陰,動為陽,動氣也就是有陽氣的含義。 ③呼吸之門:門是門戶,門戶有開合出入的作用。呼吸之門,就是司呼吸之氣開合出入的樞要之處。 ④三焦之原:三焦,是指上中下三焦而言,它是水谷運行的道路,氣機活動的終始。它的功用,能使來自水谷的精微,包括氣血津液等得以周流于肌膚與臟腑之間。三焦之原,就是指三焦氣化的發源地。 ⑤守邪之神:守邪,是防守病邪侵襲的意思。神,是指人體防御外邪侵襲的功能。腎氣充盛,則外邪不得侵犯。 腎為生氣之源 腎有貯藏精氣的作用,腎的精氣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為生命的基礎。后天之精,又稱五臟六腑之精,來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臟六腑。實際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腎臟中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故曰:“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后天之氣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后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后,資水谷以奉生身,則神發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后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后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可見,腎精的盛衰,除先天條件外,和后天之精的充盛與否也有密切關系。腎臟對精氣,一方面不斷地貯藏,另一方面又不斷地供給,循環往復,生生不已。所以說:“腎者,主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是精藏于腎而又非生于腎也。五臟六腑之精,腎藏而司其輸泄,輸泄以時,則五臟六腑之精相續不絕”(《醫述》引《怡堂散記》)。腎所藏的先天之精氣充盛,不僅給全身之氣的生成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還能促進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臟六腑有所稟受而氣不絕。所以說:“父母構精時,一點真陽,先身而生,藏于兩腎之中,而一身之元氣由之以生,故謂生氣之原”(《醫門法律·先哲格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