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8日,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會堂終于動工,用時10個多月才落成。 期間,不時有中央領導來視察,其中就包括修建人民大會堂的主要發起人毛澤東。 1959年9月,大會堂基本完工,竣工表彰大會定于9月10日召開。 收到這一消息,毛澤東決定抽時間參會,不過在9月9日凌晨,他就和周恩來、劉少奇等人提前來到了大會堂。 毛澤東望著落成的天花板,不由得露出滿意的笑容,接著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是誰的主意?這個設計很好!” 毛澤東為什么會對大會堂的天花板感興趣呢? 一、毛澤東10多年的夙愿修建人民大會堂,可以說是毛澤東10多年的夙愿了。 抗戰時期,毛澤東就指示建立了楊家嶺大禮堂和西柏坡小禮堂。然而,這些建筑物并沒有多大,容納量不多,而且設施極為簡陋。 建國后,毛澤東說:“我們要修建一個能容納上萬人開會的大禮堂!” 但當時國家正處于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時期,并沒有經濟能力和條件去修建,只能往后擱淺。 直到1958年,社會秩序穩定,國家生產有所好轉,“萬人大禮堂”的修建工作才得以落實。 其實,從1956年開始,建造一個大型禮堂的呼聲就開始高漲起來了,北京市規劃局為此還特意去蘇聯考察,目的就是研究能容納萬人的大禮堂。 1958年8月,中央終于決定:在建國10周年的時候,要落成首都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劇院、科技館等。 然而,定目標容易,完成目標何其艱難! 設計圖紙在哪里,建筑材料在哪里,工人在哪里,要花多少錢,這些都不清楚。 如今想來這確實是很大的難題,但在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這些其實也不是難題。 定下目標后,中央成立了“十大建筑”總指揮部,周恩來任總指揮,把控全局,北京副市長萬里任副總指揮,負責具體工作。 就這樣,建造人民大會堂的任務拉開了帷幕。 二、人民大會堂的天花板工作一開始,相關同志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制定設計方案。 期間,前后上報了150多個方案,但在7輪評選中都被刷了下來,就連梁思成和楊延寶等30多位國內頂尖建筑師也未能通過。 在這關鍵時刻,周恩來提出了“中國不古,西方不洋”的設計方向,即“中西結合”。 得到提點,專家集思廣益、共同構思,終于在10月拿出了建筑面積為17.18萬平方米的設計方案。 不少人對這個方案搖頭,說:中國最大的建筑物才5萬平方米,大禮堂的上限是7萬平方米,怎么能多出10萬平方米呢? 眾人不以為然,周恩來卻很滿意,看了后就同意了這個方案,但讓專家再改進一下。 有了方案便開始動土。 1958年10月28日,4000多名工人來到指定的工地上開始動工,用時10個多月,圓滿完成了任務,于1959年8月30日接受驗工。 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無數感人的畫面。 原以為搬遷工作會很困難,有的同志還做了打硬仗的準備,但群眾積極響應,一個月的任務居然10天就完成了。 無數的北京市民和四面八方的群眾都來免費援助建設,著名的代表有工人張百發和他的兄弟,湖南木材雕刻工匠和福建花崗巖工匠。 事后統計,參與建造的人次達到了30萬,全國有23個省的500多家工廠,為大會堂沒日沒夜生產了5000多個設備和建筑配件。 各省鋼鐵工廠聽說北京沒有鋼材后,也都沒日沒夜加工送來,運輸鋼鐵的師傅到北京的時候說:“還熱乎著呢!” 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人民大會堂才最終落成。 9月9日凌晨,毛澤東和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來到大會堂視察。毛澤東對一切都相當滿意。 看到大會堂上的大燈,他不由得感慨起來,以前的楊家嶺大禮堂和西柏坡小禮堂沒有電燈,只能打煤油燈開會,大會堂在500多枚電燈泡的照耀下一片輝煌。 毛澤東不僅看到了明亮的電燈,也看到了天花板上特殊的設計,于是就問是誰出的主意。 身邊人說是周總理讓這么設計的。 原來,天花板上群星圍繞著一個大紅五角星,不僅寓意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輝煌,也有緩解壓抑氣氛的用處。 毛澤東聽后相當滿意。 結語:人民大會堂和其他建筑物的落成,不僅是為迎接10周年建國慶祝,對我國也有極深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政治層面,這是建國10年里中國人民努力得來的結果,說明人民能克服一切困難。 歷史意義,人民大會堂不僅解決了當時開會難的問題,也成了如今北京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讓每一個人民都感到驕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