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狗們最大的煩惱是,好無聊,沒人陪。而戀愛的男生最大的煩惱則是,為什么女生的心像海底針,一不小心就要被分手。 創業的CEO們最大的煩惱就是企業的各種發展問題,招不到人啦,產品沒銷路啦,利潤太低啦,競爭對手太強大啦,行業前景不樂觀啦。 看起來不相關的兩類人,都遇上了無法解決的問題。要是問題這么好解決,也就不會有人生的喜怒哀樂,和商場的爾虞我詐了。 然而,就算是簡單的問題,如果你不會深度思考,找不到問題的本質和根源,也只能治標不治本,最終小事變大、大事變得不可收拾。 不過,辦法總是有的,在漫漫書海中,前人已經為我們總結了很多有用的方法,《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就是其中的一本。只要你真正學會深度思考法,不依賴外界的信息,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作者平井孝志,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商學院MBA、博士(學術型)。曾任職于貝恩咨詢公司、戴爾、星巴克、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在經營戰略、市場營銷、邏輯思維等企業培訓方面經驗豐富。 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首先指出你的九大思維定式誤區,然后建立模型,解讀動力機制,通過直擊問題本質,解決商務難題。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是一本非常專業的解決商業難題的工具書,平井孝志利用自身多年的咨詢業經驗,把著名商學院的課程“系統動力學”,用來解決商界經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我感覺是殺雞用牛刀,但真管用。 這本書的內容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具體的問題,它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思考方式。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解決問題本身更重要。 我覺得這本書雖然不是戀愛秘籍,但你戀愛中犯的錯,這里可能都有。好好看看,也許能幫你挽回一段瀕臨破滅的愛情。 首先,我們得知道是什么阻礙了你深度思考的。要知道平時你以為的思考,只是簡單地想了想。 一、阻礙深度思考的9個思維定式 1、初級的思維定式 因果倒置:不理會現象背后的本質,直接以現象作為原因去回答。 女生“肚子好痛呀”——男生“喝杯熱水吧” 這實在是有些敷衍,不是所有肚子痛,都可以用一杯熱水解決的。難怪,女生要提分手。 滿足于普通解:遇到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時,只停留在原先普通的解決方式。 女生“長胖了”——男生“跑步去吧” 減肥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運動方式也有很多。單單說跑步,好像對誰都合適,既沒有針對性也很無趣。 2、陷入兩難的困境的思維定式 依賴框架:沿用某個框架進行信息整理并到此為止。 比如SWOT矩陣,整理出自己在戀愛中的優勢和劣勢,機會與威脅,就結束了。這完全沒有意義呀,SWOT矩陣只能幫助你整理信息,開始思考,并不能自動導出答案。你得根據整理的信息,找出為什么會這樣的原因,推導出4種策略,想想未來又將產生怎樣的動力機制。 范圍適應:著眼于事物分類以尋找解釋的思維定式。 “他太愛較真了”——“因為他是理科生嘛” 這種簡單將人歸類的做法也太武斷了,并不是通過自己頭腦進行的邏輯思考,而是社會上的傳言,大家都這么說,但并沒有被證實。 思考止于關鍵詞: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總結自己的思考,以為都明白了,實際上已經停止了思考。 比如,避開“紅海”,運用“藍海戰略”,過程要“浪漫”,表白要有“差異化”,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等等,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卻缺少具體的措施和步驟。 執著于初步假設:能夠進行假設思考的人,逐漸對自己的假設有了過分的自信,不再接受新的信息,忘記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本質。 這往往都是經驗豐富的人容易犯的錯,被過去的經驗蒙住了眼睛。比如,上周末晚上,女朋友建議看電影;這周末白天,你便提出一起看電影。然而上周女朋友想看的電影這周停播了,你的提議被否決了。 3、不得其門而入的思維定式 忘卻思考的初衷:過分沉迷于工作,反而丟失了本來的目的。 這在日程生活中是經常會發生的,原本想找某本書參考寫論文的,因為書櫥太亂,便想整理好了容易找到書,結果理著理著就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專心地分門別類整理書籍了。 有人說話時也會說著說著,就忘了說話的目的。本來是想介紹相親的,結果變成了單身批斗會。忘記初衷的結果是大腦停滯,但身體在做機械運轉。 偏重過程:錯把“執行程序”當成了思考。 這種方式單身的大齡青年運用最熟練,回家被催婚,父母問“你到底什么時候結婚”,回答往往是“這個問題我下周回來跟你說”,或者“我已經在考慮了,有機會了再跟你解釋”。 一看就是敷衍,但在商業中這樣的回答就會隱蔽很多。正確地做法應該是回復,有沒有女朋友,雙方對結婚的考慮和具體安排,這些都是要深度思考后才能回答的。 失去獨立思維:不知不覺依賴他人的想法,自己懶于思考。 附和對方的想法,沒有或不發表有別于對方的觀點,說輕點是不思考,說重點是溜須拍馬。 俗話說,拿著錘子的人,看誰都像釘子。那么,要如何才能進行深度思考呢? 二、深度思考法的步驟 “系統動力學”是通過隱藏于現象背后的模型和動力機制去捕捉本質的綜合學科。 模型是指產生某種現象的結構,包括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系統動力學也把模型稱為“因果循環圖”“因果連鎖圖”,通過圓形或矩陣展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表示相互關系。對模型思考,就是將想法用圖形的方式表現出來。 動力機制是以長遠目光觀察模型產生的現象,以及今后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及動向,即會出現怎樣的模式。思考動力機制是指引入時間軸,觀察模型會隨時間出現怎樣的動態。 要進行深度思考,就必須反復思考隱藏于現象背后的模型及動力機制。 系統動力學也把模型稱為“因果循環圖”“因果連鎖圖”,通過圓形或矩陣展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表示相互關系。 1、建立問題模型:用一張圖將思維可視化,展示問題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 考慮5個要素:一張圖必須包含5個要素。 輸出點:指模型產生的成果,比如為顧客提供的服務,向上司提交的報告; 輸入源:指投入模型中的要素,比如工作中投入的時間和掌握的技能,以及支撐工作所需的身體健康等; 影響者:指間接對模型整體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如董事長、地方政府等; 競爭關系:指在輸入及輸出等方面互相競爭的對象,工作中即同事; 合作關系:指在一起可以互補或協作的對象。 考慮層次:思路要增加厚度。 比如參加一項運動的比賽,在賽前,為了勝利,你會考慮當天的天氣狀況,參賽選手,比賽策略,賽前補充能量等。但你還要考慮“技術”這一層,有什么必殺技幫助贏得比賽。還有“體力”這一層,通過速度或者耐力,在體力上取勝。這就是“比賽”——“技術”——“體力”三層結構。 驗證模型:改變視角再次思考。 要避開思維定式,判斷自己建立的模式是最靠近本質的,就必須要進行驗證。可以想象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也可以想他人展示進行討論。越是接近本質的模型越是有趣,因為它能揭示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容。 2、解讀動力機制:觀察并思考模型在長期循環過程中產生的變化及結果 思考動力機制,就是預測模型*時間產生的結果。模型產生的動力機制多種多樣,關鍵指標是輸出,所以沿著時間軸展示輸出的模式就是最基本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的代表性模式 存量和流量的不同決定了動力機制的不同。比如汽車銷售,在發展中國家要考慮的是流量,即購買新車的人數;在發達國家則要考慮存量,即打算置換車輛的人數。 要考慮不成比例的非線性發展。比如年齡增加——身高增長,過了青春期就不成立了。 產生動力機制的作用和反作用,即最初的推動力和周圍的反饋。比如努力減肥——反彈后體重更重。 從各要素的視角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比如戀愛中,想要獲得姑娘的青睞,還要關注對方父母家人對她的影響。 事物的變化必然有分界點,要思考拐點會以何種形式出現,及拐點將在何時出現。關鍵點總像海市蜃樓般難以捉摸,事物的“相”會忽然發生變化。此時,沿著時間軸展現動力機制已經不是連續的狀態。 處于深層的本源動力是什么?比如女朋友和你拌了幾句嘴,就提出分手,分手的原因一定不是這次吵架,而是她心中長久以來對你的不滿。拌嘴是導火索,導致分手的本源動力是女朋友心中積累的不滿。 解讀動力機制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由想象力。因為通過分解、分隔來理解事物的分析途徑多少會與真實有些偏差,這就需要注重邏輯性的連續,一步步向深處發散思維。 從某種程度上講,驗證對動力機制未來運轉的解讀是否正確,有個簡單的辦法:可以編個故事,即講明什么事物因為什么原因變成怎樣的結果,是存在連續性的邏輯的證明。比如仙鶴報恩的故事,“年輕人”+“違背了約定”+“錯失了自己的幸福”等。 3、改變固有模型:尋找改變模型的支點 系統動力學中有一個思考原則是“治療方法比疾病更重要”,所以深度思考應以治本療法為目標。支點往往與本源動力相關,或者是作為模型中存量性的因素。 深度思考的重要出發點是從模型出發,正確理解當前的課題和問題;針對困擾自己的問題,大膽質疑是不是必須解決的問題;針對現行措施,質疑其目的究竟是什么;針對眼前出現的問題,質疑其究竟是由哪種模型及動力機制引發的。 在尋找支點時,要記住“原因不一定在時間或者空間上與結果接近”的思考方法。在思考問題時,必須努力把思考范圍擴展到一切可能對問題造成影響的邊邊角角。“思考涉及的范圍”=“影響存在的范圍”,這兩者范圍一致是最理想的。 這一點讓我想到,在很多案件中,最明顯的動機和目的往往都是假象。系統動力機制用來破案,一定是很好用的。 要嘗試偶爾放下眼前的問題,提升視角。很多人在高考沖刺努力學習時,不知不覺拼命解決難題,忘記了高考的目的是成功考上理想大學,只要綜合成績好,不用糾結于難題。 最后一點就是要“想想可以怎樣思考一種事物”,就是首先思考的應該是思考順序和判斷標準。在解決問題之前,就要想好,到什么程度算是問題解決了,就像戀愛到什么階段可以結婚,設定好目標,就不會忘記思考的目的。 4、在實踐中進行完善:將思考的結果付諸實踐,根據現實的反饋進一步完善思考 反復進行步驟1到步驟3,對思考進行錘煉,設定截止日期,用輸出倒逼輸入,重視實踐反饋的結果。 沒有經歷談何思考,也可以這么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實踐是檢驗思考能力的唯一標準。 三、掌握深度思考的訓練方式 1、專項訓練方法 從報紙雜志的報道標題開始聯想,只看標題,推測文章的內容: 比方說,看到這樣一個標題:《某某公司利潤創新高》, 首先,聯想模型,從5個要素及層次結構的角度思考,“為什么利潤創新高,輸入到輸出之間存在怎樣的因果關系,所處競爭環境如何,合伙伙伴是誰”,從而推導出一個自己感覺合理的模型。 接下來思考動力機制,想想“這個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嗎?10年、20年后會怎樣呢?以現在為節點,利潤還能再創新高嗎”,盡可能向故事的終點延伸思維。你還可以試著為這個公司十年后的報道擬定標題。 最后閱讀報道內容,并與自己所推想的故事做比較。要留意報道中的視角,如果報道中有自己沒想到的內容,就反省一下自己的推導過程遺漏了什么,并學習這一視角。 把自己的思考用圖表寫下來: 要重視自己思考中不完整的地方,一點點確認遺漏的地方,加以完善。并且對自己的構建的模型和動力機制,要抱著批評和懷疑的態度,不斷否定和補充,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另外,運用白板比在筆記本上涂寫,效果更佳,你可以一試。 和別人交流觀點: 所謂實踐出真知,訓練思考能力,就要不斷地把自己的觀點說給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聽聽他們的意見,和他們討論交流,聽取不同的見解。 2、擴大格局,增加知識,關注時事,了解常識,積累經驗; 要多讀經典書籍,把前人的經驗教訓放進自己的抽屜里。 積累相關案例信息,增加自己的經驗,迅速找到相類似的案例。比如企業因快速增長失敗的案例、良性發展的案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案例、必須脫離零和游戲的案例,還有一些基于國情、民俗等其他原因的案例。 當你的腦海中儲存了很多相關案例,就像經驗豐富的醫生,遇上病患,一眼就能看出問題的所在。這就是名醫與庸醫的區別。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這本書針對的,應該是具備一定思考能力的讀者,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書中涉及的“系統動力機制”又是比較高深的知識,本書只能點到為止,借用科學家的思考方式,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商業問題。 從簡單的日常生活到商業活動,再到關系地球存亡的大事,都需要深度思考。但對于一般讀者,這本書的缺點就是,專業術語太多,顯得太深奧。聽到“麻省理工的系統動力機制分析”,頭都大了。實際上,說的簡單點,就是教我們怎么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治本求源,打破砂鍋問到底,然后用實踐來檢驗我們的思考成果,吸取經驗和教訓。 不管用什么樣的語言描述,不管用什么樣的模型解讀,歸根結底,如果你覺得你思考得很累,快堅持不住了,這就對了。正確的道路總是艱難的,因為你正在上坡。 -作者簡介- 夕茜,私人定制留學生涯設計師,喜歡讀書,專注于書評薦書。可同時關注頭條號、豆瓣賬號:簡慢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