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鳳凰網 有家長經常說自己的孩子不愛吃飯,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中醫上被稱為疳證。分為疳氣、疳積、干疳三類證候分型。 疳證在古代為兒科四大危重證候之一,就因為干疳會危及到生命,但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育兒知識的普及,很少有孩子會患上干疳。 所以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疳證是如何引起以及如何調理的。 簡單了解什么是疳證 在現代,疳證已經很少出現干疳的癥狀,但疳氣和疳積的情況,仍然存在。 疳氣通常病情較淺,孩子通常會出現沒什么精神,食量增加但是餓得快的表現,而疳積是疳氣長久不愈發展而來。疳積的孩子四肢明顯消瘦,上邊青筋暴露,情緒暴躁。甚至會出現“異食癥”。 但是家長要注意,疳積是兩個病癥: 積,也就是食積,可以是某一次的喂養不當導致,是一過性的,我們可以通過消積來處理。但需謹記“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 疳,是由于長期的喂養不當或多種疾病的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疾病,5歲以下的幼兒多見。 疳證,多因長時間喂養不當引起 “無積不成疳”,也就是說積食是疳積的基礎,而積食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家長的喂養方法不合理,其中關鍵節點在以下兩個階段。 ① 6個月后添加輔食階段 孩子的臟腑嬌嫩,消化功能尚未健全,乳、食連吃會增加脾胃的負擔,以致食積內停,積久成疳,正所謂“積為疳之母”也。 所以家長喂了輔食不能馬上喂母乳或奶粉,喂了母乳或奶粉不能接著喂輔食。 ② 從1歲過渡到正常飲食階段 “食貴有節”,指的是吃飯要有節制,家長在喂養的過程中,如果孩子避開勺子,玩玩具或爬起來、坐不住,可能是內心拒食的隱秘表達,就可以不喂。 面對疳積,用好這3款食療方 要解決孩子疳和積,有很多不錯的外治手段,當孩子疳積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如鼓的時候,用萊菔子3g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于神闕穴(臍中),然后用膠布固定,4~6小時后取下,每日1次,7日為一個療程。 還可以輔以食療,用好“10秒判消化”,及時服用新三星湯以助消積,這樣孩子更能接受。食療方家長可以用這三碗湯。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 雞內金小米粥 材料:雞內金5g,麥芽8g,山楂5g,枳實5g,小米25g。 做法:將雞內金、麥芽、山楂、枳實洗凈,放入紗袋中,扎緊口袋。將小米洗凈,與紗袋一同入鍋,加約600ml清水煮沸后,小火再煮20分鐘,取出紗袋,繼續煮至小米軟爛。 功效:消食導滯、健脾養胃。 宜忌:適用于2歲以上不饑食少、脾胃虛弱的孩子對證分服,蠶豆病可用。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 小兒健脾化滯湯 材料:太子參5g,茯苓8g,懷山藥10g,陳皮2g,焦山楂5g,炒麥芽10g,炙甘草3g。 做法:材料下鍋,加清水600ml,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煲至50~100ml。 功效:益氣健脾、理氣化滯。 宜忌:適用于3歲以上疳氣階段、脾肺氣虛的孩子且消化好、無病痛時對證、少量多次分服,一周1~2次,蠶豆病可用。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 炒三仙加炒雞內金 材料:炒谷芽10g,炒麥芽10g,炒山楂3g,炒雞內金3g,黃糖適量。 做法:材料下鍋,加清水500ml,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煲至100ml,加入黃糖調味。配合素食,連服3天。 功效:化積消疳。 宜忌:適用于3歲以上有疳積、食積不消,能吃不長肉的孩子對證、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雞內金能增強胃酸的酸度,有胃病的孩子不建議自行服用。 雞內金,又名雞胗,是雞的砂囊內壁,連瓷、石、鐵這類硬物都能消化,因而適合頑固性積食的孩子服用,特別是胃強脾弱,舌苔厚膩難消的孩子。 正因雞內金的消積力度大,我建議: 1、3歲以上積食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才選擇雞內金,對積久成疳的孩子來說,雞內金是比較對證的選擇。 2、每周服用不應超過1次。雞內金的用量不要超過5g。 3、疳積改善后馬上停用,換回新三星湯消食導滯。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上面所列的食療或外治法,都用萊菔子、山楂、麥芽作為調理積滯、疳證等脾系疾病的主藥,而新三星湯正是由這三味食藥材組成。 其中:麥芽主消乳食,山楂可消肉食,萊菔子可消面食。三者組合,即可應對孩子大多數積食。 孩子沒有積食,每周服用1次,也能起到預防積食的效果,這就是中醫“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的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