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2》已發布三期。 勸宋寧峰和張婉婷離婚的聲音就沒停過。 相較于另外兩對互有輸出的拌嘴。 張婉婷對丈夫的嫌棄和埋怨,無處不在: “拖油瓶!” “還不是吃我的用我的。” “禁止你說話。” “我不開心全是因為你。” …… 強勢的言語和態度,與其說是對一個丈夫,更像是對一個地位低下的仆人。 觀察團的成員們紛紛驚掉了下巴,感嘆“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真是窒息”。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宋寧峰寫給妻子的情書當中,他只求妻子能給自己一點看見和一點理解。 但不要跟自己離婚。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覺得宋寧峰太懦弱了,為什么不快點離開PUA自己的人呢? 就像觀察團成員易立競說的,“宋寧峰眼里的光芒正在消失。” 退讓、妥協、回避、無力,讓他在伴侶的咄咄逼人下,蜷縮成一團。 可他依然選擇隱忍。 其實,在我過往的臨床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生命個體: 在一段有毒的關系當中受盡苦楚,消耗殆盡,卻依然無法主動分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離不開關系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 我們總覺得,一段關系如果造成太大內耗,那還不如孑然一身來的舒服。 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如果我們的自我不夠完整,不夠凝聚,那極有可能會選擇依附另外一個人而存在。 哪怕這是段極其糟糕的關系。 我們會通過對方的語言、表情等回應,來感覺自己的存在。 對方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的感覺就越明晰。 當我們的言語和行為能引發別人很大的情緒時,我們甚至還覺得自己有那么一點點價值。 至少,對對方來說,自己是重要的。 不管好的回應,還是不夠好的回應,總好過沒有回應。 而通常來講,這樣寧愿留在糟糕關系里也不愿離開的人,多數在幼年時被父母嚴重忽視過。 一個人如果有過非常恐懼、黑暗、被忽視和被虐待的經歷,那么他往往很難判斷一段關系的好和壞。 早已經麻木的他,已經失去了疼痛的感覺。 就像太冷的人,突然去烤火,即使火燒到自己了,也不覺得疼。 相反,他會覺得那是溫暖。 對于“痛”的耐受程度,他要比正常人高很多。 甚至,早已經失去了“疼痛”的底線。 我有一位來訪者,從小他爸爸媽媽就習慣冷暴力,家里掉一根針都能聽得到,所以他特別害怕沒有聲音。 后來,他的愛人經常對他“河東獅吼”,可別人受不了的分貝,他受得了。 因為受得了,所以即使被虐待,他也會選擇壓抑自我,不去溝通。 然而,這樣做只會加重對方對他持續的剝削和侵占。 長期以往,一段施虐與受虐的關系就形成了。 而難以離開一段糟糕的關系,第二個原因是: 離開了他,就會連同我自己也一并失去。 我的一位來訪者,剛離婚時,經常夢見自己和妻子還是夫妻,在一起做飯,一起散步,一起收拾家務,一起學習。 可等他醒過來之后,房子空蕩蕩的,家里再也沒有這個人了,甚至沒有了生活的氣息。 廚房里沒了妻子的身影,他也再不需要去做飯了,所以每天都點外賣。 那個下班就趕著回家,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的男人,也不見了。剩下的,只有胡子拉碴,不修邊幅的自己。 很多人在分手很久之后,依然不敢走進那個一起去過的電影院,不敢踏入那個一起去過的咖啡廳,甚至也不會再穿那件和ta在一起時,ta說很漂亮的衣服…… 害怕離別,有時候是因為不敢面對一個不完整的自己,一個不熟悉的自己,一個破碎不堪的自己。 在關系中受苦的我們,也許遠比重建一個自己要容易的多。 想到這里,主動分離的想法自然也就被扼殺了。 ![]() ![]() 大家都知道宋寧峰是二婚,在和前妻離婚之后,遇到了現任妻子張婉婷。 面對女方的主動追求,失意的宋寧峰帶著未完成的分離,二次走進了婚姻。 那一刻,是新的開始嗎? 不一定,甚至不是。 未完成的創傷,會一直影響我們現在、將來以至每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 宋寧峰和前妻齊溪,有一段長達七年的婚姻。 求婚三次才娶到齊溪的宋寧峰,甚至為了她把名字都給改了。原名叫宋寧的他,因為“峰從溪中來”,才改叫宋寧峰。 婚禮上的他,照片雖然很模糊,但那濃烈的幸福感都要溢出屏幕了。 遇到齊溪出國工作,宋寧峰可以追到國外陪同,連續幾個月親手為齊溪下廚。 然而,這樣的婚姻還是以結束告終。 每一段幸福的感情結束后,都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哀悼。 如果因為害怕痛苦,而躲避掉哀悼的過程,那么,在關系中遺留下來的傷害就無法被看見和療愈。 就像我們看到的這個冷靜、麻木、不知所措的宋寧峰,他的傷口一定還在流著血吧。 張婉婷介意嗎? 我想大概會的。 當她當著孩子的面,掐著丈夫的脖子質問對方,罵著最臟的話時,她的內在可能也有一塊深深的傷疤。 那種被忽視的創傷,在遇到丈夫的冷漠時,被深深喚醒了。 可即便這樣,她可能還在幻想能成為一個拯救者。 拯救對方,也拯救自己內在那個不曾被好好對待的小女孩。 而此時,如果她得不到所期待的愛,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犧牲感。 這種犧牲感會讓她覺得自己虧了,為了避免這種失落,她會更加抓狂地控制伴侶。 內心受傷的部分也就越來越深。 事實上,兩個受傷的人在一起,大多數時候,都只會像刺猬一樣扎傷對方。 靠得越近,越會發現對方身上的刺。 當兩個匱乏的人都在索取時,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到自己的劇情當中,跌入一個巨大的受傷黑洞,讓關系漸行漸遠。 ![]() ![]()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這是一段不夠滋養的關系,那么接下來應該怎么辦? 第一,建立邊界感,真實面對自己和他人。 要離開一段不好的關系,需要非常真實地面對自己。 看到外在的真相,你才可以回到一個成年的位置,去做出判斷和選擇。 首先,成年的你是具備一定的能量的,你并非無能為力,你有自己的力量、判斷和辦法。 你要相信這段關系讓你體驗如此糟糕,不全是你的問題,去學習相信自己的感覺。 就像宋寧峰,他可能需要對自己負責,看一看在前面的一段關系當中,丟失了怎樣的自己,試著把自己找回來,自我療愈,以一個新的狀態和完整的自己出現在這段關系里。 只有這樣,關系中的對方才會感受到安全感與愛的誠意。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好自己的心理邊界。 只有內心不恐懼,接受一段關系可能走不到永恒,對方才能感受到你的存在。 為了維持關系而無止境退讓,并不會讓對方感受到愛,相反,感覺到的會是逃避、冷漠、無力與深深的絕望。 溫和而堅定的反饋,才是打開關系的鑰匙。 你可以真正地為對方提供價值,提供她所需要的支持。 比如約定一個短期目標的實現,可能是為對方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高質量的陪伴時光或一次深刻的內心談話…… 在長期目標上,建立兩個人可以共同奔赴,和對彼此成長有益的方向。 達成一致性,在同一個頻道共同前進,這樣才會越來越像盟友。而不是像敵人互相攻擊,要打敗對方。 如果張婉婷能回到當時的初心來看一看,她到底出于種怎樣的愛,選擇了宋寧峰。 如果她能回到自己的身上,思考自己發生過什么,對方又發生過什么? 那么,理解自己、理解對方的過程,就會更心智化。 這樣的思考會讓我們有了一種現實的能力,更能健康地、主動地去愛。 ![]() 當然,如果這樣做了,對方依然沉浸在ta自己的傷痛當中,甚至用變本加厲地控制你、對你施虐。 那么,你可以選擇離開這段關系,因為這不是你的錯。 你真的付出過、珍惜過、投入過,就沒有遺憾,不要繼續在關系中消耗自己。 你可以試著找到你身邊能助你學習“分離能力”的資源。 有的人可能是通過看心理學書籍來療愈自己,有的人會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讓專業人士為自己更有效、更針對性地撥開迷霧。 第二,找到關系存在過的意義感。 如今,人們對一段關系的定義都過于標簽化、簡單化。 “你被對方騙了,你被對方pua了,你被對方甩了……” 如果粗暴地下這樣的定義,我們很難真的走出一段關系。 因為這會讓你陷入巨大的一個黑洞之中,人是不希望自己的過去被否定的,人會更希望自己在那個關系中是一個好的自我。 然而,當你陷入一個需要證明自己是“好”的坑洞之中,就很容易沉溺于過去。 你必須要告訴自己,在那個當下,你不管陷入了怎樣的一種創傷,一種怎樣的執迷不悟而離不開關系,你都是非常勇敢的。 你投入了自己的真心,而真心的你一定是值得被尊重的。 我有一位來訪者,離婚后前夫還對她各種控制。 她困在關系中,下不了決心一刀兩斷,非常痛恨自己的懦弱。 在我們的咨詢過程中,她談到爸爸: “爸爸從來都不回應我,即使發很多信息給爸爸,他都不回,我感覺爸爸一點都不需要我。” 我說:“當你前夫不停騷擾你,打擾你的生活,也許接受到的信號是對方需要你。” 就在那一刻,她失聲痛哭,她終于理解這個關系的存續,都是她吸引來的。 只要對方需要她,她就不會放棄他。在她的心中,多么期待爸爸可以需要自己。 經過這樣的一次心理咨詢,她就找到了在關系中的意義。 主動離開一段關系,不是否定,不是遺忘,而是找到正面的意義,找到自己的完整,找到各自的位置。 當你安放好自己,也就可以走出來了。 第三,我們都在通過告別來成長。 分離是成長的代價。 我們的人生是由很多段關系組成的,結束一段關系并不意味著你會失去所有的關系。 勇敢向前走,去遇見新的關系,你的自我就會更豐盛,更立體,更完整。 如果你在分離中找回了自己,那么你就開啟了遇見另一段美好關系的可能。 請學著用離開的方式善待自己。 最后,祝你有分離的勇氣。 我也愿意陪伴你,邁出勇敢的第一步,在朋友的幫助下,收獲理想的自己。 注:本文故事已獲來訪者授權,并均已加工處理,模糊了隱私信息。 - The End- 給自己一次改變的機會。 ![]() |
|
來自: Captain28 >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