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前的12月1日,武漢出現第一例新冠病例,到如今整整過去三年了。 相信每個人都有一段百感雜陳的經歷和回憶,從最初的極度恐懼但是又帶著必勝的樂觀,到中間似乎曙光乍現,接著疫情反反復復,心情和生活跟著起起伏伏伏伏……到現在,精疲力盡,懷疑什么時候才能到頭。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在鳳凰衛視吳小莉的采訪中說:(這三年)在人類歷史上是從來沒經歷過的一個悲劇,焦慮、抑郁、情緒失控、自殺現象都在上升。 近期讓我們看到希望的是廣州。廣州仍然是全國單日新增感染者最多的城市,但堅決停止大規模封控,落實二十條,讓大家心底暗暗期待;或許我們不會再遭遇大規模封控了吧、或許我這三年要翻篇了吧……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在這三年里有過或大或小的創傷,想要面向未來、迎接希望,并不是把過去的經歷和感受草草掩埋、壓抑,時間不會帶走一切,如果我們主動去梳理、去告別、去哀悼,我們或許可以從現在開始,減少這三年的創傷在我們未來的日子里“卷土重來”的機會或“突襲”我們的程度。 有四種很有效的方式來練習哀悼:發怒、哭泣、言語抒發和感覺。 發 怒 發怒是一種哀悼技術,激烈地抱怨現在或過去的失去和不公不義。 發怒的原則是不傷人傷己,可以在一個人的時候進行,也可以在有認同你的見證者的情況下進行,像是信任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詢師。一段時間后,大部分的發怒需要在你自己私密無聲的心中進行。 發怒的目的在于減少或化解恐懼,重新喚起并滋養自我保護的本能。發怒的練習能漸漸建立起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這些界線會慢慢帶你離開傷害。 哭 泣 當我們受傷時,我們會感到悲傷和憤怒,哭泣是無可取代的工具。 淚水能釋放恐懼,避免恐懼的情緒變成害怕和嚇人的想法;淚水還能激發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放松,不讓你長期處在交感神經過度警覺的狀態中。 當你接納了自己的眼淚,哭泣就會喚醒我們自我憐憫的本能。自我憐憫能帶來自尊的態度和自我保護的行動。 哭泣和發怒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當一個受傷的人只會表達憤怒時,他壓抑的悲傷會無意識地滲入憤怒中,使他聽起來像是個受難者,或有被害妄想的人。當一個受傷的人只會哭,他的悲傷會帶有一絲壓抑的憤怒,使他的哭泣聽起來像是易怒不止的牢騷。 言語抒發 言語抒發就是以排放與釋放痛苦的方式去說或寫。當我們的文字、語言發自內心感受,言語就會充滿情緒,痛苦就會從所說、所想、所寫中得到釋放。 你可以聚焦在感受上,談自己想到的任何東西;如果對感受沒有覺察,就聚焦在身體的感覺上。這些都能提供豐富有益的言語抒發。 過程中如果能自在地穿插哭泣或發怒,這樣的抒發尤其有效。 一定要留意的是,言語抒發不是讓自己分心,冗長地敘說和自己的感覺和身體無關的經歷或體驗,那就變成解離了,效果正好相反。一定要聚焦在自己的感受或者身體的感覺上。 擅長言語抒發后,你會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尊重。 感 覺 感覺是一種比情緒表達更隱晦、被動的歷程。 情緒表達是用哭泣、發怒或言語宣泄,把內在的情緒能量釋放出來;感覺則是一種處于當下的內在情緒體驗,而不做反應的靜態過程。 在療愈中,感覺是把自己交付給內在的痛苦體驗,而不論斷或抗拒那些體驗。 學會感覺后讓我們不再壓抑痛苦、焦慮和恐懼,然后慢慢消化它們。 這四個練習的建議沒有先后順序,你可以選擇覺得自己適用的先進行嘗試,或者組合進行。 本文內容參考《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癥候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