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學習了為什么要構建知識體系,回顧一下: 1、構建知識體系可以幫助人提升成長型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系統性的思維能力。 2、體系化的知識才能讓人有所定見,不會隨風擺動,聽風就是風,聽雨就是雨。 3、構建知識體系是成為一個領域專家的必經之路,零零散散的碎片知識,如果不能聯結在一起,聚沙成塔,很難產生 深刻的洞察力和洞見,自然也就無法成為高手,永遠在低水平層次徘徊。 那么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先別急,今天先看看構建知識體系的常見問題。 1、碎片化信息的價值不如系統化的信息價值嗎? 移動閱讀時代,我們很多學習都是碎片化了,在地鐵上看一篇微信文章,在休息時刷幾篇微博。 有人說碎片化的閱讀沒什么作用,應該要讀書,上課程,讀體系化的內容。 有道理嗎? 看似有道理,其實不然。 老子的《道德經》,王陽明的《傳習錄》都是碎片化的語錄和心得,包括《世說新語》等書,顯然,這些書的價值不小。 我們看到一個碎片化的知識,比如《如何教孩子不拖延》,里面列出了幾點。 正好自己遇到了這個苦惱的問題,對照的里面的方法,現學現用,也許就解決了自己的一個大問題。 這個碎片化的知識,也是有價值的。 反之,如果讀了一整本兒童心理學的著作,卻還是不明白如何著手,如何應用,那其實從致用的角度來說,它的價值有限。 缺少信息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即使是看書,也都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讀,對自己也沒什么益處。 所以,是否有價值的關鍵在于是否對自己的知識、理念進行了補充、改變,啟發了自己的思考,內化了知識,并轉化為了相應的行動。 一點一點碎片化的信息,如果整理、加工好,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運用起來價值非凡。 2、把書上的知識體系作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嗎? 這種方法還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并不是從自身的條件、經驗出發,把有用的內容從書本中“拆”出來,放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一方面,由于書中的內容很多,讀過一遍,無法記住和把握住書中的知識體系。 而通過閱讀來的信息,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兩周以后的留存率就只剩下10%了,這顯然是無法看到全貌的。 另一方面,作者在寫書的時候,很難知曉讀者自己的實際情況,所以,書中的內容對自己的適用程度,以及知識的重要程度都是不相同的。 我就有一些親身經驗,比如《掌控清晨》這本書中,我就只關注早起例程這部分的內容,其它的沒有那么在意,我只想知道怎么利用好早起的時光,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和精力狀態。 而有時候,作者有可能會夸大所講方法的適用邊界,以為一法破萬法。實際上,某些方法對有些人來說很有效,對別人卻是毫無作用。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整理出自己的知識體系。 從書中、從課程里、從別人的經驗中、從自己的感悟里,所有對自己有啟發的點點滴滴,匯聚到一棵名叫“知識體系”的樹中,慢慢的長出主干和枝葉。 總之,學習能力不行,看書、看手機、碎片化與體系化都差不多,若有一定學習能力,看書、看體系化的內容會稍好一些,而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人,不論看什么內容,用什么方式,都可以從中學習。 要培養出這種強大的能力。 我以前沒有整理知識體系知識的習慣,結果總覺得讀書沒有讀進去,過了一段時間再去想書里面的內容,發現能記起來的內容寥寥。 別人問我,這本書講了什么,我也說不上來,或者說不到點子上面,因此浪費了不少時間。 現在,我開始有意識地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兩年把自己的業余精力都放在修煉自己的硬本領——寫作上。 所有讀過的寫作的書、上過的寫作的課,平常讀的相關文章,別人的經驗,自己驗證過內容都整理到自己寫作知識 慢慢地構建自己的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