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哥的故事: 作為從初中就一路開掛的學霸,他經常被問兩個問題: 「每天學校課那么多,怎么還有時間學習這么多新東西?」 「我們一起學,為什么我都忘得差不多了,你卻記用得得心應手?」 他要么是謙虛地回句“哪有哪有,大家都差不多”,要么就是傲嬌那么一點點地講“可能我比較會學吧”。 但其實,我沒看到他多么用功, 甚至連他也不清楚是如何做到這兩點的。 “并沒有很努力,但成績很好”,說的可能就是他吧。 氣人哦。 時間到了2019年,我發現,那兩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1.他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里,系統地學習碎片化的內容; 2.他知道如何以重復的行為,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習慣。 這么說吧,碎片化學習,其實在正確的方法下,是非常適合逆襲的一種學習方式。 01 什么叫碎片化學習? 所謂“碎片化”的學習,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碎片化的時間,一是碎片化的學習內容: 第一,時間的碎片化。 學校里的學習時間,可以稱之為真空時間,是整塊的時間。 而課外時間,則是雞零狗碎的時間碎片。 第二,學習內容的碎片化。 埃隆·馬斯克給出的一條小建議: 把知識看成某種語義樹非常重要,確保你理解知識背后的基本原理,這是樹干和大枝杈,然后再研究樹葉,也就是知識的細節。否則,知識樹葉就沒什么地方可以掛住。 也就是說,體系化的知識是一棵樹, 碎片知識就是樹上的一片片葉子。 一片葉子,可以是概念、公式、定理、單詞、詞語、句子…… 是知識的細節。 如:對于“人類進化”這個知識點,它在生物進化中屬于碎片的知識,是生物進化「一棵樹」上的一片葉子。 先理解“域、界、門、綱、目、科、屬、種”,明白從生物進化上,人處于這棵樹的哪根“枝椏”上;再“順藤摸瓜”,從人科——人族——人屬,找到人類的進化之路。 02 怎么進行碎片化學習? 那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碎片化學習呢?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做到體系化的學習。 具體三個學習步驟: 第一步:定一個學習目標。 這個目標就是一棵樹,是一段時間學習的結果。 一段時間可以是28天/30天,3個月的也行。 學習的結果可以理解為目標分數。 因此,這棵樹,可以是「3個月達成語文120分/數學130分/英語130分」, 也可以是「28天達成文言文閱讀19分」。 總之,是帶有明確目標的分數達成。 沒有目標,就會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上。每天刷著題、聽著課,看似什么都懂,實則啥都不會! 第二步:建立知識體系框架。 從學習目標出發,分解出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知識,并組織為一個系統的框架。 如「28天達成文言文閱讀19分」這個學習目標: 分解出達成這個目標所需要的知識:常見的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特殊句式、文化常識、翻譯…... 然后將之組織為一個系統的框架。 能否構建出一個學習導向的知識體系,是碎片化學習是否有效的基礎。 沒有這個框架,即使是整段的學習,你的知識也會是零散的。 第三步:碎片化輸入、體系化積累。 有了知識框架后,無論學習時間多么短、學習內容怎么零散,你都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碎片化地輸入內容,系統地填充在知識體系的相應位置。 有時,哪怕是完整的學習內容,你也要將知識打散,再分別填充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知識的學習,最忌諱原文抄寫或瀏覽,因為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欺騙。 比如看到一篇優秀范文,內心os寫的真好,這時大腦就會產生有收獲的滿足感,接下來你基本就不會再看這篇文了,更談不上會用了。 更有效的做法應該是: 在碎片化的5~10分鐘時間里,理解文章的內容并將它打散,重新填充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03 如何形成碎片化學習習慣?體系化碎片式學習,除了讓我們有時間吸收大量的新知識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以最少的重復形成習慣。 學到的知識如果不能轉成思考或行為習慣,其實跟沒學基本沒啥區別,也就是老子說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上士聞道,勤而習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勤而習之,是形成習慣的關鍵。這又涉及兩部分: 1.勤:高頻率、短時間重復,重復的次數多了,就很容易推動習慣的形成。 2.習:每一次學習,都要將新的內容歸到知識體系對應的位置中,所以每一次填充的過程,就是回憶與復習。 運用這種模式的學習方法,既大大克服了無法抽出整段時間學習的限制,又克服了復習效率不高的問題,可以最少的重復形成習慣。 最 后沒有體系化的碎片學習,不但學習效果無法保證,而且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如果能做到體系化碎片式學習,你就可以用最少的重復,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習慣! 要做到這一點,也很簡單,就是3步: 第一步:定一個學習目標; 第二步:建立知識體系框架; 第三步:碎片化輸入、體系化積累。 |
|
來自: kanglanlan > 《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