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28日,在革命圣地井岡山發生了一件改變我黨、我軍及我國革命歷史的大事件,即“井岡山會師”。 這次勝利會師的兩大隊伍是,由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陳毅率領而來的南昌起義、湘南起義部隊。 這次會師的意義自然是重大的,結合后來的歷史,無論怎么夸獎這次會師都毫不過分,比較正式的描述是:
這些意義不需要本文過多描述,大凡略懂黨史、軍史、革命史的讀者大概都清楚,課本上講的也都是這些范圍。 下面主要講講“井岡山會師”后,新合并成立的部隊具有的部分重要特點。 根據陳毅在第二年寫給上級的報告中的數據,會師后,兩支部隊合計人數如下:
這近1萬2千人整編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二師六團(最開始改編時是三師九團)。 這支部隊就是我黨、我軍未來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路途中,軍事上逐漸發展壯大的一顆最重要的種子。 在當時的革命形勢下,會師后的這支部隊有一個重要特點,即主要骨干全都是大浪淘沙后剩下的意志堅定的我黨最忠誠的戰士。 在會師的前一年,即1927年,我黨組織了多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都在這一年陸續爆發。 這在嚴重打擊反動派囂張氣焰的同時,也面臨了他們瘋狂的反撲,各起義部隊在軍事上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宣傳上也遭受著各種污蔑。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軍事斗爭的失敗,各個起義部隊還因叛變、叛逃、對革命充滿悲觀情緒、貪生怕死等原因,導致很多人主動或被動脫離部隊。 比如,秋收起義部隊中的一個重要軍事干部,黃埔軍校畢業、參加過北伐、起義后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的余灑度后來就叛變革命了。 像余灑度這樣的人在當時有不少,因此一定程度上,各個起義部隊中是有一些悲觀情緒存在的。 但這些困難都被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一一克服,比較知名的主要有兩次整編事件。 秋收起義部隊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于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 而南昌起義部隊在朱德、陳毅等的主持下,于1927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陸續進行了“天心圩整軍”、“大余整編”、“上堡整訓”等合稱為“贛南三整”的整編行動。 “三灣改編”確定了黨指揮槍的基本原則,奠定了我黨、我軍政治建軍的基礎,從此,部隊有了來自我黨的正確的領導和引導。 “贛南三整”堅定了南昌起義殘余部隊從軍官到士兵繼續走向勝利的信心,讓悲觀情緒變成了正向的斗志。 總而言之,“井岡山會師”后的紅四軍的主要骨干都是分別經過“三灣改編”和“贛南三整”后,思想得到充分洗禮,革命意志最為堅定的戰士。 有了相應的整編和思想準備,未來哪怕在革命斗爭中遇到再困難的形勢,這些軍官、士兵中的絕大多數都不會對斗爭形勢充滿失望,他們會飽含熱情地去面對一切困難并戰而勝之。 這就是我認為的“井岡山會師”后合并的部隊的最大特點,最困難的時候經歷過了,最悲觀的情緒也經歷過了,還能走到會師時的人員,都是堅定的革命種子。 會師對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壯大是毫無疑問的,朱德部加上湘南農民就有1萬余人,直接把根據地的部隊數量擴增了五、六倍,實力的增加是根據地安全的重要保證。 而且,對于以農民為主要骨干的秋收起義部隊來說,比較稀缺的軍事干部也都有了。 南昌起義部隊中的絕大多數軍官、士兵都是職業軍人,軍事素養較高,他們的到來能大幅度提高原秋收起義部隊的戰斗力。 而秋收起義部隊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貧苦農民出身,斗爭信念比較高,再加上毛澤東高超的政治工作經驗,對于提升兄弟部隊的革命信念也有極大幫助。 兩者的會師和后來的融合,對于這支革命種子部隊的各方面提升都是有益的,部隊的底蘊大大加強。 從軍事斗爭這一方面的意義來講,“井岡山會師”后合并的紅四軍有信念,有斗志,有戰斗力,對于后來革命根據地的壯大及再后來的革命勝利,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我認為,“星星之火”底蘊的加深來自于這次“井岡山會師”后的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