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會師”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是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迅速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實力, 對迅速鞏固和壯大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探索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那么, “井岡山會師”究竟是天意使然, 還是毛澤東和朱德等紅軍領導人人為促成的? 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油畫) 1、從“南昌起義”說起我黨為什么要發動南昌起義? 因為中國共產黨人遭到以蔣介石為首的反革命勢力的瘋狂屠殺, “四一二”的屠殺和“七一五”的鮮血, 深深地刺痛和警醒了中國共產黨人, 不能只看到同國民黨合作卻沒看到要同國民黨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這種白色恐怖之下, 一部分已經覺悟的共產黨領導人開始尋求挽救革命的道路, 尋求共產黨人的生存空間, 于是, 在1927年7月上旬對中共中央進行改組, 撤銷了陳獨秀的黨中央總書記的職務, 成立了包括周恩來等人在內的“五人小組”—— 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 改組后的黨中央決定吸取教訓開始以革命的武裝反抗武裝的反革命, 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的就是“南昌起義”。 為什么會選擇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呢? 因為江西有著良好的革命基礎: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 毛澤東等人曾多次來到江西領導工人運動, 方志敏等人在南昌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 北伐軍進入南昌更是掀起了工農革命運動的高潮。 尤其是朱德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在南昌擔任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 不久又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總參議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 朱德大力宣傳馬列主義并帶領軍官教育團學員參加工農革命斗爭, 培養了一批堅強的聽黨的話的武裝干部, 成為一支具備相當實力的革命力量。 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委領導下, 賀龍領導的第二十軍、葉挺領導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 加上朱德領導的軍官教育團和南昌公安局的兩個保安隊共計2萬余人的革命武裝力量, 于8月1日凌晨2時整發動起義并取得成功。 但南昌起義的勝利很快引來敵人重兵的瘋狂鎮壓, 起義部隊不得不撤離南昌向廣東進發, 由于起義部隊沒有及時與農民運動相結合去著手建立革命根據地, 而是一廂情愿地想打回廣東, 再次舉行北伐, 最終慘遭失敗。 失敗后的起義部隊主力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在東江與當地工農紅軍相結合而被改編為紅二師, 另一部分則在朱德和陳毅的率領下轉戰湖南, 最后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 南昌起義(油畫) 2、毛澤東被“逼上井岡”改組后的黨中央在瞿秋白的主持下召開了“八七會議”, 34歲的毛澤東主動請纓回湖南組織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這是緊隨南昌起義之后我黨領導的一次偉大的工農武裝暴動。 但黨中央對這次起義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 黨中央認為湖南經過大革命洗禮而有著極好的群眾基礎, 希望這次起義能奪取長沙乃至于湖南全省, 進而支援其他各省。 很顯然, 這是明顯脫離當時實際的不可能成功的暴動計劃。 8月28日毛澤東在株洲指示當地黨組織負責人在發動起義后, 要即刻發動工人和四郊農民奪取團防局的槍支并制止敵人從長沙趕來增援, 以確保安遠和醴陵的暴動。 不久后毛澤東又抵達安源主持召開軍事會議, 把集結在修水、銅鼓和安源等地的軍事力量組建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下轄3個團共5000余人, 毛澤東任工農革命軍黨代表兼前敵委員會書記, 總指揮為22歲的盧德銘。 在討論起義部隊進攻路線時有人向毛澤東建議, 萬一起義失敗可以投奔他在井岡山的兩個朋友袁文才和王佐, 而毛澤東此前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也曾了解到井岡山的一些基本情況。 9月9日秋收起義發動后, 部隊兵分三路向平江、瀏陽和萍鄉推進, 實際上此時全國革命形勢已經進入低潮, 反動派的軍事力量遠遠超過革命力量, 而秋收起義又沒有充分發動群眾, 本就薄弱的兵力還被分作三路且各自為戰、沒有統一行動, 偏偏目標卻是要進攻長沙這樣的中心城市, 于是, 起義被強大的敵人鎮壓而很快遭到失敗。 毛澤東敏銳地察覺到即將來到的巨大危險, 當機立斷改變起義部隊的原有部署, 命各路起義部隊停止進攻改而退往瀏陽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晚, 毛澤東在文家市的里仁學校主持召開會議, 在會上他頂住各種壓力提出帶領起義部隊向羅霄山脈進軍的主張, 第二天,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離開文家市, 沿著羅霄山脈南下向井岡山進軍。 秋收起義(油畫) 3、朱毛“井岡山會師”毛澤東帶著秋收起義部隊離開文家市后, 一路輾轉到了永新縣的三灣村, 毛澤東在這里得以暫時休整, 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 一是把不足1000人的部隊縮編為一個團, 二是在部隊中實行官兵平等、待遇一樣的民主制度, 三是在全軍建立黨組織并規定一切重大問題都要經過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 “三灣改編”成功地讓這支部隊脫胎換骨, 毛澤東繼續帶著這支部隊前往井岡山進軍。 到了井岡山后, 毛澤東以寬廣的胸懷、赤誠的熱情和高超的智慧成功改造了袁文才和王佐兩支隊伍, 到1928年2月中旬, 袁文才和王佐的兩支部隊正式加入工農革命軍, 工農革命軍從一個團擴為兩個團。 緊接著毛澤東又通過加強部隊的紀律教育、提出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等措施, 進一步強化了人民軍隊的建設, 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 南昌起義失敗后一部分部隊于1927年10月在朱德和陳毅率領下從廣東轉移到了江西信豐, 一路上想要尋找理想落腳點的他們聽說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 深受鼓舞而決定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會合, 當即派出在原第二十五師政治部工作的、毛澤東的胞弟毛澤覃前往井岡山聯絡上了毛澤東。 而在同一時期毛澤東也派出了何長工努力尋找南昌起義部隊的下落, 費盡周折后, 何長工終于在1927年12月中旬見到了朱德和陳毅、王爾琢等人, 朱德寫了一封信要何長工轉交給毛澤東, 并告訴何長工他們馬上要策動湘南暴動。 不久后返回遂川的何長工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朱德、陳毅等人的情況。 1928年1月朱德和陳毅等人率領部隊發動了湘南暴動, 暴動遭到強敵進攻而失敗, 朱德和陳毅等人果斷決定帶著主力部隊2000余人和湘南農軍8000余人向井岡山轉移。 毛澤東得知朱德、陳毅和王爾琢等人率領部隊向井岡山方向撤退的消息, 當即派出袁文才、何長工率第二團接應從郴縣撤出的湘南農軍, 然后親自率第一團在桂東和汝城方向阻擊國民黨追擊部隊以掩護朱德部隊撤退。 1928年4月24日前后, 毛澤東率第一團返回寧岡礱市, 終于同先他兩天抵達礱市的朱德、陳毅等人會合, 這就是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油畫) 4、結語:“井岡山會師”既是天意使然,更是人為促成“井岡山會師”實際上是“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兩支部隊在起義遭遇失敗后, 對走什么樣的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中客觀加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謂的客觀因素是指, 當時全國革命形勢處于低谷時期, 反革命的武裝力量遠遠大于革命的武裝力量, 這就導致“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兩支遭到失敗的部隊根本無法在中心城市立足, 只能尋找反革命武裝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來落腳, 這才是起義部隊最理想的落腳之地。 由于這個強大的客觀因素的作用, 才會使得“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兩支遭到失敗的部隊兜兜轉轉不約而同地走上了井岡山, 這個客觀因素就可以稱之為“天意使然”。 但是在這種“天意使然”的客觀因素作用之下, “井岡山會師”更關鍵的則是毛澤東和朱德兩位目光如炬的偉人“人為促成”的。 在當時的形勢下, 只有毛澤東和朱德等少數人清醒地認識到了這種客觀因素的巨大作用, 因而“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兩支遭到失敗的部隊在朱德和毛澤東的帶領下, 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把井岡山作為部隊最理想的落腳之地, 只不過是因為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清醒認識比朱德更早、更迅速, 所以, 毛澤東更早、更迅速地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 并且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毛澤東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干得轟轟烈烈的, 自然就吸引了朱德等人的注意力, 引起了朱德等人的強烈共鳴, 這就促成了朱德率領隊伍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 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井岡山會師”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
|
來自: 昵稱21405352 > 《吳宮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