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2400字丨閱讀約需6分鐘 自從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對系統思考進行了深入探討后,有很多人都從不同角度,介紹系統思考的方法和實踐。 但很多時候,這些內容看起來晦澀難懂,無從下手。 本文將對系統思考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以便于大家學習使用。 ![]() 城門失火卻殃及池魚 背后有什么樣的系統關聯?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成語大家都聽說過。但很多人對成語背后的寓言故事,并不熟悉。 春秋時有一個宋國,有一天城門失火了。離城門不遠的小池塘里,魚都把頭冒出水面看熱鬧,還七嘴八舌地嬉鬧個不停。 一條老泥鰍卻大叫起來:“壞了,這下我們完蛋了!”其他的魚都大罵:“老家伙胡說什么呢!關我們什么事呀?” 老泥鰍嘆了口氣,“呲溜”鉆回淤泥里去了。不一會兒,人們紛紛拿著水桶,來舀池塘的水去救火。 等到火被澆滅時,池塘的水也干了。有些魚被人撿走了,剩下的也都干死了。 這些魚只看到城門失火的現象,卻不懂得“火、水、魚”之間是有聯系的。 事實上,系統都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個體(或稱為要素)、關聯和目標(或稱為功能)。進行系統思考時,三者缺一不可。 通常來講,要素的變化對系統影響最小,而關聯和目標發生變化,則會引起系統的巨大變化。 很多人像上面寓言中的魚一樣,眼中只有個體,卻不懂系統的目標和關聯,這是缺乏系統思維的典型表現。 工作中的高手,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環境表現出色,主要是因為理解了工作系統、管理系統的核心目標,并通過個體元素的創新組合與關聯,輸出高效的解決方案。 ![]() ![]() 要通過現象看透本質 如何挖出事物背后的驅動因素? 1990年,國際慈善組織派一個叫杰里·斯特寧的人,到越南去解決“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斯特寧發現,當時的越南非常落后,連最基本的飲用水都供應不足,就更別提衛生條件和教育了。 此前有很多專家,已經對越南的情況做過分析,認為兒童營養不良的“病根”,就是一個字,“窮”。 這些專家建議斯特寧寫一份調查報告就行了,認為經濟問題不解決,營養不良問題不可能解決。 但是,斯特寧認為他們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他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越南農村就算再苦再窮,不可能連一個健康的孩子都沒有吧,他們是怎么長大的?” 他把那些“家里很窮但身體非常健康”的孩子找出來,向他們的媽媽詢問平時喂養孩子的方法。 調查發現,這些媽媽的喂養方法,跟其他媽媽相比,主要有三點不同: 第一,其他孩子每天跟大人一起吃兩頓飯,而這些孩子每天吃四頓飯。 第二,這些媽媽會主動喂孩子吃飯,而其他家庭是隨孩子的性子吃。 第三,這些媽媽會把小蝦、小螃蟹和紅薯葉子搗碎,拌在米飯里給孩子吃。 這些食材在越南很常見,但其他家長普遍認為紅薯葉子是一種低等食物,所以不給孩子吃。 斯特寧把這些方法總結出來,請這些健康孩子的媽媽現身說法,然后進行培訓普及。6個月后,這個項目大獲成功,當地65%的孩子的營養不良問題,得到了明顯、持續的改善。 人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大都是先發現問題,再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然后希望對癥下藥。但其中最難的部分,是普通人經常囿于固定型思維,遇事只會被負面的細節迷惑了雙眼,于是開始抱怨現狀,無法發現問題表面背后的根本障礙。 這是因為,多數人在面對復雜的系統問題時,卻只懂得尋找表面原因和個體要素,這怎么可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呢? 當表象解釋不了原因,就需要思考它背后的本質驅動因素。就像斯特寧關注的問題一樣:“不可能連一個健康的孩子都沒有吧,他們為什么能健康長大?” 所以,面對每一個東西,我們都要學會使用“掃描視角”,先在大腦中把它“大卸八塊”,把各種構成要素分門別類地歸納好。 然后,你再找到各種構成要素中被忽視或錯誤認知的部分,并使用創新的方式去對要素的關聯方式,進行重新組合或者交叉創新,就會得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這樣一來,你就能夠徹底重構系統,從根源上解決本質問題。 “越南兒童營養不良”這個復雜的問題,不就是這樣解決的嗎? ![]() ![]() 菩薩畏因而凡夫畏果 如何用反饋回路打破慣性思維? 佛教中有這么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普通人在意的是出了事情后的結果,而智者在意的是引發事情的原因所在。 要知道一個復雜的系統,一定存在不同要素的彼此關聯。在彼此之間的關系中,會產生一種東西,叫做“反饋回路”。 正是這些不同的反饋回路機制,構成了復雜事物背后的本質原因,和真實的運轉機制所在。 比如說,夫妻之間如果感情越深,那彼此間的親密行為就會越多,而親密行為越多,感情反過來也就更加深厚,這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回路”; 但如果夫妻感情很好,一方開始各種作、各種找茬吵架,結果感情變淡了,這時候你發現不對,于是又去哄對方開心,這就形成了一個“負反饋回路”。 不管正反饋回路、負反饋回路,其實都屬于增強反饋,都能讓夫妻感情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 除了增強反饋之外,彼得·圣吉還提出了調節反饋、延遲效應等系統思考方法。理解這些思維方式,對于日常生活、工作規劃、團隊管理,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 ![]() 思考要系統行動有焦點 從技術到管理如何轉變思維? 一個技術或業務專家被提拔為管理者后,經常出現這些現象: 管理者忙得要死,下屬卻沒事干;一個人做員工的時候業績挺好,帶了一個團隊績效反而很差;團隊成員工作積極性不高,任務完成不好,人員穩定性差等。 原因在哪里呢? 這主要是因為,技術(或業務)人員被提拔后,沒有及時由技術思維轉變為管理者思維。 要知道技術人員一般是“點的思維”,只要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干好就行了,不用過多考慮制定目標計劃、優化配置資源和處理人際關系。 而管理者考慮問題,需要“立體的”系統思維,要求“思考要系統、行動有焦點”。也就是決策思路要系統,但工作的分配和執行又要聚焦,以便于操作。 管理者的系統思考,即要從工作的整體和重點出發,看透復雜的表面現象,快速提煉出關鍵要素的思考方式。 管理者如果不會抓重點,要么是自己像無頭蒼蠅似地瞎忙,要么就是團隊沒聚焦到核心問題上。結果會使得自己焦頭爛額,下屬疲于奔波,最終帶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局面。 張永軍教授創辦的華商博雅管理研究院,應邀對肆拾玖坊(醬酒行業有名的獨角獸企業),進行了“企業指數級增長”的創新模式研究,探究肆拾玖坊創業7年來屢創行業增長奇跡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