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 大黃(蒸)十分(75g),甘草三兩(90g),黃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蟲、蠐螬各二兩(各60g),芍藥四兩(120g),干地黃十兩(300g),干漆一兩(30g),?蟲〔土鱉蟲〕半升(30g)。 |
---|
用法 |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3g,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將蠐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為細粉,過羅,與桃仁等混合均勻,共為細粉。煉蜜為丸,每粒3克,蠟皮封固。每服1丸,溫開水或酒送服。 |
---|
功用 | 破血消癥,祛瘀通經。主五勞虛極,干血內停證。形體贏瘦,少腹攣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減,腹?jié)M食少,肌膚甲錯,兩目無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脈沉澀或弦。現(xiàn)常用于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病癥,還可以治療肝纖維化、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血吸蟲病、黃疸、高脂血癥、口周皮炎、黃褐斑、痤瘡、銀屑病、結節(jié)性紅斑、異位妊娠、月經失調、閉經、盆腔炎性包塊、慢性前列腺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腎功能衰竭、腦動脈硬化癥、腦出血等病癥。偶見于治療原發(fā)性肝癌、食管癌、胃癌、肺癌。 |
---|
方解 | 大黃逐瘀攻下,涼血清熱;?蟲破散癥積瘀血,共為君藥。桃仁、干漆、蠐螬、水蛭、虻蟲活血通絡,攻逐瘀血,共為臣藥。黃芩清熱,助大黃以除瘀熱;杏仁降氣,脾氣行則血行[],并協(xié)桃仁以潤燥;生地、芍藥養(yǎng)血滋陰,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補虛,調和諸藥,為使藥。寓補血于祛瘀之中,養(yǎng)血而不留瘀,祛瘀而不傷正;藥物取其勐,劑型用其丸,劑量服其微,則勐而不峻,漸消緩散。本方專治虛勞而有瘀血干結之證。臨床以瘀積日久,形體消瘦,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舌質紫暗,脈沉澀為使用依據(jù)。 |
---|
研究 |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大黃蟄蟲丸有以下作用:①有效降低轉氨酶,保護慢性肝損傷,促進體內血液吸收;②增強肝細胞代謝,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泄;③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下降;④增強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吸附功能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⑤促進瘀血腫塊的消散和吸收;⑥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⑦抑制膽固醇,甘油三酯合成,阻止膽固醇在肝臟的沉積和在血管壁上的沉積,抗動脈粥樣硬化;⑧有顯著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驚厥作用。 |
---|
方歌 | 大黃?蟲芩芍桃,地黃杏草漆蠐螬;水蛭虻蟲和丸服,去淤生新干血療。 |
---|
提示 | 1、孕婦忌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初服時少數(shù)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輕度腹瀉,一周左右即可消失;皮膚過敏者停服。 2、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較多,補虛扶正則不足,雖有“去病即所以樸虛”之意,但在干血去后,還應施以補益之劑以收全功。 |
---|
出處 | 《金匱要略》 |
---|